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忌片面地以得票多少来评判优劣。在考察中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种是一些敢于坚持原则、敢于较真碰硬、有能力、作出突出实绩的干部,由于敢闯敢干,得罪人较多,而得票较少;另一种是那些工作平庸,善于哗众取宠,阿谀奉承的人反而落个“人缘好”的评价,票较多。所以看干部,切忌简单地以得票多少判良莠、定取舍。 二忌把假绩当真绩。有些干部追逐名利,为了个人升迁,采取虚报浮夸、欺上瞒下的手段,制造假“实绩”。有的干部不是把心思用在求实创新、求发展上,而是靠守摊子、过日子、得位子。考察干部要善于挤“实绩”中的水分,不…  相似文献   

2.
一看实绩的“显”与“潜”。所谓实绩,就是干部在履行职责的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德才条件,通过正当途径所取得的实际成果。实绩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显绩”,即已见成效的明显的政绩;另一部分是“潜绩”,即不太明显的、潜在的政绩。考核干部实绩,既要看“显绩”,又要看“潜绩”。有的干部上任伊始,不是扎扎实实地去抓打基础的工作,而是好大喜功,急功近利,搞短期行为,甚至杀鸡取卵,竭泽而渔,不惜  相似文献   

3.
干部考察是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的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基础工作,干部考察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到“凭党性看干部、凭政绩用干部”原则的实现效果。在干部考察的具体工作过程中,主要依据业绩,业绩是衡量和选拨干部的基本标准,那么如何把握业绩,是考察干部的关键问题.本文就此问题谈些自己的看法。一、正确把握考察干部实绩和虚绩的关系所谓实绩,是指干部在经济建设工作中可以用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质量与数量方式表达出来的实际成果.往往是有形的成果。所谓虚绩是指干部在政治文化建设中体现出来的精神文明建设成果,如社会风气、精神品质、社会…  相似文献   

4.
正中卫市建立《中卫市领导干部实绩公示制度》,通过个人报绩、领导审绩、公示亮绩、群众评绩、组织用绩,加强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监督管理。明确公示对象,扩大干部监督的覆盖面。每年12月底,市委对市直各部门(单位)处级领导干部的年度工作实绩和拟提拔使用的处级干部,市委发布工作实绩公示公告,广泛接受干部群众的监督。细化公示内容,增强群众监督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考核干部重实绩,凭实绩用干部”已成为组织人事部门决定干部升降留转的一条基本政策。这对调动广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改变计划体制下,“当太平官,保乌纱帽”,能者难上,庸者难下的状况,促进干部队伍的“四化”建设,无疑是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但是什么是干部的实绩,如何正确考核干部的实绩,这是有待于我们深入研究的课题,值得认真地探讨和总结。笔者认为,在考核干部实绩时必须严格区分“十性”。一、单个性与整体性在干部考核工作中,常常遇到这样的一种情况,一项实绩大家争,一份成果大家分。  相似文献   

6.
关于干部实绩考察几个问题的思考冯秦,赵建平中央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暂行条例》规定:"考察党政领导干部人选,必须依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和不同领导职务的要求,全面考察其德、能、勤、绩,注重考察工作实绩。"如何搞好干部的实绩考察,包括如何科学地界定...  相似文献   

7.
干部的“绩”,即工作实绩,指一个干部作为社会成员,实际为社会作出并为社会所承认的劳动成果。由于领导工作是通过干部的组织指挥能力,把不同类型的个体统一为具有新的功能的整体,并使其发挥出最佳的群体效益,因此,其特点在于它本身是一种“投入”,而其“产出”却表现为他人的行为(包括集体的行为),即领导工作与其实绩并不表现在同一人身上,而是通过被领导者  相似文献   

8.
凭实绩用干部,是新的时代条件下,科学考察、准确甄别和正确遴选干部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原则,它在很大程度上使干部的德才标准寻找到了新的载体或依托,同时也使“说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不良用人风气得到一定的遏制。但是,我认为,现实中由于有的地方片面夸大或过分突出“凭实绩用干部”的地位与作用,有意无意地把“凭实绩用干部”进行扭曲,把看实绩演化为简单、抽象地看几个数字,致使“凭实绩用干部”在很大程度上走形变样,产生诸多负效应。  相似文献   

9.
潘德俊 《党课》2012,(13):69-69
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同步推进“能力素质提升年”“基层组织建设年”“干部作风转变年”活动,提升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抓学习培训,推进“能力素质提升年”活动,促干部提升“六能”。他们把德能正其身、才能胜其任、言能达其意、书能成其文、绩能服其众、体能担其责的“六能”要求作为机关干部工作的总体目标,建立培训考试制度和目标责任考核机制,树立重学习、重实绩的用人导向。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就干部制度改革指出:“要把群众公认是坚决执行党的路线、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上来。”明确把“实绩突出”作为了选拔任用干部的条件之一。这就要求在考核选拔任用干部中必须坚持注重实绩的原则。一、注重实绩原则的基本依据 实绩,是指实际工作成绩和贡献的大小,是干部在其任期、任职范围的社会实践中,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施展为人民服务的才能取得的实际成果。它包  相似文献   

11.
由于形式主义属沉疴顽症,"病因"复杂,所以,只有用多味猛药施治才能收到良效.在此,笔者斗胆为根治形式主义开出"六剂药". 第一剂药:科学评估干部政绩.应着重把握三条:一是看实绩,不看"虚绩".所谓实绩,就是实实在在的政绩:所谓"虚绩",就是徒有其名的"泡沫政绩".  相似文献   

12.
凭政绩用干部,这是干部工作的一条根本原则。评价干部的实绩,应坚持全面、系统、真实的原则。在实际考察中,由于每个干部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责任不同,对政绩的要求也各不相同,为确保考察质量,考察者要树立科学的实绩观,真正把握住实绩的内涵,才能在政绩中鉴别实绩,在工作中认识实绩,这是“凭政绩用干部”的思想基础。正确地考察和评判实绩,应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即无论选了人才还是用了庸才,对推荐者、考察者、组织决策者、执纪监督者都要有一个“说法”。选准了人才应予奖励,选了庸才要实行有效的责任追究,这是选人、用人的…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也是干部是否优秀的试金石。干部的政绩是干部德才素质的集中表现和综合反映,是使用干部的基本依据。因此,贯彻《干部任用条例》,进一步落实“群众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必须把干部的实绩考实、考准。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好六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显性实绩与隐性实绩的关系。显性实绩是指那些令人瞩目、短期内便可见效的政绩,如招商引资、教育、交通与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隐性实绩是指那些容易被忽略、有潜在效应的政绩,如环保、卫生、精神文明建设等“软性”工作,事做了不少,却很难留下看得见、…  相似文献   

14.
“注重实绩”是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改革干部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它对正确评价、考核和使用干部具有新的重要意义。 何谓干部实绩?从实绩的本质来说,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社会进步所提供的实际的有益的贡献和作用。“实绩”不等于实事。因为,实事本身并不反映价值取向和社会意义,只能一般地反映一个干部的工作数量和勤奋程度。实绩既是一种量的表现,又是一种质的反映,是量与质的统一。 对干部“实绩”的估价,不仅要把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5.
真干与假干     
现在我们强调“真抓实干”,要求干部敢担当、善作为,就是要干部务实重干,说真话、真干事、出实绩。但也还有少数地方、少数部门、少数干部存在“假干”现象:遇事“难得糊涂”,把对付和糊弄当成工作要诀,拉花架子、搞形象工程、捞政治资本、粉饰太平;热衷于搞小圈子、党同伐异,谋划工作没有长远眼光和可持续性,只求眼下热闹光鲜,哪管以后洪水滔天。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选人用人要注意社会公论”,“无论选任还是委任、聘任领导干部,都要走群众路线,……多数群众不拥护的,不应提拔。”把群众公认作为选拔干部的一项基本条件和原则予以强调,这是在干部选拔工作中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纠正和防止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保证用得其人和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意义重大。 根据群众公认的原则选拔干部,在实际工作中还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处理好“群众公认”和“有实绩”的关系,选拔任用那些群众公认是有实绩的干部 “群众公认”和“有实绩”是选拔干部的必备的两个条件,干部实绩的评价主体应当是  相似文献   

17.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第5章第20条规定,“国家行政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国家公务员的德、能、勤、绩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注重实绩是在对公务员的管理过程中,以公务员在工作岗位上所做出的实际成绩和贡献大小为主要依据和标准来确定公务员职务的晋升和工资待遇的管理原则。这一原则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中的明确规定,是我国干部管理制  相似文献   

18.
目前有些地方的组织部门在选拔任用干部时,过分强调“实绩”的重要性,提出了“凭实绩用干部”的口号,有的甚至直接了当“凭实绩定升迁”。这种做法是  相似文献   

19.
干部考核不仅看实绩,更要看操行.衡量干部好坏的标尺不仅看干部作为"单位人"的政绩,也要看干部作为"社会人"的德绩.交通违章、邻里纠纷等这些"小事"都可能被记录在案,影响干部的选拨任用.为了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在滦县已有2000多名副股级以上干部都拥有了自己的"干部作风档案",档案中不仅只收录干部的正面信息,负面的信息也不会放过.  相似文献   

20.
当前招商引资中的“乱招商”、“假招商”,就是在错误政绩观引导下急功近利的地方官员“饥不择食”,一些利欲熏心的不良商人“趁火打劫”,双方联手上演的一幕幕闹剧、丑剧甚至是悲剧。“政绩”压力:“招伤”之根当前,由于干部考核评价的科学体系尚未建立,干部选拔任用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GDP增长仍然是考核地方工作和干部实绩的最重要指标之一,也是最容易量化、最方便考核的指标,地方官员显然要把GDP作为最重要的“保位砝码”和最主要的“进身之阶”。招商引资正是GDP增长的“快车道”。干部的升迁与招商引资紧密相连。正所谓:“项目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