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特的历史及人文条件造就了侗族独特的款组织形式以及款约法的习惯法表现。黔东南被誉为全国侗族原生文化中心,以黔东南这片土地为载体研究侗族习惯法的变迁,既有利于加深对侗族习惯法本身的研究,也有利于对黔东南这片多民族地区的进一步了解。从款和款约法出发,以侗族习惯法历史上形式及内容的变迁为研究对象,对传统习惯法及其继承——村规民约进行分析,旨在以黔东南侗族习惯法的变迁探究这片土地的社会历史变迁与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
包斯日古楞  晓荣 《前沿》2009,(11):104-106
蒙古族生态伦理思想是从古代蒙古族所从事的游牧和狩猎的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本文从蒙古族的自然崇拜、习惯法中孕育的生态伦理思想入手,主要论述了继承和发扬蒙古族的珍爱生命,善待自然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侗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毗连地带。这里山峦重迭,溪河纵横,林木葱笼,既是山青水秀之地,亦是文明礼貌之乡。侗族历来注重礼节、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男女平等、崇尚信义,受到了各族人民的高度赞扬。这些风尚是如何形成的呢?笔者长期生活、工作在侗族地区,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到侗族的优良风尚,是由于侗族成员从小到大生活在团结、友爱、互助的环境里,长期受传统的习惯法教育日熏月染,自然而然地形成的。所以,很有必要对侗族习惯法进行一番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4.
徐洪刚 《前沿》2012,(11):166-168
壮民族发展到唐宋时期,受中央王朝政府统治的加强和与汉民族长期接触的影响,壮民族在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和政治伦理规范三方面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其表现为一方面沿袭其自身的传统伦理思想,另一方面中央王朝政府倡导的封建伦理思想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壮民族原有的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5.
陈玉冲  黄东桂 《前沿》2009,(9):96-99
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规范,壮族习惯法在壮族社会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壮族人民伦理思想的丰富体现。这些闪烁着浓厚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壮族习惯法对于维护壮民族的共同利益,促进民族地区发展起过重大作用。认真解读和广泛弘扬壮族习惯法中伦理文化的时代新意,对推动当前伦理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大多数民族社会都会注重在成员个体因素之外寻求外在力量来控制个体的社会行为。通过设立某些组织、机构,制定规则、法律,充分利用社会舆论、民俗和习惯法的力量,引导或强迫社会个体遵守社会规范。借助这些外在力量控制社会成员的行为即为社会的外部控制。侗族传统社会外在控制诸方式主要有社会组织控制、社会舆论控制、风俗习惯控制和习惯法控制。  相似文献   

7.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是一定生产关系的产物,是履行调节人们行为职能的一种社会法规。 道德遗产是历史的道德现象。在新的社会形态中,历史上的伦理思想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新道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评价道德遗产,扬弃其历史上的伦理思想,摈弃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养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树立共产主义道德,造就共产主义新人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勤劳、朴质、善良的民族。侗族的道德现象,自古而来都受到人们的称赞。在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中,通过对侗族的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使广大侗族人民在意识形态上文明进步,促进侗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传统伦理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应注重对传统伦理思想的继承。其中首先应注重研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哪些合理内核能为我们所用,并应恢复传统伦理思想的本来面目;其次应注重选择传统伦理思想的传承方式。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走向。加强传统伦理思想教育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浅析文化生态语境中侗族鼓楼的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侗族村寨,从历史记忆、宗教信仰、艺术娱乐到地方习惯法、习俗、节庆、交际等诸多方面都离不开鼓楼,鼓楼长久地"在场",并造就和谐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0.
对藏族和回族的传统习惯法进行比较研究,可以看出,这两个少数民族的传统习惯法都深受宗教的影响、都包含大量的道德规范、都注重调解.但是,藏族传统习惯法包含较多维护等级制度的内容,回族传统习惯法有较多强调主体地位平等的内容;藏族传统习惯法比较轻视商业,回族传统习惯法比较重视商业;藏族传统习惯法具有浓厚的神判色彩,而回族传统习惯法神判色彩很淡薄;藏族传统习惯法注重物质赔偿,而回族传统习惯法更注重人身惩罚.  相似文献   

11.
张元稳 《传承》2007,(8):102-103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创造了独特的习惯法文化,习惯法对维护当地的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目前,壮族习惯法正从传统向现代性转变。  相似文献   

12.
柴荣 《前沿》2002,(2):24-27
蒙古族传统习惯法在内蒙古自治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 ,也面临着重新构建的需要。蒙古族习惯法的生态法律意识 ,诚实、信用观值得保留和弘扬 ,但其中自然经济法律意识和法律行为随意性等缺陷需予以摒除 ,新构建的蒙古族习惯法应该能够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国家制定法的实施创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13.
以普雄地区习惯法为考察重点,介绍凉山彝族习惯法的概念以及普雄地区习惯法的具体内容,剖析了凉山彝族习惯法的特点和作用。凉山彝族习惯法在弥补国家法的不足,维持社会秩序以及传承彝族法律文化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重视并发挥其积极作用,努力克服其消极影响,从而在凉山彝区社会中实现法治现代化与传统法文化的和谐发展,推进民族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4.
侗族传统人工营林业的社会组织运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侗族人工营林业兴起于明代 ,清代已具规模。侗族人工营林业的兴起发展与其固有的社会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村社家族共有山林制是侗族传统人工营林业的基础 ,其血缘、地缘与社会组织三位一体的侗族传递模式是人工营林业得以长期运行的机制 ,外部社会环境也为构筑侗族人工营林业提供了发展契机 ,从而使侗族社会形成其特有的经济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5.
回族婚姻习惯法是阿拉伯伊斯兰婚姻制度与中国传统婚姻制度长期相互适应、吸收与交融的产物,回族婚姻习惯法被回族民众普遍接受并成为其婚姻方面的重要准则。回族婚姻习惯法在保持本身特点的同时也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蔼发生变迁,其与国家制定法发生着冲突,也有一定的共性。正确认识婚姻习惯法在当代法治社会中的作用,有利于促进我国《婚姻法》在回族地区的顺利实施,增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6.
壮族习惯法及其特征与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族习惯法是广西壮族民间强制性的准法规范。它作为一种巨大深厚的社会存量,被特定的社会群体所选择、收纳、共享,成为壮族共遵共循的行为准则。本文着重阐述了壮族在集体生活、社会治安管理、保护人身安全、婚姻家庭、财产继承等方面习惯法的主要内容。并对壮族习惯法的审理、处罚进行了论述。认为壮族习惯法突出呈现出植根的乡土性、内容的生活性、管辖的地域性、运作的强制性、法规的不成文性、程序的不完善性等特征。并在壮族社会生活中发挥着维系功能,理顺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调整功能,排解纠纷,协调关系;制约功能,规范行为,惩诫恶行;传承功能,传递民族文化,宏扬民族精神;教育功能,寓理于法,培养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17.
侗族服饰文化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侗族服饰是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研究侗族社会经济文化的“活化石”资料与“文字史书”。本文从侗族服饰的分类、侗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侗族服饰文化的审美意识三个方面探讨侗族服饰文化,旨在弘扬侗族传统文化,促进侗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族习惯法究竟有什么价值?如何处理国家法与民族习惯法的关系?民族习惯法独有的实质合理性的价值评价标准使得其不同于国家法,其对秩序的追求以及借助分散的个人知识、传统、社会习惯克服了它作为一个个人行为的集合体以及局限性、片面性以及部分的形式非理性,从而达到国家法所不能达到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习惯如何成为习惯法的问题必须从界定"习惯"、"习惯法"这对概念入手,而不同的定义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对该问题的态度或立场。社会认可说与国家认可说是人们在回答上述问题上的两种立场或学说,它们背后各自隐藏着一幅研究者据以解释经验事实的理想图景。其中国家认可说与文化研究中的"大传统"模式、制度研究中的"现代化"范式相互支持,极大地阻碍了习惯法研究。上述讨论启示我们,在习惯法研究中必须确立正确的方法论立场,才能比较客观地还原习惯法的本质和拓展习惯法研究的深度。  相似文献   

20.
文宁 《人民论坛》2014,(11):106-108
民族习惯法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纠纷解决中有着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不仅表现在对国家法的补充,更是表现在先于司法达到化纷止争的目的,这也有效缓解了少数民族地区司法工作的压力,直接有效地实现了法律的秩序价值.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村寨为例,对当下民族地区纠纷解决机制若干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