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省各级各部门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统筹人口自身协调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科学扎实地推进人口计生工作,“双降”目标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2.
刘文斌 《探索》2012,(3):101-104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当前党和政府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近些年来学界探讨的热点。从经济发展①、社会发展②两个方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演化路径进行梳理分析,提出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关键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在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此外要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贾玉梅 《奋斗》2010,(5):27-28
<正>人口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体。人口发展功能区,是根据人居环境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确定了特定的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迁移方向,并完善了相关的人口规划与政策体系,有利于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区域格局。省委提出建设"八大经济区"和实施"十大工程"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按照人口问题要实施"两个统筹"的要求,应该把人口发展功能分区与  相似文献   

4.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展经济,以经济的办来解决社会问题;坚持生产力标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5.
郭宁兰 《共产党人》2005,(21):43-44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国内外形势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建设和谐社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在目前的发展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在继续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提下,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更加注意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发展、人和自然的协调发展,以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要求的统筹安排,处理好发展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  相似文献   

6.
经济社会学为我们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且,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经济社会学的一个基本发展观.本质上,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理论.因而,在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中促进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增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建构性.  相似文献   

7.
王中 《共产党人》2008,(23):42-43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站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着眼于解决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和实际困难,提出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重点从七个方面明确了促进宁夏发展的指导意见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8.
协调既是发展的目标也是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要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现状,科学地抓,合理地抓。协调既是发展的标准也是衡量发展的尺度,要把协调发展的措施落实到及时准确地贯彻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推动协调发展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推进,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推动协调发展要辩证地把握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要坚持补短板与发掘潜力相统一,推动对外开放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补齐我国海外安全保障力量薄弱和海外利益维护能力脆弱的短板。  相似文献   

9.
兵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人口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现代化发展的新阶段,人口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实施好人口发展战略,以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环境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崔如波 《探索》2000,(5):60-63
资源的极大浪费和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支撑着传统经济的增长模式。我国经济增长付出了昂贵的资源环境代价。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因此,必须用经济的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建立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促进21世纪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向我们昭示,文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尺度,是新生产力的代表,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环境与文化的协调发展,成为城市加快发展的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为即将进入21世纪设计的一条发展道路,是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的发展观.其基本含义是“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威胁的发展”.新发展观的成熟,以1992年6月巴西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通过《21世纪议程》为标志,它充分体现了当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思想,提出了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方案,是全球性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性文件.新发展观具有两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发展的可持续性,即发展对现代人和未来人需要的持续满足,达到现代与未来人类利益的统一;二是发展的协调性,即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限定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之内,追求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人口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头脑风暴法、隶属度分析、相关分析以及鉴别力分析构建了由36个评价指标组成的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了信度和效度检验.以该评价体系为工具,测度了我国1986-2011年间经济发展度、社会发展度、经济社会综合发展度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度.在此基础上,根据耦合原理建立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以此为工具测算了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度和社会发展度都呈现正增长的态势,且经济发展度的增长快于社会发展度的增长;同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也呈现不断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李滨肖 《求实》2006,(Z4):176-177
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进入21世纪的共同选择,是当代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生态保护相协调的主导潮流,也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道路和模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就在于强调健康的经济发展必须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即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又不超越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5.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贯彻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方针。用这一科学发展观指导民族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花溪区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笔者对花溪区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认真调查研究,现就区情况状、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发展的对策与措施等方面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范萍 《实事求是》2005,(4):50-54
“十五”计划实施以来,新疆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十一五”规划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十一五”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功能定位是稳疆兴疆,富民固边。到“十一五”末,新疆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将显著提高,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生态环境得到改善,为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必须抓住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三个战略重点。实现“十一五”计划的战略支撑和保障措施在于统一思想认识、优化发展环境、转变增长方式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李鹏总理1996年在《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对于今后十五年乃至整个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清醒认识,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种新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战略,是集经济社会与环境内容于一体的发展战略。它涉及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意味着经济、社会的全方位变革。它的目标是保证经济、社会具有长期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后劲。为了执行好这一重要战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应当认清并把握好以下四个问题。一、人"天"(自然)的相应性(协调性)  相似文献   

18.
文章摘要     
<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实现六大协调发展从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和不平衡性的突出问题,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来看,未来五年我们必须实现以下六大协调发展,才能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一是区域协调发展。二是城乡协调发展。三是推进收入分配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0.
朱有志 《新湘评论》2005,(12):20-20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