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按照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变迁理论对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渐进式改革进行分析,得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渐进式改革虽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是这种渐进式制度变迁已经出现了路径依赖效应的结论。由于没有形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而阻碍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渐进式改革。通过对渐进式改革取得成就和现存阻碍的分析,本文提出对这种渐进式改革进行制度创新,探讨中央与地方关系渐进式改革的正确路径。  相似文献   

2.
建国后,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处于动态调整和不断变化之中.改革开放通过机制变迁解决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激励问题,为"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生成提供了坚强的制度支撑,但同时也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为中央调控增加了困难."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模式不再能全面概括中央地方关系的新景象,简单收权也很难有效规避地方行为,地方治理失控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难题.中央政府必须从顶层重新审视和设计中央地方关系,通过优化地方治理结构来调节地方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3.
府际关系即政府之间的关系,包括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我国的府际关系多靠政策调整,且随意性大。应当将府际关系纳入法律调整的范围,使其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选取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该地区当前府际关系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试从法律的角度对横向府际间关系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指中央政府与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政府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这种模式自建立开始就体现出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之间法定利益格局和调试互动关系,进而塑造了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的一体多元关系格局。就其实质而言,这种关系既具有一体性,也具有多元性。  相似文献   

5.
政府间关系在垂直关系上表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政府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之间的关系;在水平关系上表现为平级地方政府之间、平级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政府间关系协调失灵的原因主要有:结构或权威碎片化、本位主义与信息沟通不畅。而解决政府间关系协调失灵的主要途径有:成立地方政府协会、进行冲突管理、建立政府间信息交流机制以及组织网络合作治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尝试运用年鉴学派的长时段视角、结构功能理论,分析中国传统文武关系的政治面向的三角结构、控制军队的制度与技术。从提取社会资源充作军用、军队承担的社会经济职能等等方面,概括了传统文武关系的社会面向。最后从政权更替的暴力逻辑、中央与地方关系、文武关系的非制度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文武关系与政治变迁的宏观关系。  相似文献   

7.
对于当代中国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海内外学者概括和提出单一制模式、碎片化权威理论、事实联邦主义理论,以及委托—代理模式等4种主要理论。然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存在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变性,使得这些理论概括很难获得学术界的普遍认可。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大背景之下的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亟须更加科学、更加精确的模式作出实际描述和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立法应定位为介于中央与地方立法之间的又主要依托于地方立法的、涵盖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特殊立法形式。区域立法主要由主体、权限、程序和协调机制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以区域立法为视角观察,当前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关系存在许多问题,如中央立法过于集权却未形成足够的权威、地方立法权配置失衡以及中央与地方立法权运作缺乏完善的协调机制。区域立法对于调谐我国中央与地方立法关系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联邦制的启示在于,要实现中央和地方关系的法治化,有必要从宪法上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的立法权。虽然联邦国家的中央和地方分权历经变迁,但还是有章可循,而联邦国家的立法分权模式为中国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法治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收入范围划分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三个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就现阶段如何完善我国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提出了对策设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结构上的特点为:中央政策依赖于地方政府执行,中央对地方政府采取人事控制手段,立法和司法在调节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作用甚少;中央政府缺乏强大的政治部门审议决策并控制行政机构;建国以来,以省为地方的代表来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省为地方的重心来建设地方政府。上述特点造成中央政令不畅的同时兼有行政中央集权弊端。改革要通过结构调整实现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双强。我国法律、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冲突,是普遍和严重的。我国要解决法律冲突问题,特别是全国性法律规范与地方性法律规范的冲突问题,在法院有权对法律法规选择适用的同时,必须建立某种形式的判例制度。  相似文献   

12.
正确处理党政关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农村基层党政关系是我国党政关系中的一个重要层级。1978年以来,我国农村基层党政关系经历了乡镇建制,村民自治和党政职能分开、乡镇长直选与党政关系制度化、党委书记选举与党政交叉任职等三个阶段。农村基层政治发展的过程表明,农村基层党政关系的变化是经济社会变迁基础上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推动的结果,反映了改革开放新时期执政党建设总体布局的发展变化,贯穿了党的领导、人民群众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总体要求,呈现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13.
斜向府际关系——多元市县合作的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前市县关系呈现严格等级区分,县级以下地域的资源常被城市低价甚至无偿享用,拉大了城乡差距,无益于国家总体平衡目标的实现。从斜向府际关系角度分析,在于尊重地方行政主体的自治权力,力求破解市县等级制难题,将县(县级市)从隶属于地级市的现状中解脱出来,规避科层制论资排辈和以大压小的困境;斜向府际关系把市县关系定位于斜向、平等、网络型交流,搭建多元市县、省市、省县等地方政府平等沟通的平台。配套工程是宪法明确定位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关系,通过地方自治立法规范各级政府行为,适度授权县级政府,回归市制人口聚居本位,这是大陆府际关系协调与城市化轨道不容回避之路。  相似文献   

14.
联邦德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赴德国考察访问报告方立德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严格他说,是联邦与州、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联邦国家由各州联合组成,具有统一国家的一切属性,但各州保留了制定宪法、选举议会、组织政府、设立法院等高度自治权,因而不是典型的中央和地方...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是地方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力支撑,而政策执行行为内嵌于特定的府际利益关系背景之中。提升地方政府的政策执行力,纠正地方政府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偏差行为,需正视以纵向府际应付关系、横向府际竞争关系及部门之间分割关系为主要特点的府际利益博弈关系下的执行效率低下、边际创新增多和信息共享失败的综合作用。在推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中,探寻地方政府与公共政策的"重叠共识",在府际关系中构建共容利益共同体,对推进地方政府政策执行力现代化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第一行动集团”的形成与影响:一种制度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于制度变迁理论,可以很好理解中国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地方政府利益主体形成过程、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利益"相容性"的提高和中央对地方创新容忍程度提高这三点同地方政府作为"第一行动集团"之间的必然联系.地方政府的是这种地位对未来的制度变迁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的明朗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社会、文化分工也越来越细,闲塞的地方单位无法在孤蔽的环境下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社会发展的需求刺激不同地方政府之间拓展不同领域的互动与合作,以实现减低成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致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然而实现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并非易事,尤其是与美国相比,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在制度、合作动机、内容和主体等层次都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对于促进我国地方问合作关系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球化与区域化趋势的明朗化,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经济、社会、文化分工也越来越细,闭塞的地方单位无法在孤蔽的环境下实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因此社会发展的需求刺激不同地方政府之间拓展不同领域的互动与合作,以实现减.低成本、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致最终实驭赢的目的。然而实现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并非易事,尤其是与美国相比,我国地方政府间关系在制度、合作动机、内容和主体等层次都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因此,分析两者之间的差距对于促进我国地方间合作关系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权责一致是问责制的基本原则。职责权限明确是实施问责的基本前提,权责关系不清已经成为考量我国党政领导干部问责制实施效果的一大问题。可考虑通过实行"党政分合"新模式,以制度化保障党政关系科学化,区分党政的职能和权限;进一步完善央—地放权体制,合理划分和配置政府体系内部中央与地方之间、地方与地方之间的职责权限;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科学划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严格职责划分,健全部门职责分工与合作体系;明确划分正副职之间的职责权限等措施,明晰权责关系推进我国官员问责制建设。  相似文献   

20.
河政部门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可以简称为“河印”关系。本文简要探讨了清代河道总督和沿河地方督抚的关系,包括东河总督与河南、山东二省巡抚的关系,南河总督与两江总督的关系;河员与地方州县印官的关系;对当代“河印”关系在黄河防汛层面上也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