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就是指它的无条件性“的论点,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教材中的重要观点。在多数教材中是这样论述的:“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斗争性的绝对性就是指它的无条件性”等等。我认为,矛盾斗争性是无条件的这一观点不能成立。 第一,没有具体事物的存在,就没有矛盾斗争性,客观事物的存在是矛盾斗争性存在的先决条件。矛盾是事物的矛盾,矛盾反映的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没有事物就没有矛盾,也就谈不到对立与统一。因此,作为矛盾斗争性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矛盾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其深入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指出其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详尽阐明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及其辨证关系。充分阐发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提出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强调要克服教条主义。但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其自身亦有些与现实需要不适应的地方。如没能正确理解矛盾的同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夸大了斗争性的作用,埋下了斗争哲学的伏笔;对于级斗争有不恰当认识,夸大了其存在范围等。  相似文献   

3.
倪荫林 《理论导刊》2006,(12):33-34
从系统自组织理论看,系统的序参量与系统自身的离散张力是一对矛盾,两者同时生成,同时终结。而且在宇宙演化、具体系统存在上,是同一性占主导地位。斗争性对事物演化具有促发、推动作用,但其并不具有优越于同一性的特殊地位。正确把握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这种关系,对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及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矛盾的斗争性绝对、同一性相对,是我们坚持了几十年也争论了几十年的观点。去年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纲要》仍在坚持这个观点。笔者认为,这个有关唯物辩证法根本思想的观点至今仍有继续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李婷 《学理论》2014,(8):10-12
在马克思创建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一方面自觉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另一方面又结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原理,"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及其实践,都是对这一原理的成功运用和创造性突破的经典范例。  相似文献   

6.
论乡愿     
通过梳理先秦儒家对乡愿的批判,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信念、道德习惯五方面概括出乡愿的道德人格特征;指出了乡愿恶的本质是在于伪善包裹下的自私;并进一步分析了乡愿与中庸的关系,认为中庸之道与乡愿的核心差别在于"诚",而片面追求中庸,却又导致"诚"的丧失;最后从个体和社会两方面指出乡愿的道德矫治路径。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人们对"中庸"存在着些许误读,因而有必要从历史文本的回归中考察"中庸"作为哲学范畴和方法论的本真内涵,探究"中庸"致"和"的时代价值意蕴。"中庸"是当下人们实现身心之和、人际之和、人与自然之和、人与社会之和的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源。我们在践行"中庸"之道时,要遵循"中庸"自身的两个基本原则,即"权变"与"时中"的原则,以利于我们立身处世、齐家兴业和治国安邦。  相似文献   

8.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这一实践过程中的发展史。它的表现方面为:正确处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正确处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在唯物史观核心理论上有了突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主题注入了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7,(8)
1937年毛泽东发表哲学著作《矛盾论》,对马克思唯物主义辩证法关于矛盾的规律进行了深刻、系统论述。20年后的《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再次充分运用《矛盾论》中的辩证统一思想,从矛盾的普遍性分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从矛盾的特殊性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主要问题,从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分析十大关系中的问题结构,从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寻找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矛盾转化的条件。《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形成一个初步和系统的思路。从此中国开始摆脱苏联模式的桎梏,走上了自主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道《中庸》     
罗娟容 《学理论》2009,(2):60-61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精髓。中庸的真谛是和谐、适度与圆融。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正确理解“中庸”的思想。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尽性。走中庸之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相似文献   

11.
洪波 《理论导刊》2004,(8):60-62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出现了新形式和新特点。两者矛盾同一性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上升,矛盾斗争性也具有新的历史形式。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社会主义国家应抓住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快速发展自己,坚持国家民族利益是最高行动准则的原则,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沉着应对来自资本主义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自1980年第一起贸易摩擦开始,两国贸易摩擦呈现出形式多样、手段多样、范围广泛、频率加快的特点,两国意识形态、战略目标、国家利益的不同,让贸易摩擦具有了政治色彩。解决贸易摩擦,中国要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竞争优势,注重"中国创造";政府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实现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是唯物辩证法思想在社会生活层面的体现和运用.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同一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主体性"和"社会性"的辨证统一;"相对性"和"绝对性"的辩证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辩证统一;"多元性"和"主导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4.
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网络痕迹被完整保存在网络世界中。欧盟在"冈萨雷斯诉谷歌案"中确立了"被遗忘权";我国法院在"任某某诉百度公司名誉侵权案"中确立了相关裁判规则,但是最终没有支持"被遗忘权"。个人信息是"被遗忘权"概念和规制的核心;"被遗忘权"不同于隐私权,也不能将其涵摄到人格权体系对其进行保护。在"识别+影响"型定义模式下对"被遗忘权"进行规制建构,需要依循的逻辑路径是:"识别"步骤判断出信息与权利主体的关系,"影响"步骤查明对法益有否侵害,至此法律方能赋予权利主体"被遗忘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科学阐释是与唯物史观的创立相伴而生的,马克思采取三重视界来考察意识形态,即认识论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虚假的观念体系";阶级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指"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中立性视角下的意识形态,主要是指"思想或观念上层建筑"。同时,由于马克思在不同时期、不同著作中对意识形态的论述不尽相同,人们往往曲解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思想,表现为"虚假的观念体系"与"客观的历史现象"引发的内容与形式之争;"没有绝对的独立性"与"相对独立性"引发属性与功能之争;"科学的世界观"与"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引发的真理与价值之争。认真梳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及隐藏于理论背后的内在辩证关系,对于挖掘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何谓"精神"?就字源来讲,"精"是细微之义,"神"是能动的作用之义。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精微的内在动力,也就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一定文化创造出来,并成为该文化思想基础的东西。中国文化丰富多彩,思想博大精深,因而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这个体系的要素主要有四点: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其中"天人协调"思想主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崇德利用"思想主要解决人自身的关系,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关系;"和与中"的思想主要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包括民族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  相似文献   

17.
面向时代现实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本文探究了弘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现实性的路径,即冲破"前见"束缚,揭示被"前见"遮蔽的理论资源;以新的视角重新理解以往的"定见";聚合散见文本各处的理论亮点,回应新的现实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研究的深化需坚持"三互动原则",即"中西互动""理实互动"和"点面互动"三原则。  相似文献   

18.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是生态伦理学的第一个形式,它的理论前提承认"大自然的内在价值";意义取向植基于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近代启蒙确立的自由、平等、民主的"天赋权利";基本原则为"生态中心主义";据此,"大地伦理"成为易于被西方人接受的生态文明思想之一。然而,囿于"大地伦理"本根性的历史局限,它不可避免地生发出"功利主义"与"义务论"的悖论;"无主体"的伦理责任悖论;"环境法西斯主义"悖论。在这种境遇中,"大地伦理"必须走向"大地美德",才能摆脱生态伦理学继续演进的困境,于是"环境美德伦理学"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要善于协调     
协调是一种重要的管理职能,也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备素质。对一名领导者而言,协调能力与以下因素有关。 一是威信。威信高低直接关系到领导者的协调能力。威信高,感召力就强,矛盾各方就会对领导者的协调有一个正确态度,积极配合,以求得问题尽快解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5,(24)
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这对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不能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也不在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忽视经济的发展。因为良好的环境只有在适宜的经济条件下才能达到,而且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需要大量的经济支持。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斗争性,又要看到它们之间的同一性,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