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近期,南京市公安局高新分局查处了一起利用高科技手段盗窃移动电话手机码号案件,查获以南京天杰电子器材经营部余××为首的犯罪团伙10余人。他们自94年4月至12月间,利用电信管理部门的漏洞,盗窃创新计算机公司移动电话手机码号,拨打使用长达半年之久,造成该公司直接经济损失5万余元。 盗窃移动电话手机码号又称非法并机犯罪,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的智能型犯罪活动,是继盗抢机动车、撬盗保险箱之后迅速蔓延的盗窃犯罪的一种新动向。该犯罪活动一般是根据窃取的移动电话资料,运用电脑等作案工具,将一台或多台手机与用户并机,再将非法并机廉价销售获取暴利;或使用非法并机通话,采取只打出不打进的方式达到由原用户支付话费的目的。本文拟就这类犯罪活动的特点及对策做一些探讨,以期引起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都市村庄入室盗窃案件的高发,严重侵害了居民的财产安全。文章以第一手资料分析了作案成员的构成、盗窃选取的目标对象、作案所留现场等方面的特点,并提出了侦控都市村庄盗窃案件的对策,为侦破该类案件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殊死擒凶     
1月22日凌晨,驻上海大华器械有限公司保安队员,在夜间巡逻时,及时发现可疑现象并与歹徒进行了顽强殊死的搏斗,有效的制止了即将发生的盗窃保险箱大案,当场将流窜撬盗财务室的犯罪嫌疑人陈武抓获。1999年1月22日夜12时20分左右,上海松江区保安公司驻上...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犯罪研究方法,大都以犯罪行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分析焦点也对准作案人本身,仅对犯罪的方法、动机、目的,作案的手段、特征等详加论述,忽视了研究被害人对盗窃类案件形成的诸多影响。大量的案例表明,被害人对盗窃类案件的发生、作案的进程和被害的后果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本文拟以盗窃手段的犯罪案件为对象,从研究被害人的角度,阐明构成盗窃的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而剖析预防的  相似文献   

5.
在网络高速发展的当下,各类与网络相关的犯罪增长迅猛。网络盗窃作为网络犯罪中主要类型之一,也呈高发态势。网络盗窃犯罪具有智能性、隐蔽性、普及化、集团化等特点,侦破难度很大。深入分析网络盗窃案件的侦破难点,进而提出全面的侦查对策,对打击网络盗窃犯罪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6.
携带凶器盗窃与普通盗窃的主要区别在于"携带凶器"。携带凶器盗窃的认定应把握好携带和凶器这两个方面。在已将特定物品认定为凶器的前提下,携带就是构成携带凶器盗窃的关键要素。携带凶器盗窃之携带是将某种物品带在身上或者置于附近,保持该物品处于行为人现实支配之下的状态。按照我国刑法主客观相统一的原则,对携带的本质特征应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来考量:在主观方面,考量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和主观认知;在客观方面,考量携带这一状态的支配性、危害性、现实性等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侦查的大背景下,盗窃案件的现状表明,亟需改善当前盗窃案件的侦查工作,以期实现从粗放向精细的转变、从低效向高效的转变.近十年来,学界和实务部门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各类盗窃案件的特点、侦破难点、侦查对策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也会发现,盗窃案件的研究在类案研究中仍然是“冷门”,研究的范围和深度有待进一步扩展和发掘.  相似文献   

8.
盗窃犯罪是侵财类犯罪中较为典型的犯罪形态。文章采用心理学测查方法(16pf量表测试),从调查实证角度研究了盗窃惯犯的犯罪问题。盗窃惯犯与普通人群相比较,乐群性、敢为性、紧张性等因素有显著性差异。针对盗窃惯犯的人格特点,应加强对罪犯的知识技能训练、提高其回归社会的信心和适应能力;进一步提高群众的防范意识和技防能力、降低实施盗窃罪犯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罪犯再教育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刑法》第264条规定多次盗窃,构成盗窃罪。但是如何认定多次盗窃,在我国理论界和司法实务界争议颇大。多次盗窃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多次盗窃中的每次行为形态的认定、"多次"的认定以及每次盗窃行为要不要求行为人实施的盗窃行为与取得财物数额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准确界定多次盗窃行为,有助于司法机关正确认定多次盗窃型的盗窃罪,实现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0.
扒手在公共汽车上作案的手段主要有掏兜、掏包、用刀片割兜、割包和拎包(将乘客放在地上的包偷走)等五种。扒手行窃的主要目标是钱包和乘客放在兜内的现金!l近年来,中青年挂在腰间的手机、BP机也成为扒手盗窃的目标。扒手易下手的部位主要有男士的后裤兜、外衣下兜、女士的背包。此外,乘客拎的手提袋、男士的腰包及深受女孩喜爱的双肩背包也颇受扒手的喜爱。扒手侵害的对象主要是女青年、老年人以及人地生疏的外地来京人员。小偷的目标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傅国平 《公安教育》2009,(12):44-47
路面常发性刑事案件也称“路面两抢一盗”案件或路面案件,是指两至三名犯罪嫌疑人以摩托车为主要犯罪工具,以不特定的车辆、人员、财产为作案目标,实施随机抢夺、抢劫、盗窃犯罪的统称。近年来,在福建泉州各市、县、区主要路段,此类犯罪目益猖獗,并成蔓延之势,其与入室盗窃犯罪并列成为一般刑事犯罪的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
当前广州市在校学生犯罪情况突出。1987年破案抓获作案成员9793名,其中在校学生人数有769名,与1986年基本持平(1986年为765名),占少年犯罪总数的33%;1988年上半年抓获各类作案成员4676名,其中在校学生人数414名,与1987年同期相比上升10%,占少年犯罪总数的37.4%。在校学生犯罪主要是进行盗窃活动,其中又以入屋盗窃为最多。去年共抓获进行盗窃犯罪的在校学生637名,占破案抓获的学生总数的83%,其中入屋盗窃的394名,占学生盗窃犯罪人数的61.9%。 1988年上半年抓获盗窃犯罪的在校学  相似文献   

13.
学生宿舍盗窃案件特点及防范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盗窃案件在高校尤其是高校学生宿舍时有发生。学生宿舍盗窃案件有其时间的特定性、目标的确定性、方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智能性和作案的连续性。高校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防范意识,切实加强对宿管人员的管理,不断提高学生的自我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4.
办公楼盗窃案件具有预谋周密、侵害目标相对稳定以及顺线作案等特点 ,侦查工作中要细致勘查现场 ,科学地串并案件  相似文献   

15.
遏制盗窃原油 保护国有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在刑事案件中,盗窃原油案件一直居高不下,盗窃原油犯罪活动猖獗,侵犯国有财产,破坏油田管理秩序,对社会治安构成威胁,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盗窃原油犯罪案件的特点、原因、对策进行探讨,这对于维护油田企业的发展,保障企业改革开放顺利进行,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盗窃原油案件的主要特点通过对近两年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的盗窃原油案件的调查分析,其主要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从犯罪分子的成员看,主要是社会闲散人员及三无人员,农村人口也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从作案人员数量看,合伙犯罪成员不断增多,由过去的二、…  相似文献   

16.
入户盗窃未遂是认定盗窃罪还是非法侵入住宅罪之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颁布实施已经尘埃落定。但是,由于新修订的入户盗窃取消了时间和次数的限制,因而确有必要从法理和实践角度,对新修订的入户盗窃是否存在未遂形态、如何判断行为人以盗窃故意进入房屋、入户盗窃着手的标准认定以及入户盗窃未遂是否一律定罪处罚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盗窃犯罪是一种多发性犯罪 ,是当前危害我国社会治安的主要因素。与其他犯罪不同 ,盗窃犯罪是一种与人类社会同进步的犯罪 ,其犯罪对象、犯罪行为方式能够体现人类文明发展的节奏 ,并正成为决定我国犯罪增多与减少的关键。当前我国盗窃犯罪的表现出诸种形态和不同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8.
非故意破坏盗窃现场的勘查李震东被破坏的盗窃现场通常是指盗窃案件发生以后至现场勘查之前,由于人为非故意的原因而改变了现场原始状态的一种常见的变动现场。非故意的破坏盗窃现场的原因主要有:发现人在发现被盗过程中,对盗窃行为引起现场上的变动没有注意或缺乏保护...  相似文献   

19.
正近十几年以来,国内部分地区的盗窃燃气行为时有发生,不仅给燃气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危害到城市燃气供用气安全。一般来讲,盗窃燃气群体中有经营性用户,更多的是居民用户,而以赢利为目的的盗窃数额更大,对社会危害性也更为严重。盗窃燃气违法行为的具体手段及表现形式为:改装、损坏燃气计量表;私自开挖并镶接地下燃气管网;开旁通,绕越法定计量表等。燃气企业查处盗窃燃气行为,一般以协商方式予以补收或补偿这部分燃气费,然而单纯依靠民事协商方法解决有着许多弊端。为此,法律的介  相似文献   

20.
汽车安全防范措施   您的汽车也许是您最贵重的财产,同时它也最易受到侵害。侵犯汽车的犯罪大体上可划分为盗窃机动车和盗窃车辆零部件两种类型。典型的盗窃车辆零部件案件表现为盗窃车内的收音机和录音机。所以,不要让您的车成为吸引不法之徒的目标,打消小偷放胆一试的念头。   其实,只要您能够遵循一些简单的规则,就可将盗贼拒于车门之外:   一、购买新车时,应当注意的事项   购买新车时,应询问它的防盗功能,可要求销售商解释并演示内置安全系统的性能。   1车辆是否安装有中控门锁或无簧锁系统?(无簧锁可以确保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