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悟     
牛耕 《中国监察》2008,(4):61-61
对不讲真话的人,人们常常会另眼相观,可很少有人想过,不敢讲真话是因为许多人不愿听真话。怕有权势的人听了报复,怕小心眼儿的人听了耿耿于怀,怕喜欢对号入座的人找麻烦。  相似文献   

2.
前沿视点     
《法治与社会》2013,(7):46-47
有制约才有真话宫秀川在《学习时报》上撰文认为,说真话是我党在各个时期都积极倡导的,对于党和人民之利是尽人皆知的,为何我们一直提倡说真话,而假话还是很有市场?因为说假话安全,说好话圆满,多说一些恭维的话、阿谀的话、吹捧的话,不仅可以给某些领导带来一份好心情,说假话者也可能因此得到一份好回报,因此假话成了一种无成本的投入和廉价的贿赂。而这背后更重要的是,有人愿意听假话,有听假话的需求,假话自然就有市场。假话的需求从何而来?大多是来自于大权在握的领导者。只要领导高  相似文献   

3.
对于一个视法律为从属物而无权威的国家而言,我理解出趋于毁灭的悲哀;但当我看到一个法律高于统治者,统治者低于法律之下的国家,则这个国家就能享有神所赋予的每一个祝福而得救了。  相似文献   

4.
张桂辉 《政府法制》2012,(23):40-40
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向新聘任的国务院参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颁发聘书并座谈时,就进一步推进决策民主化科学化问题强调指出:要鼓励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和创新;要讲真话、听真话,善于从各种声音中汲取智慧。这段讲话,言简意赅,切中要害,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重民思想是非常突出的。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强调以民为本。早在《尚书》中就有;“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认为百姓是根本。《尚书》中有句著名的话叫做:“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强调民心与天心的相通,统治者重天.畏天,就要重民。付L记·大学》上有:“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强调民心的向背决定统治者的根本利益。君民一体,没有民也就没有君.得不到人民的拥护,就要亡国。孔孟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重民思想,特别是孟子,他对老百姓重要性的认识比孔子更为深刻,表现在他的“仁政”思想里。…  相似文献   

6.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京主持召开关于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座谈会。会上,王岐山让学者专家不讲套话,敞开讲,说真话,“网上的舆论,包括骂声我们都要听,更何况大家提的各种意见?”国人不禁感觉,“一股新风扑面而来”。  相似文献   

7.
今年初,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入村查问群众评议工作时,面对村民的率真建议,感慨道:"我很少听到这样直率的话。你们讲的都是实话、真话,让我受益匪浅、启发很大,我最希望听到这样的话。"真话本是大实话、最平凡不过的话,然而,时下,难以听  相似文献   

8.
《法学》1989,(5)
在中国法律史上,先秦儒家最初提出人治的含义,是主张靠贤人治国的“贤人政治”。即治理国家要靠贤明的统治者,而统治者本身也必须“正其身”,端正行为。这对当时冲破奴隶制国家的“亲亲”宗法血缘统治,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但在以后的漫长封建社会中,人治向极端发展,逐渐变为统治者们背离法律的制约而任意行为的代名词。可见,现代意义上的人治,实际上是封建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秦国是一个贯彻法家思想最彻底的国家,而连坐法发展到此时,已经越来越为当时的统治者所认同,并得以广泛的实施,本文尝试着从法家法的视角,来分析秦代连坐法在实施过程中,对秦人的社会生活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10.
当我们还是小孩子,我们被告知:要说真话.还有一个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故事被用来作为案例讲给我们听.后来我们渐渐长大,知道华盛顿的故事原来只是个无从考证的传说.……  相似文献   

11.
治国方略指的是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和策略。大致可分为“人治”和“法治”两种方式。人治是以国家统治者个人的意志和思想或统治者阶层的意志和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依据。其特点是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反应快捷,效果明显,但同时也具有主体决定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等弊端。法治则是指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创制法和制度并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公职人员和公民个人严格按照这些法和制度进行活动。  相似文献   

12.
《法律与生活》2010,(18):38-38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装》中讲了一个勇于说真话的小男孩结束一场真空秀闹剧的故事,叶圣陶先生续写了这个故事:“国王说,谁再说坏话,立即处决!”结果小孩的真话并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反而是传播真话的人死了不少。这个小孩也身处险地。  相似文献   

13.
论古代民族法制中的“因俗而治”苏钦“因俗而治”又称“顺俗而治”是指中国古代各王朝的统治者对有着异俗、殊俗的民族,采取的依据其旧有的风俗习惯进行统治和管理的各种措施。这种政策、方针在古代中国由来已久,它是为统治多民族国家的需要而形成的。世界上的各民族在...  相似文献   

14.
观点     
《法人》2006,(5):10-10
“不过对社会来讲,一个学者重要的倒不是参不参与扶贫,而是要敢说真话,要有良知,要对社会负责任,而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得失名利,迎合时髦。可惜的是群众往往不明白谁是真正维护他们利益的人,而社会的先知先觉往往成为历史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法律制度 简称“法制”。法制一般是指国家法律制度的总和,包括立法、执法、守法等内容,其核心是依法办事,建立一定的法律秩序。是关于统治者根据需要而制定的法律条款、审判程序和手续方面的规定。法律是一定经济基础的反映,又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各个民族或阶级建立国家后,都需要建立相应的、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法律制  相似文献   

16.
祝建波 《法制与社会》2010,(15):121-122
腐败人人痛恨,而行贿受贿是腐败的最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严重扰乱了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极大地败坏了社会风气,破坏了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的信任,已成为一种社会公害。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行贿受贿是大部分第三世界国家的恶性肿瘤,它蚕食了人民与统治者之间互相信任的基础……。在加大打击力度的情况下,腐政现象却愈演愈烈。如何有效惩治腐败,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而贿赂犯罪刑罚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打击贿赂犯罪的成效,更直接关系到司法的公正廉洁与否。  相似文献   

17.
在人大机关倡导改进文风,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迫切。各级人大机关历来注重改进文风,也不无成效。然“长、空、假”之风依然盛行,实话不愿说、真话不敢说,热衷于说套话、虚话。这样的风气长期大行其道,损害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权威和形象。  相似文献   

18.
所谓批评与自我批评,往往就是要敢于说真话,而说真话,常常是需要冒很大风险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惟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辞获罪”,因说实话掉了脑袋的不胜枚举,而因善说假话加官晋爵的也不乏其人。  相似文献   

19.
何勤华 《中国法律》2007,(6):31-33,114-117
一 依法治国的理念和思想,是古代先哲的伟大创造,是人类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早在公元前5世纪的古代西方就已经诞生了法治的思想。在古希腊伟大思想家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的後期思想中,开始重视法律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不是哲学家,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又没有好的方法把统治者变成哲学家,则法治仍然比人治要好。  相似文献   

20.
论行政立法的概念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行政立法为当前行政法学重要的研究课题,在许多行政法的著作中,莫不将其列为专章论述。盖行政立法为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或行政作用之一。又行政立法是现代民主国家立法的一种类型,①自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唯学者对行政立法的概念及其意义,看法甚为分歧。因之,本文以此进行探讨,藉以就教于方家。一、行政立法的由来在夜警国家、自由法治国家时代,国家的统治机构均系依权力分立之原理,而分权制度多采盂德斯鸠(C.L.deS.Montesqllieu,168pel755)的三权分立学说,为防止国家统治者滥用职权、侵害人权,将国家权力依性质之不同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