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在执行公务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人民警察往往需使用枪支来达到其维护自身安全和应对制止违法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动。无论是在使用枪支前还是使用枪支后,都涉及法律的适用,也有必要对警察使用枪支行为进行规范。本文拟从警察使用枪支前的程序和使用枪支后的注意事项两个方面论述有关问题,以期对警察使用枪支行为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2.
在法定情形下依法使用枪支是人民警察的重要职权,警察正确使用枪支时应该遵循依法使用、合理使用、果断使用和慎用枪支等原则.  相似文献   

3.
贺平凡  时军 《法学》2007,(7):143-147
被告人为抢劫而携带枪支并不等于为抢劫而使用枪支,使用枪支是指行为人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故意向对方显露抢支或开枪射击的行为。但如果行为人毫无针对性地将枪持在手中则不属于使用枪支,而是携带枪支行为。携带枪支而使用的情况实施抢劫,不能认定为持枪抢劫。被告人非法携带、运输枪支,根据重行为吸收轻行为的刑法理论,应以非法运输枪支罪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从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和尊重检察机关的公诉权出发,法院只能针对公诉机关的指控来认定,不宜改变指控罪名认定。  相似文献   

4.
崔璨 《法制与社会》2016,(5):283-284
近几年我国治安形势日益严峻,犯罪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特别是危害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暴力犯罪案件数量显著增加。人民警察在日常履行警察职能时,更易遭受到来自于违法犯罪分子的暴力伤害。为了更好的履行警察职能,保护人民群众以及自身的人身安全,警械特别是枪支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我国关于警察枪支使用的立法缺陷使得警察在实际使用枪支时只能通过自由裁量来判明用枪与否以及怎么用枪,这必将导致关于警察使用枪支中自由裁量权的争议。因此,需要对警察使用枪支的自由裁量权设置标准和原则,尽可能避免警察在使用枪支时对自由裁量权的滥用、乱用和怠用。  相似文献   

5.
枪支管理是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的一项重要的诒安基础工作。为加强对枪支的从严控制和管理,正确实施新的《枪支管理法》,本文从枪支管理的范围、主管机关的职责权限,枪支的配置、制造、配售管理及违反枪支管理行为的法律责任等四个方面,对新旧枪支管理法规进行比较分析,并探讨了公安机关在适用新《枪支管理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三个问题:一是对原合法持枪公民上缴枪支的经济补偿;二是枪支配置、配备的信息传递;三是枪支使用人员的专门培训。  相似文献   

6.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守护、押运公务用枪的管理,保障专职守护、押运人员正确使用枪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以下简称枪支管理法),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利用自制手枪发射制式子弹进行犯罪的案件逐年增多,枪支的制作工艺已经得到不断的提高,许多枪支已经具有自动上弹、抛壳等装置,枪管内也加工了膛线,少数枪支甚至还加装了消音器。本文介绍利用消音器痕迹认定涉枪案件中的枪支。  相似文献   

8.
杀伤力鉴定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刚 《刑事技术》2003,(2):50-50
严厉打击持枪犯罪,立法管制枪支,是因为其具备发射并赋予弹丸极大的杀伤力。而需要鉴定杀伤力的枪支,通常是自制枪支。自制枪支之所以要鉴定是否具备杀伤力,就在于其制作标准、制作工艺五花八门、参差不齐,特别是有些手工自制的枪支,十分简陋,是否具备杀伤力是需要鉴定确认的。但是,鉴定这类枪支是否具备杀伤力应采用何种标准,却无统一、明确规定,各地自行其事。在自制枪支中,由于其引爆药、发射药、弹丸的种类、数量、装填方式等,均无一定,其使用非常随意,因此,其杀伤力的大小随时可以改变。对自制枪支是否具备杀伤力的鉴定标准,需要注意两…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社会上非法持有枪支的数量不断增多,自制土造枪支大量涌现,涉枪案件急剧上升,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威胁公安干警执行公务。随着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和技术进步,枪支致伤力的鉴定成为对涉枪案件处理的依据之一。现在,国内对土造枪支致伤力鉴定,还没有统一的标准。遇到这种案件,主要是依据国外军事部门的标准来衡量枪支有否杀伤能力进行鉴定犤1犦,这与我国法律的要求有较大差距。笔者认为,将弹丸在枪口的断面比能17.5kg·m/cm2做为对制式(军用)枪支的最低设计研究标准是实用的,但不适用于刑事侦查和司法审判,因…  相似文献   

10.
田蕊 《刑事技术》2015,(1):79-81
由制式64式手枪改制的枪支,其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位置、形态也因改制手法和部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给检验增加了难度,利用其射击弹头、弹壳上的痕迹对发射枪支进行同一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案中,笔者在非制式64式手枪的拉壳钩上使用颜色标记,并对标记枪支发射的带有自制底火的改制弹壳进行检验,从而对拉壳钩在异常位置遗留的痕迹进行了确认,为使用异常位置拉壳钩痕迹进行发射枪支的同一认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刚 《刑事技术》2003,(3):57-58
1概述在涉枪犯罪的案件中,有大量使用的是自制的非制式枪。这些枪支是否是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应该受到处罚的枪支,需要进行技术鉴定。本文提供一种较为简约的鉴定方式,以引起国内同行的兴趣和商榷。有关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应该受到处罚的枪支,最高人民法院在2001年5月15日颁布的《关于审理非法制造、买卖、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等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将这类枪支定义为:以火药为动力发射枪弹的非军用枪;公安部2001年公通字犤2001犦68号文件发布的《公安机关涉案枪支弹药性能鉴定工作规定》中对这类枪支虽然没有明确定…  相似文献   

12.
陈和平 《刑事技术》2003,(Z1):19-19
检验射击弹壳上的痕迹特征,常规方法主要是对枪弹在装弹、发射、抛壳等过程中枪支有关机件与弹壳对应部位在紧压贴合下产生相对运动和相互作用时在弹壳上形成的痕迹特征的检验。枪支的有关机件在弹壳上形成痕迹的形状、大小、位置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反映了枪支的结构特点,是据此认定发射枪种的种类特征;枪支机件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和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轮廓异常及点、线状细小特殊的痕迹特征是认定发射枪支的个别特征。但是在实际检验中,经常遇到由于在射击过程中受到枪弹和各种射击因素的影响或者被破坏,使射击弹壳上供认定发射枪支的个别特…  相似文献   

13.
张鸿巍 《政府法制》2013,(12):31-31
美国枪支管制问题由来已久。作为世界上私人持枪数量最多的国家,美国现今三成五的家庭持有琳琅满目的枪支。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主要用于装备军队、警队的致命武器,关系到社会稳定的枪支在我国和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受到了严格管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也都禁止个人持有枪支。但由于历史及法律等方面的原因,也有一些国家对个人持有枪支的现象采取过于宽松的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犯罪分子运用的手段及使用的犯罪工具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枪支在各种犯罪活动中被越来越多地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颁布实施后,认定“私藏枪支弹药罪”必须对枪支弹药性能作鉴定,因此在打击涉枪犯罪的过程中,枪支弹药性能的鉴定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和物流快递行业的迅猛发展,网络涉枪案件呈现逐年递增态势,查缉非制式枪支散件数量日益增多,由此产生非制式枪支散件定义泛化、枪支散件鉴定规则不明及组装枪支的行为定性难等问题。为此,有必要通过审查专用性来界定枪支散件的范畴,明确枪支散件抽样鉴定的适用条件及规范程序,准确认定组装枪支的行为性质等,以促进规范打击网络制贩枪支犯罪。  相似文献   

17.
枪市美国     
《法律与生活》2012,(15):19-21
在全球每年新出产的800万支枪支中,有大约500万支在美国出售。美国是允许公民合法拥有枪支的国家,也是全球唯一允许私人买卖枪支的国家。作为头号枪支大国,美国也是枪击事件最多的国家。枪支生意在美国,军火商是最有钱的人。政府的军火订单是最大的订单。种族、政治、经济、个人安全等因素促使美国的枪支生意异常火爆。全美除近17万家分布在各地的枪械专卖店外,运动品商店也都有枪支出售,就是在跳蚤市场上也能非法买到枪支。从事枪支买卖的军火商约有30万人,售枪广告随处可见。每年的交易量在300万~500万支之间。枪支公开买卖的背后隐藏着枪支制造商牟取巨额利润的图谋。在美国,枪支制造商具有很大的政治势力,他们通常都是共和党总统的铁杆支持者,对美国总统的选举左右能力  相似文献   

18.
由于各种枪械的机件特征不同,枪支发射时将在弹头上留下反映枪械机件特点的种类及特定特征。通过研究枪械生产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其部件特征形成的基础上,从弹道学原理入手,分析了枪支发射过程中弹头痕迹形成的机理和痕迹特征的变化因素,为枪支同一认定鉴定中检材与样本特征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及得出可靠的鉴定意见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9.
枪支及枪支分类在《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大全·枪弹痕迹检验》一卷中枪支(Amm)是指发射枪弹的器械,是利用火药燃烧时产生的气体型射击武器。枪支口径通常小于10毫米,重量不超过50公斤。在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法》(以下简称《枪支管理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枪支是指以火  相似文献   

20.
认定枪支犯罪不能简单地以能否击发为标准,而应当由专业人员作出是否为枪支或枪支的零部件的结论;当然能够击发的枪支比起不能击发的枪支的危险性更大一些,在量刑上当相对重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