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近日,鲁迅之子周海婴写的《我与鲁迅七十年》一书畅销,全国各地有数十家媒体争相连载,为此,2001年11月15日,中央电视台“聊天”节目播出了半小时对周海婴的专题访谈。节目中间有一段,周海婴说:“我打官司不是为了钱。”主持人倪萍问:“关于鲁迅的后人,社会上人们有所传说是很自然的,有一种传说是关于鲁迅的后人为鲁迅著作版权打官司的事。有人说鲁迅先生的后人都比较爱钱,这样的话你听到过吗?”周海婴答“:这个传闻已有很多年,从1980年以后一直到现在。我背的这个不叫‘黑锅’而叫‘钱锅’已有20年……那次我访…  相似文献   

2.
鲁迅怜子     
周海婴出生于1929年9月,他说:"我的出生是个意外。"许广平生产时,一度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问鲁迅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不假思索地说:"留大人。"结果母子平安。 许广平母子出院回家后,夫妇二人准备给孩子洗澡。鲁迅特别小心,他将热水晾到他认为合适的温度,由许广平托着孩子,自己动手洗。两人都没有经验,水是温的,风一吹,  相似文献   

3.
1997年,周海婴为鲁迅肖像权打官司,此乃全国首例,最高法院批复:“死者没有肖像权”1996年11月,浙江省邮政局制作发行2000套《纪念鲁迅诞辰115周年纯金纯银邮票珍藏折》,每册售价1115元。周海婴以被告侵犯“鲁迅肖像权”在全国范围内首次提起关于“死者肖像权”的诉讼。原告代理人朱妙春律师认为鲁迅的肖像权是一种人格权,包括鲁迅肖像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鲁迅虽已去世60余年,但是鲁迅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几代人,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其精神利益具有社会关联性。鲁迅肖像的物质利益虽然不是其肖像利益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4.
陈斌 《检察风云》2013,(2):81-83
1988年仲秋,我收到周海婴先生寄来的一封信,信上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5.
鲁迅月均收入可买六万个鸡蛋民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一大批“自由撰稿人”。一代文豪鲁迅就是一个靠撰稿收入在上海生活的自由撰稿人,他用手中这支笔批判国民党政府与社会的丑恶现象,从不妥协。从1927年至1936年,也就是鲁迅晚年,他在上海生活期间,主要依靠版税、稿酬和编辑费,月均收入为500元左右。  相似文献   

6.
鲁迅稿酬案是我20年律师生涯中最难以忘怀的一起名案。该案情节之奇、影响之大、请求之广、时跨之长、难度之高、意义之深,被版权界誉称为中华版权第一案。谓之奇,乃因与周海婴先生邂逅系巧遇也。那是1988年11月初,金秋时节,秋高气爽。当时,我正代理一起专利侵权案,欲往北京向国家专利局咨询一些疑难问题。正巧我的两位记者朋友杨永新和陈斌也要北上对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的“鲁迅稿酬案”作“独家”采访,于是,相约同行。也许是天公有意作合,我与国家专利局的约定临时更改,故偷得半日之闲。恰巧两位记者应约去周海婴家采访,我就“随机应变”,…  相似文献   

7.
痴公 《政府法制》2013,(29):17-17
中国不乏硬骨头的文人。鲁迅先生,人称他的文章是匕首、是投枪,他向黑暗的社会冲锋陷阵。最近读了岳南先生写的《一代国学大师》一书,又认识了一侄硬骨头文人刘文典先生,故神思奔逸,有了许多杂芜的感想。  相似文献   

8.
散木 《检察风云》2006,(22):66-68
关于70年前的1936年,鲁迅在上海的丧仪以及其棺木的来历,我们从前得到的信息是“救国会”、宋庆龄资助的。但是海婴在《鲁迅与我七十年》一书中,从其早年的印象和后来他的推测出发,开始怀疑这可能是一个并不“对称”的信息,同时他声明“我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只是如实说出心中  相似文献   

9.
《法学》1989,(1)
1986年6月28日,鲁迅之子周海婴以人民文学出版社拒绝向其支付出版鲁迅著作的稿酬及未经其同意即与日本学习研究社、曙光社签订出版日译本《鲁迅全集》的合同,侵犯了鲁迅继承人的合法权益为由,向北京中级人民法院投诉,要求追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侵权责任,追索应付的鲁迅著作稿酬。此事要从1950年10月说起。当时,许广平、周海婴联名写信给当时的国家出版总署署长胡愈之:“关于鲁迅先生的著作,为使其普及读者与妥慎出版得以兼顾周到起见,以后鲁迅著作无论在国内外的编  相似文献   

10.
1997年,周海婴为鲁迅肖像权打官司,此乃全国首例,全国最高法院批复:“死者没有肖像权”  相似文献   

11.
死亡人肖像权初探——鲁迅肖像权案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肖像权案涉及到两大问题,其一是死亡人有无肖像权?其二是肖像权中有无财产权?笔者近年作为鲁迅继承人周海婴的代理人参与了鲁迅肖像权案全过程,对上述两个焦点问题反复进行思考论证,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并觉得现行立法和司法对上述两个问题所涉甚少,为推动和完善...  相似文献   

12.
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 1903年,在日本东京弘文书院求学时的周树人,剪了留了23年的辫子。后来他这样回忆大清留学生的辫子:“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着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剪了之后,一翱青爽的鲁迅照了张照片,并在照片上题诗,送给自己的挚友许寿裳:  相似文献   

13.
范忠信 《中国法律》2008,(6):35-36,103,104
一代学术大师瞿同祖先生悄然辞世,我竟是七天以後在德国旅次辗转知悉的。 十月十曰,我和贺卫方兄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出席一个学术研讨会。会间.卫方兄告诉我:[翟同祖先生已经於十月三日逝世了。法律博客上有一个悼念专辑,好像还收入了你过去写的一篇访谈瞿老的文章呢。]听罢消息,感叹唏嘘,想到多年的忘年至交、良师益友就这麽匆匆而永久地走了,自己连最後见一面表达哀思都没来得及,心里总有些愧疚和酸楚。  相似文献   

14.
爬格子之最     
爬格子之最周金刚自幼就为本家姓中出了个鲁迅先生而偷着自豪到现在的我,倚着这片大树荫也趁人不注意悄悄拾了几片小树叶,在文字天地里滋出了若干嫩芽,虽不怒放四艳,却也透着露珠,总算没给这身豆绿色添点腌。掐算起来,在检察征程上也步行了12年,在前辈和同仁的教...  相似文献   

15.
我喜欢鲁迅的理由,是老先生好玩。他是百年来中国第一好玩的人。老先生去世,到明年整70年了。70年来对鲁迅的印象与评价都是个很严厉、不通人情的人。  相似文献   

16.
2003年7月,中国方正出版社出版了郭明先生的著作《学术转型与话语重构:走向监狱学研究的新视域》一书。笔者有幸先睹为快。郭明先生曾在监狱基层研究所工作过很长一段时间。如他自己所言,“监狱和监狱学在我的生命历程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不仅依赖其饮食,而且仰仗其说话。”他以其自身独特的生活经验(对于监狱学者而言,这种经历是十分重要的)和良好的学术功底为基础,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研究风格:他既不属于富有纯粹浪漫情怀的思想者:思辨激情有余而实践理性不足;也不属于丧失个性而单纯附和实践的应声虫。  相似文献   

17.
三个女大学生的窃贼人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市海淀区算得上是中国大学最集中的地方,仅名牌大学就有数十所。各类大学生有20余万人。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他们中间不乏精英和骄子,在他们中间也有一些人走上邪路,触犯法纪,身陷囹圄,使父母、师长蒙羞,也断送了自己的前程。 周梅——孔乙己的 新弟子,没有忏悔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写下了著名的小说《孔乙己》。一句“窃书”、“读书人的事,能叫偷吗?”令人叫绝。鲁迅先生以如椽巨笔写尽了没落文人的堕落与辛酸。鲁迅先生曾说过,若数十年后,他的作品仍有现实  相似文献   

18.
<正>米健教授和卫球教授希望我写点关于《比较法研究》的回忆文字。就我自己而言,作为副主编的时间只有短短两年,工作实在平淡得出奇,乏善可陈,加上时间已久,往事如烟,觉得几乎无话可说。记得当初卫方办刊物的热情很高,1987年就折腾出《比较法研究》来。他兢兢业业,苦心经营了两年,然后就“下海”了。我接手他的工作,辅助潘汉典先生操持这份刊物。两年后我离开了法大。  相似文献   

19.
同丁以升先生商榷张光博我记得鲁迅讲过,有些年轻人为了出名,首先对名人发难,当他得到名人的回敬后,他也就出了名。丁以升先生在《法学》1996年第6期《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文中对准的4个人,别人是否名人我不知道,有名可能也不大,至少我和李冬梅是...  相似文献   

20.
朱敏 《检察风云》2012,(16):16-18
詹姆斯·法洛斯先生将他的困惑,留在了投给大西洋月刊的稿纸上。在美国,那是一份最受尊敬的杂志。他的困惑,正在于我们面临的“中国梦”问题。作为一个旁观者,与不少到过中国的其他朋友一样,他发现当今中国人几乎无所信奉,改善物质生活成了全部意义所在,于是不无嘲讽地诘问:“除了钱以外,他们还梦想其他东西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