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泽保 《行政论坛》2004,25(2):10-12
政府管理模式有其自身的演变过程。古代社会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传统管理、集权和人治。近代社会是公共行政的起点,但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政府主要体现为“守夜人”的角色。到十九世纪末,垄断资本主义使“行政国家”出现,公共行政学也随之产生。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公共行政学,使公共管理模式成为以后政府治理的基本范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公共行政改革,导致了公共行政向公共管理的转变,出现了公共管理的新的政府管理模式,即市场化政府模式、参与式政府模式、弹性化政府模式和解除管制政府模式。  相似文献   

2.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把我国实现管理现代化的问题重新提上了改革议程,这为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开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为学科进入大发展的快车道提供了可能。公共管理学科在管理学学科目录调整后,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向成熟。然而,从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现状、从业人员的素养、专业设置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和从业者能否担当起塑造我国治理现代  相似文献   

3.
公共管理学科前沿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经历和正在发生着的变化及其趋势至少主要表现在五个互相承续的方面。一是新公共管理在理论上和政府再造实践上的并行所形成的强烈的管理主义取向;二是公共组织理论与公共治理理论共同凸显为公共管理两大支柱理论;三是政府治理模式与政治角色定位这两个层次问题的契合;四是管理学范式与政治学范式在分野基础之上的整合;五是紧贴政府问题的事实关注与价值判断的结合。这些方面的变化使得与之相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被推到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其发展趋势正逐步趋向于:公共价值判断下的管理科学取向;公共治理框架内的组织理论创新;公共行政的宪法捍卫者前提下的公共行政执行者的角色定位;作为政治科学的公共行政与作为管理科学的公共行政双重身份的整合;公共行政研究者强烈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驱动下的公共管理学的学术发展。  相似文献   

4.
当代公共行政改革实践与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当代“再造政府”的行政改革浪潮极大地冲击了传统公共行政学的体系,为公共管理学科的崛起作了铺垫;公共行政、公共事务、公共政策构成公共管理学科体系的三大支柱;中国公共管理研究必须急起直追;开办MPA教育对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研究的开拓创新、后来居上,具有催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8,(4):122-127
构建具有民族特性、国际影响的公共管理理论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迫切需求。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建立三十多年来,本土化程度不足是我国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发展环境、价值追求、主体结构和实施方式等方面来看,"中国特色"是完善我国公共管理理论体系必须遵循的原则。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公共管理的实践经验,孵育出管用的话语体系、价值体系、知识体系、方法论体系,是构建具有世界一流公共管理学科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是对“向历史致敬:《公共管理学报》创刊20周年暨中国公共管理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的综述。本文在梳理与总结会议主旨报告和平行论坛发言的基础上,从溯源学科发展历程、把脉学科现实境遇、前瞻学科未来图景三个维度,对中国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进行了系统反思。我国公共管理学科在改革开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迅速成长,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当下,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时代课题,公共管理研究正致力于推进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实践创新。展望未来,学科发展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需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公共管理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提升公共管理学科的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公共管理研究走向国际学术前沿。  相似文献   

7.
陈振明 《行政论坛》2010,17(4):17-20
学科定位与知识增长是公共管理学的重大基础理论问题。而考察公共管理学的学科定位问题,应从学科定义、身份危机和知识基础三个方面来展开。公共管理学业已成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和具有远大前景的学科,具体表现在:学科发展的机遇、学术研究的进展、学科社会建制的成熟,以及成果应用的加强。但目前公共管理学科在教学与研究仍然比较落后,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一是学科研究范式的不成熟;二是严谨研究方法的缺乏;三是理论建构及学术创新不足;四是学科的本土化有待加强。鉴于此,可以通过学科边界的明晰、方法的自觉、知识的积累和主题的拓展等途提高该学科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7,(3)
社会转型以来,中国的农村公共治理形势愈加严峻,出现各种农村社会发展问题。公共治理是由共同目标支持的管理活动,在丰富的公共产品、整洁的公共资源和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这三大目标的激励下,在政府、村级组织和村民的共同作用下一定能实现农村公共治理的良治。  相似文献   

9.
从行政学的历史中解读我国行政学的研究方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行政学的产生是与“管理行政”的模式联系在一起的,是政府社会治理方式从统治向管理转化的结果,是关于“管理”的科学。行政学作为一门科学被提出来,是威尔逊、韦伯等人的贡献。这门科学的基本特征是片面的科学化技术化追求。对于中国的行政学研究来说,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对西方行政学的学习和借鉴上,需要根据中国的“服务行政”模式去进行理论建构和学科建设,需要通过研究中国的实际来提出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围绕行政学的"范式转变"问题,国内外研究者展开了争论,并形成了迥异的观点。从库恩的范式理论出发并采用历史分析法考察行政学的学科发展史,可以发现,在行政学的学科发展中并未发生"范式转变",公共管理也不是一种新的学科范式。行政学"范式转变"的争论给予中国行政学研究的启示是,应在学科发展中实现由行政管理学范式向公共行政学范式的转变。要实现这种范式转变,需要明确中国行政学研究的科学共同体信仰,界定中国行政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对象,加强对行政"公共性"的研究,构建中国行政学的研究方法体系,并从理念、体制和机制三个层面,通过学科范式转变带动政府治理实现由传统的"管理行政"范式向"服务行政"范式的转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