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2 毫秒
1.
五四诗人郭沫若、康白情受到古典传统文化和外国文艺营养两个诗艺源流的影响,其诗学观既有相似处更有独异性:都追崇自然诗学,但郭沫若受西方文化中的斯宾诺莎泛神论影响更深,建构起他的激情四射的浪漫主义自然诗学;而康白情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典意境论影响更深,建构起他的冷静悲悯的现实主义自然诗学。  相似文献   

2.
闻一多的诗论在很长时间内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回到当时的历史现场,需要重新认知其理论产生的缘起、价值和影响.重新梳理闻一多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承和改造之间的关系,同时考虑其所受的西方文艺理论的熏染,辨析中西诗学的融通是如何通过"格律说"、"戏剧说"而变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对于当代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四光 《学理论》2012,(25):87-88
通过对"仁"的心理过程分析,把中国传统文化概念"仁"和当代心理学概念"共情"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比较。二者都是始于认知,终于亲社会行为;都是在情感推动下产生亲社会行为。但是"仁"的心理过程是在积极主动的爱人情感推动下产生亲社会行为,共情则是在被动的情感体验推动下产生亲社会行为;且二者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类型也不同。  相似文献   

4.
家族是古代中国的基本伦理单元,具有血缘流转与权力交接两个主要功能,并体现出鲜明的排他性特征。家族延续所依赖的宗法原则,逻辑地产生了利用亲缘身份从政治中获得力量和实际好处的寻租空间。依据家族的血缘网络,古代政治构建了"社稷"结构,但这一由"家族"与"社稷"嵌套而成的结构始终没有成熟的制度依托,且造成了家族(间)行为的规范与乡里(基层)治理的缺位。相较于以制度填补真空的现代做法,古代中国的"家族"通过前期的自发聚集和后期的法定组织这两类形式,逐渐演变为地域性的自治组织"宗族",以地域与谱系共同作为准入门槛;而内含的"宗法制度"、"宗法秩序"更与"宗法精神"一同构成了古代中国特有的宗法政治文化,对古代中国的家族治理与乡里治理产生了同时同因的维系作用。总的来说,在政治层级结构意义上考察宗族,在政治文化意义上考察宗法,对理解作为政治集体的家族如何共同行动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5.
企慕情境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即,欲求而不得的一种境界.中国古典诗歌中表现的尤为明显.企慕情境包含两种心理,一种是一往情深的期盼之情,一种是愿望无法实现的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6.
我看过的日本汉文著作,印象最深的有两部,一是被称为弘法大师的空海所著《文镜秘府论》,另一是园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前者把中国古典韵文的格律知识和写作手法介绍给日本学人,却无意中保存了久已在中土失传的好几种唐代诗学著作,给中国学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韵文史  相似文献   

7.
"廉"字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很早,但是其意思经过了长期的演化:最初指房屋,然后指器物,然后指人正直端方,或演化成动词"查访"之意。"廉"字作"廉洁"讲的时代,不应早于中唐,亦不应晚于北宋。当前廉政研究文献中,对于古典文献中的"廉"一律解读为"廉洁",乃是一个误解。产生这种误解,一方面是由于研究者的知识构成局限,但是更重要的则是研究方法存在问题,亟需纠正。  相似文献   

8.
古代民主即古希腊民主的基本理念是"人民的统治"或"多数人的统治".现代民主的基本理念是国家权力来自于人民,国家政权必须产生于人民的选择.在现代民主中,人民的选择又有自由民主与人民民主两种基本类型.它们的价值原则、政治形式不同.各有优势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但都是现代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中国式民主即现代民主两种基本类型之一的人民民主.目前海外学界、政界之所以对中国式民主褒贬不一,一是人民民主制度尚不完善;一是西方学者基于其自由民主的价值原则、政治模式来衡量中国的人民民主;一是我们自己的理论建设滞后于形势发展,人民民主的正义与道义未能得到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9.
欧造杰 《学理论》2012,(9):71-72
托马斯.艾略特是西方现代著名的诗人和批评家,他的诗学理论被介绍到中国八十余年,对中国特别是新时期的诗歌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这些艾略特诗学研究进行梳理和分析,同时指出其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王煜琦 《学理论》2013,(18):31-32
近年来,伴随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在全球层面和地区层面引发的复杂反应都有一个鲜明的印记,即中国崛起。通过古典现实主义理论和新现实主义理论阐述中国的崛起对世界产生的冲击和影响。围绕中国崛起的方式和战略,表明中国的崛起于己有利,而且于世界也有利。  相似文献   

11.
应雪婷 《学理论》2010,(1):84-85
"男女平等"是近代中西方社会一致努力的方向。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妇女观都能影响社会观点的变化与追寻平等的进程。但由于种种因素,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古代的妇女观往往都出自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男性对妇女的看法,因此,梳理和分析中西方古代哲人的一些代表人物的妇女观,解读他们对于妇女地位和女性道德的思考,可以了解中西方古代妇女观的一个大致发展倾向,以及它们对近现代社会妇女观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鲁碧华  黄华 《学理论》2013,(7):44-45
"两论"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哲学的总结和概括。《实践论》、《矛盾论》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之作,它们诞生于现代中国革命的进程中,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同时又继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华。  相似文献   

13.
吕娟霞 《学理论》2013,(18):188-189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运用于广告文案由来已久。简要分析了古典诗词对广告文案意境美的营造和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形式美、语言美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合理运用,并结合实例分析了灵活多变的古典文学元素给广告创作所带来的生机和活力,以便更好地提升现代广告和企业产品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5,(14)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大制度创举,它有效地摆脱了以血统和出身作为选官标准的人才选拔制度所带来的危害,使人才选拔制度走上了公平、标准化的发展之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产生顺应了特定时代的发展需要。虽然它在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弊端丛生,但是其对于中国古代社会所产生的积极意义是不容忽视的。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较客观地论述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从而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正名。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3,(35)
钟嵘评曹植诗"情兼雅怨",实际上就是认为诗歌要抒发个体情感,情感抒发以悲为主,悲情不宜极端,抒情文辞要优美。钟嵘的"情兼雅怨"说回归到了诗歌的本质,发展了陆机的"诗缘情"的理论,同时对传统的诗歌理论"发乎情,止乎礼"做了一次补充。  相似文献   

16.
张英 《学理论》2014,(6):239-240
古典芭蕾舞作为世界舞蹈门类中最重要的一个舞种,距今已经约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它沿袭了宫廷芭蕾的各种技法与表现形式,经过了不断地改变与革新,在19世纪形成了新派的芭蕾舞。古典芭蕾的表演风格,可谓是独领风骚,但在教学体系上却是大同小异。关于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训练的方法和特点,以及芭蕾舞在中国的发展,在孟广城教授所著的《古典芭蕾舞基本功训练教程》一书中,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切入这些问题的视角,从宏观上让广大读者了解到"芭蕾"在中国的现状以及发展,尤其是将视角放在具有当代中国特点的中国芭蕾教学体系的问题分析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从产生到发展,从萌芽到建立起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仅在理论上伴随着历史的脚步不断演进,而且在实践中也得到了广泛推行。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德治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具有不可克服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对封建统治者具有约束和警示的作用,并在封建制度所能允许的范围内保护了下层民众的利益。同时,客观上对于中华民族注重道德理想,形成礼仪之邦亦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研究和借鉴古代德治的经验,有助于当前"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正>中华民族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民族,也是一个充满智慧且重视利用智慧的民族。中国历史上有重视谋士的传统,英明的君主和诸侯通常善于利用谋士。从古代"幕僚"、"门客"等开始,几千年以来中国从不缺乏为统治者个人服务的"智囊团"。可以说,凡是国力强盛、成就霸业的国家,都善于网罗人才、使用人才。作为中国古代"智囊团"的重要代表,门客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在群雄争霸的激烈斗争中,王公诸侯们认识到"士"是决胜的重要因  相似文献   

19.
商周时期,产生于巫术背景下的"受命于天"的王权合法性观念,仍带有原始思维特征,对沟通天人灵媒的垄断仍是王权受命最重要的象征。但它在"受命于天"的外壳下,已蕴涵着对受命者政治责任的预设。从"畜众"到"保民",受命条件之内容不断拓展,受命主体"德行"等主观作为之重要性日益突显,逐渐导引出对政治得失的理性主义思考和对王朝施政原则的最初设定。这些思考和设定,虽仍包裹在天命信仰的外壳内,却成为中国3000余年政治思想史的开端,其价值取向、认知框架,乃至从中产生的具体施政原则,大体上圈定和框范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以后的问题意识、思考方向和运思边界。商周之际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奠基期,也是中华政治文明的奠基期。  相似文献   

20.
正"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亚欧非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通道的统称,它开拓于陆上,又发展于海上,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明传播之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在特定政治经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其兴起是东西方先民互为推动、双向努力的结果。中国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希望发掘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特有的价值和理念,并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