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贺宝玉 《前沿》2013,(16):47-48
孔子的死亡观中蕴含着避死与义死的两面。避死主要体现在他对鬼神、天命及人生的认识之中,避死形成中国人畏难求易、现实感性的一面。而义死则是孔子把死亡的道德价值、社会价值置于生命价值之上,为了道义、正义及民族大义而毅然挺身而出,甚至献出生命在所不惜,义死的思想塑造了中国人在民族、国家危亡之秋勇于担当历史责任,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脊梁。  相似文献   

2.
任丑 《思想战线》2011,37(3):55-59
近年来,安乐死立法成为生命伦理学领域内争论激烈的国际性道德话题,也因此成为滑坡论证质疑其道德可能性的对象。安乐死立法的滑坡论证主要有3种基本类型:1.逻辑滑坡论证是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一种可能性,然后把这种可能性当做现实性,因此很难得出可信结论;2.实证滑坡论证具有最大可信度,但实证的路径以明确的经验数据表明,立法安乐死和非自愿安乐死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联系;3.价值滑坡论证的要害在于以生命权否定死亡权。其实,生命包含生存和死亡两个基本要素,尊重生命权要求同时尊重生存权和死亡权。尽管滑坡论证并不足以构成否定安乐死立法的有力论据,我们却不能否认滑坡论证对安乐死立法的质疑所具有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一些望文生义的读书人.一看“子罕言利”(《论语·子罕》).就说孔子只讲仁义,不讲重利。一些狡猾的伪君子,则据此编造出“君于言义不言利”之类的高调,以掩盖其谋取不义之财的丑态;许多不作深究.且进取无“J的封建文人,往往也以“不言利”来自命清高;至今仍有人因此把“言义不了利”说成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而加以讽刺和嘲笑。这些都错了。实际上,孔子是非常重利的。很能体现了孔子思想的《左传入.就把“谋不失利,以卫社稷”(《左传》宣公十五年)作为贤君能臣的行为准则.把空谈仁义而不谋利的宋襄公视作“蠢猪”式的人…  相似文献   

4.
登高说愿     
孔子带着三个学生:子路、子贡、颜渊登上景山。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你们都讲讲自己的志愿,我帮你们分析。”子路说:“我志愿持着长戟,冲入三军,以自己的勇力打散两国交争的军队,解救两国的苦难。”孔子说:“这是了不起的勇士!”子贡说:“两国战争,军队对阵,尘埃冲天。我不拿任何兵器,也不带粮食,去劝说两国退兵。听我的存,不听我的亡。”孔子说:“这是不了起的辩论家!”颜渊不说自己的志愿。孔子催着颜渊也要说出自己的志愿。颜渊只好说了:“我愿意当小国的相,国君按仁义之道办事,官员都重视道德教化。君臣同心协力…  相似文献   

5.
苏俊霞 《求索》2008,(6):115-117
孔孟“生死”思想是儒家早期生死观的集中体现。孔子主张“杀身成仁”,孟子主张“舍生取义”;孔孟强调关爱生命,同时,认为死亡是可悲而可乐的,所以,对待死亡,还要重视死亡仪式。这些思想都充分体现在孔孟“仁政”学说上。谨慎地对待生死,自然就会使民众变得忠厚淳朴,孔孟“生死”观学说对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的人生观和政策制定都产生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孔子在中国文化中的位置,很重要,也很尴尬。 说孔子重要,是因为后人谈论中国文化,总离不开一个“儒”字。既说到“儒”,就离不开孔子。从儒家文化内部的演变来看,无论是所谓的“原儒”,还是后来标榜儒家文化理念却与“原儒”渐行渐远的理学家们,也都离不开孔子这位儒家文化的祖师爷。  相似文献   

7.
试论孔子社会整合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的社会整合思想是以“礼”为最高整合目标,以“礼”、“仁”为整合的基本途径,通过协调人际关系和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促进社会整合和整体协调。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孔子的整合思想对现代社会也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相似文献   

8.
世界文明古国,常提到的有中国、埃及、巴比伦、希腊和罗马。这些古国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但是,现在除了中国外,其它多数名存实亡,有的已完全消失了。有5000年历史的中国所以能继续存在与发展,极有赖于它和平博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时代,百家争鸣,几经揉合,言其要有儒道佛三家,凸显出宽容并蓄、和衷共济的王道精神,所以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中国传统文化以儒家学说为代表,孔孟之道以仁义为中心。孔子倡行仁义,嘉言传遍天下,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等…  相似文献   

9.
吕林娜 《传承》2011,(17):60-61
随着人类文明程度和理性文明程度的日益提高,人类越来越重视死亡这一客观事实,同时开始对生命价值进行反思,安乐死的思想应运而生。迄今为止,安乐死仍然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从伦理学视角对安乐死进行探讨,认为安乐死对传统价值观提出严峻挑战,其实施符合人道主义原则,但其实施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符合法定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慈善是人类心灵的阳光.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慈善之心,这里有几千年文化的积淀,孔子讲仁,老子说义,我们是一个讲了几千年仁义的民族.慈善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因为"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  相似文献   

11.
老子之“道”,其内容涵盖了他对生死本质的认识,生死价值实践观和生死之超越的思想。老子对生死问题的重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对待生死的认识上,老子有一种自然的生死观、辩证的生死观,在生死的价值实践上,老子信奉返朴归真的养生之道,追求长生久视的精神境界。老子还认为如果人的精神与自然之道融为一体,就能摆脱死亡对生命的限制性。老子的生死观对现代社会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袁秀珍 《求索》2010,(8):137-139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思想博大精深,深刻影响着两千多年以来的中国社会。孔子的整个思想,包括他的经济思想,是这个时代大变迁的历史反映。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之主张,强调礼制建设,提出以"仁义"作为"礼"之文化基础,力求设计出让社会各利益群体普遍满意的制度安排。在如何"制礼"上,孔子遵循"执两用中"之中庸原则,这是孔子经济学思想之总纲。孔子正是按照这一原则去协调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利益关系的。并在他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思想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研究儒家、考察孔子之经济思想,不仅应涵摄其意,更应领悟其时代之鉴。  相似文献   

13.
郭店儒简重视死亡但又很少论及死亡问题,同时表明了不惧怕死亡的态度。在死亡价值取向上简文主张以道德品质为主。简文未提及死后世界,指出为后世留下好名声的途径有立德、立功及践行道德品质等。郭店儒简对死亡的认识在继承孔子相关思想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为早期儒家的生死观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现实意义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大变动的时期。中国目前面临着两大任务,一是保持经济的持续繁荣,二是努力实现体制转轨。面对这样重要的历史使命,以价值观和道德水准为基础的文化因素,是最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八荣八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精髓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共产党执政以来的文化理念。譬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到孟子的浩然正气,这些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共产党之所以获得全国人民的支持,也是因为其执政的理念符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理念。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  相似文献   

15.
刘泽刚 《新东方》2006,(12):39-44
“安乐死”(euthanasia)一词源自希腊语,意指无痛苦、幸福的死亡。它的目的在于避免死亡痛苦的折磨,改善死亡前的自我感觉状态,维护临死者的尊严。从定义看安乐死具有很大的合理性。但这种合理性却很难被法律接受。本文分析了安乐死行动结构与自由主义权利话语之间的根本冲突,并指出安乐死权利诉求长期不为法律接受的状况与这种冲突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谁之安乐死——安乐死的行动结构理解安乐死的行动结构必须首先区分“行动”和“行为”。为了界定“交往行动”(Kommunikativen Handelns)这一概念,哈贝马斯强调了“行为”与“行动”的区…  相似文献   

16.
以“孔子”和“棋子”为象征的“两子文化”是衢州区域文化的核心,是“衢州精神”最主要的传统文化根基,也是衢州人创业创新精神的文化基石.富有衢州特色的创业创新精神,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汲取“两子文化”中超越时代的思想精华,结合衢州实际而形成的.它主要包括仁义之心、勇毅之气、科学之理、智慧之道四个方面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7.
从古至今,真理就一直使人激动不安。有的人为了寻求真理历尽艰辛,有的人为了坚持真理死而无憾。李大钊说:“人生最高之理想,在于求进真理。”鲁迅说:“个人的生命是可宝贵的,但一代的真理更为宝贵,生命牺牲了而真理昭然于天下,这死是值得的。”几经历劫的中国,深切认识到真理之可贵,多少代人的前仆后继也正是为了获得真理和实现真理。  相似文献   

18.
真正的善行     
孟子说:“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人应当认识到仁义是人的内在本性.一切行为都从仁义出发,而不是把仁义当做外在于自己的要求而勉强为之。由仁义行才是真正道德的行为,行仁义只是符合道德的行为。真正道德的行为是在对自身有自觉认识基础上的自律行为,符合道德的行为则是把道德当做被迫而为之的他律行为。真正道德的行为是出于自觉自愿的。一方面,道德行为符合规范是根据理性意识来的,是自觉的,  相似文献   

19.
一、儒学的创立与发展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由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创立,至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当时私人办学的风气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一些精通诗、韦、礼、乐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师儒”的生涯,这便是最早的儒者,孔子是他们的代表人物。他首先把“仁义”作为儒学的最基本思想,开始了对人的最早反思,并广收门徒,在儒学上取得成就的弟子就有72人,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派,后世称之为“儒家”。儒家与当时的墨家、法家、道家等众多学派及其代表人物一起被称为“诸子百家”。到了战国时代,由于孔子的弟子…  相似文献   

20.
重提安乐死     
4月10日,荷兰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我对荷兰议会里投票赞成这一法律议案的46名议员表示极大的尊敬。在荷兰,尽管先前并没有一部正式的安乐死法,但安乐死却被默许了20年。所以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安乐死法在荷兰诞生不是偶然的。安乐死不是一个新话题,几十年来,这个问题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呼吁实施安乐死的和提倡“维护生命权”的,嗓门都很高。然而不管怎样,明中暗中实施和接受安乐死的现象,却一直不断。现在终于通过了一部准予安乐死的法律,这表明它确实是世人的一个需要,是一个挡不住的潮流。但这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