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黄凌 《人大建设》2002,(6):32-32
3月初的一天下午,我正在起草乡镇人大换届选举文件,通讯员小侯急匆匆地敲开了我的办公室,举起一本《人大建设》杂志在我眼前晃着,手舞足蹈地说:“恭喜你。又上了一篇!”这是2002年第2期《人大建设》杂志。我从小侯手里夺过杂志,一下子翻到目录,“拔‘钉子’记”几个字在我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2.
马贯中 《黄埔》2012,(3):77-77
编辑同志:你好!我叫马贯中,是黄埔二十二期同学.看了《黄埔》杂志2012年第一期特别策划栏目中安毓淼同学写的《在校忆往》一文,勾起了我的回忆。我和安毓森、侯廷梁都是于1948年5月份从北平考取成都军校,侯廷梁还与我是北平平民中学的同学。  相似文献   

3.
我和我周围的黄埔同学都爱说“《黄埔》杂志是我的精神食粮和良师益友”这句话,这是肺腑之言。我是《黄埔》杂志的忠实读者,从她创刊那天起,90多期了,我一期也没有拉过。《黄埔》杂志确实成了我的精神寄托。从杂志中,我看到我失散几十年的同学,与他们重新建立了联系;还看到大批同学当年学习战斗的勃勃英姿;也看到他们今日虽然霜染鬓发仍奋斗不止的身影。作为一名黄埔同学,我真为他们也为自己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黄埔同学的天职就是实践先校总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和平、奋斗、救中国”。如今,我们二十几期以前的同学大多步入耄耋之年,但身…  相似文献   

4.
杨光荣 《黄埔》2008,(3):30-30
《黄埔》杂志是连接黄埔同学感情的纽带,《黄埔》杂志是黄埔同学通向世界的桥梁,《黄埔》杂志是黄埔同学思想的交汇总站,《黄埔》杂志是黄埔同学的精神食粮,《黄埔》杂志是黄埔同学的良师益友,《黄埔》杂志是黄埔同学反“独”促统的行动指南,也是怀旧忆往的天地,是寻人问根的窗口……  相似文献   

5.
看到《黄埔》杂志第6期,我长时间地陷入沉思:现在是总第99期,新年第1期正好是创刊100期,应该好好庆祝庆祝……不容易呀,已经18个年头了!《黄埔》杂志创办,我是见证人之一。我也是《黄埔》杂志的忠实读者。想当年,黄埔军校同学会首任会长徐向前元帅大力支持,同学会理事会议一致通过,报请有关部门批准,成立了黄埔杂志社,于是《黄埔》杂志面世。黄埔同学在经过几十年之后,又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刊物。我清楚记得,很多同学拿到这本杂志都如获至宝。杂志社的同志也几次跟我讲,黄埔同学经常来信,说杂志是须臾不可离开的“精神食粮”“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6.
“我知道自己长得不好看,因为这,很多人打击过我,赵宝刚就曾相当直接地对我说‘你长得太难看了’。虽然备受打击,但是我从来没觉得我的长相对我的演艺事业有局限,我很清醒地知道演员的形象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关键是你的才华和演技。现在时代进步了,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变了,越来越多的小姑娘喜欢我了,我想我也能挤进偶像派行列了。”从《永不瞑目》、《像雾像雨又像风》、《征服》,到《半路夫妻》、《刀锋1937》、《大工匠》、《潜伏》,孙红雷走了一条由坏变好、由鲁莽硬汉到斗智斗勇的特工人员的戏路。  相似文献   

7.
麦成坤 《黄埔》2008,(1):59-59
新年伊始,新一期《黄埔》杂志又和读者见面了。我作为黄埔同学和《黄埔》杂志的忠实读者,由衷地感谢辛勤工作的编辑们和作者们,向你们道一声:新年好!  相似文献   

8.
正我是黄埔军校七分校21期通信科毕业的学生。自《黄埔》杂志创刊后我便年年订阅从不间断,甚至有一年为了怕漏订前后订了两份。每次工作变动,多次搬家都认真爱护《黄埔》杂志,妥善保管,不使丢失或损坏。为什么我这样热爱《黄埔》杂志?因为我认为《黄埔》真实地体现了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这一宗旨,每篇文章都为我们提  相似文献   

9.
张海燕 《黄埔》2008,(3):34-35
今年是《黄埔》杂志创刊20周年。《黄埔》杂志自创刊以来,遵照首任会长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的办刊宗旨,大力宣传“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广泛团结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友,起到联系黄埔同学感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作为杂志社分管发行的一名工作人员,回顾杂志多年来走过的历程,我感触很多。  相似文献   

10.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60周年,2008年各级统战刊物都开展了征文活动,《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特别重视,早早发出征文通知。看了通知,我即撰写了《五一口号与联合政府》一文,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寄到《中国统一战线》杂志社。后来,我惊喜地发现在第9期上竟刊登了。第12期杂志上,我的名字被列在获此次征文二等奖的名单中。这对于一个离岗已经8年的“老统战”来说,有点意外,但更多的是回忆与联想时的激动和欣慰。  相似文献   

11.
《同舟共进》2012,(9):82-82
上海 网友MikeShi《同舟共进》这本杂志,我是2011年才知道的。2月搬到新的住所时,隔壁住着一对阿公阿婆,都有很高的文化修养,70多岁的人还天天上网,我偶尔也与他们交流对今日社会的一些看法。一天,他们神秘兮兮地递给我一本杂志,说:“你可以看看这本杂志,非常不错。”我一边接过一边想,不会是路边卖的那种无聊刊物吧?一看,就是这本《同舟共进》,封面极为朴素,然后随手翻阅起来。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我匆忙间无意识地看是哪家出版社出版,有没有邮发代号,可杂志不但邮发代号不差,连ISSN编号都有,主管主办单位是政协广东省委员会。  相似文献   

12.
陈家驹 《黄埔》2008,(3):19-19
《黄埔》杂志的宗旨是“为黄埔同学立言,为祖国统一尽力”,这也贯穿着黄埔军校同学会的宗旨“发扬黄埔精神,联络同学感情,促进祖国统一,致力振兴中华”的内涵。《黄埔》杂志的出版发行,不仅使黄埔同学和亲属,更使海内外中华儿女都了解黄埔的历史真实面貌。我们亲切地称《黄埔》杂志是我们自己的刊物。  相似文献   

13.
拙文《社会主义史中的一百个“第一”》被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在《社会科学研究参考资料》1980年第16期选载后,汪义诚、都淦二同志对其中三条提出了不同看法,与我商榷,本人深表谢意。我完全同意汪、都二同志的这一条意见:“准确地说,第一次公开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是在1847年9月出版的《共产主义杂志》试刊号第1期。”但对另外两条,我仍有不同看法,今提出来与汪、都二同志进一步探讨。 (一)关于“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我同意汪、都二同志的这一点意见:“如果根据《马恩选集》的註来说明(共产主义者)同盟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党,则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4.
正上世纪90年代,我在朋友家中看到几本《黄埔》杂志,随手翻了一下,很快就对这本杂志产生了兴趣。《黄埔》杂志里的文章大多是亲历抗战的老兵们写的,文字朴实无华,内容真实感人。以后,我经常看《黄埔》杂志,看完后推荐给同事、同学。他们都认为这本杂志不错,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黄埔》杂志让我了解到,黄埔军校是  相似文献   

15.
里民 《黄埔》2008,(3):33-33
今年是《黄埔》杂志创刊20周年,我作为一名黄埔同学和参与创办《黄埔》杂志的编辑人员,心中自然是百感交集。杂志社领导约我写些回忆,记述当年创刊情况,无奈由于年老记忆力衰退,提笔忘字,只能拉拉杂杂地谈点记忆所及,与杂志同仁和读者们共贺《黄埔》20周岁。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事物性质的决定因素问题,哲学上册教材有两种提法,而且从提法上看有所区别。一是在第三课《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这一框题中提到:“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二是在第四课《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这一框题中又提到:“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由此,有些同学产生了这样的疑惑:这两种提法是不是矛盾的呢?事实上,“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事物的性质与“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决定事物的性质,二者并不矛盾。首先,两种提法的相对角度不同。…  相似文献   

17.
眼见为实     
出于对《时事报告》的偏爱,平时我很乐意为这份杂志做一些宣传工作。开始,只是一个劲儿地对同事和朋友说这份杂志的种种好处,效果不是很理想。后来,我想还是眼见为实的好,于是就把自己订的《时事报告》拿出来给大家翻阅并向他们推荐重点文章。这一招果然有效,很多人看了之后,纷纷夸好,认为杂志内容丰富、深刻和独家新闻多,而且没有架子,有很强的可读性、实用性。就这样,我周围订阅《时事报告》的单位和个人渐渐多了起来。有趣的是,我的一位同事,订了好几份《时事报告》,作为礼物送给上大学的女儿和正在上中学的侄子、侄女们(…  相似文献   

18.
上大学那阵,总听人说起《人民公安》杂志,由于图书馆没有订这本杂志,也就无缘一睹风采,惟一知道的就是这本杂志是公安部主办的刊物。我第一次亲密接触《人民公安》杂志是在实习的时候,那年我有幸到安徽省公安厅宣传处实习,每到月初,就能看到心仪已久、飘着墨香的杂志,大方中包容着秀气,严肃却又不流于世俗。“卷首语”、“新闻调查”、“芳星园茶座”和“原野”这些栏目无不昭示着编辑记者们的慧眼和匠心。由于当时我在实习的同时,还要到学校上课,所以没有太多的时间琢磨杂志,因此这时与杂志的亲密接触也就停留在“看”的程度上…  相似文献   

19.
编辑同志:   我不是警察,也未当过警察 ,所以只好以“局外人”相称,勿见怪。   在没有看过贵刊之前,我总以为她是一本专业刊物,没有多大阅读价值。但在看过之后这种观点就改变了,并且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人民公安》杂志无论编排印刷质量,还是内文质量都堪称一流,都令我刮目相看。这不是客套话,这是我的肺腑之言。   虽然我也是搞文学创作的,但真正坐下来看《人民公安》,还是第一次。这是一种偶然,也是一种巧合,确切地说是一种缘分。因为要不是妻子上班时从别人那儿借来拿回了家,我是看不到《人民公安》的。平时我…  相似文献   

20.
六年前,我偶然接触《时事报告》后,一下子被它活泼的风格、精采的内容所深深吸引,从那时起,我就成了《时事报告》的热心订户。因为杂志经常来、及时看,时间一长,家中《时事报告》越积越多。妻子觉得旧杂志放在家中占地方,于是每过一年或两年就把这些旧杂志当废品卖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