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蔡守秋 《现代法学》2005,27(6):54-61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公平社会,始终是人类和法学家孜孜以求的一个崇高理想。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与人的关系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及其迫切需求,才促使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法学理论即调整论开始在中国法学界诞生、成长和传播。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实现了对"人类中心主义"发展观的超越,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社会内部各方面的和谐发展。既突出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动性,又尊重自然界的先在性,彰显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的人本学思想。科学发展观的落实,重在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和协调发展,以及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文化就是实现两者之间沟通、协调的催化剂和润滑剂.如果不能形成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  相似文献   

4.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生态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悦  李燮  胡波 《法制与社会》2010,(16):184-185
随着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进一步加剧,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在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文明就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申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的总和,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我国当前所处的历史阶段,决定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最根本的在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设以人为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低碳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5.
蒋晓伟 《法学论坛》2006,21(6):18-21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社会形态,落实在国家宪法层面上就是人民共和。人民共和是和谐社会的国家制度基础,和谐社会是人民共和的社会形态。和谐社会的实现,其前提或基础就是人民主权的实现。社会主义法治是实现人民主权的正确途径,其中法制建设十分重要,我们必须建设和谐法制。和谐法制的标志是: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充分体现人民主权的实现,在此基础上强调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并注重和促进各民族之间、各区域之间、全体人民之间的和谐发展和进步,最终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是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公正、诚信友善、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相似文献   

7.
论生态人的要点和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人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中的人,是日常人,是人的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体现。生态人在人类生态系统中既可以是主体也可能成为客体。理性生态人是追求人与人和谐相处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构建生态人模式采用的是"主、客一体化的研究范式"及个人主义与整体主义相结合的方法论。生态人模式和理念的确立,可以为公民环境权的正当化、可实施化提供理论根据,为建设"五型社会"的法律夯实法理基础;有利于环境法与生态伦理接轨,增强环境资源法的正当性和有效性,引入生态系统方法和综合生态系统管理,促进环境资源法的生态化;有利于扩大法律调整对象的范围,促进当代法律和法学的进步和变革。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就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科学发展观通令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赵京 《政府法制》2009,(18):46-46
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文化就是实现两者之间沟通、协调的催化剂和润滑剂。如果不能形成同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就不可能完成。所以胡锦涛总书记特别强调,要促进和谐文化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力量。而城镇社区文化作为文化建设最基层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区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建设一样,做好了,和谐文化就会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司法》2005,(2):1-1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温馨和具有高度亲和力的关键词。"和谐"这一颇具东方智慧的词语进入了我们执政党的重要文件,升华为重要的执政理念。"和为贵"、"和气生财"、"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和谐"这一中国式的传统人文精神正在得到淋漓尽致的彰显和实践。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政治局面安定和谐等"和谐社会"的理想正在变为美好的现实。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中的法律调整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和谐社会是古往今来社会大众所追求的理想社会。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与我国古代封建社会曾出现过的某些暂时的“太平盛世”相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开放、多元、能动、民主、法治的社会,而非封闭、集权、守旧、专断和人治的社会。因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和维持不能依赖“圣贤”和“时运”,而必须依赖可靠的法律制度的保障才能实现。在这一意义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是能够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协调发展的法治社会。在…  相似文献   

12.
赵艺雯 《法制与社会》2011,(35):198-198
我们当代遭遇的生态危机实质是人类文化的危机,“人类中心论”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思想根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构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人与自然之间是自然性质的对象性关系也是社会性质的对象性。在这种理论基础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主要内容和理想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实质是社会的和谐,是人与自然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我们要构建的和谐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她是一个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和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就是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正确的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使人在需求增长与自然界所提供的资源相适应。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破坏愈发严重,环境保护刻不容缓。人与自然的矛盾愈发激烈,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立法者只有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立法,才能实现环境法立法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5.
邱卫东 《山东审判》2006,22(5):10-14
一、法治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社会关系得到全面有效的调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由于现代社会关系主要依赖法律调整,法治也就成为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离不开法律规范的调整和法律制度的支撑,通过农村法治体系的完善来治理社会并使之建设成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法治社会。本文提出要将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融入构建新农村法治模式之中,实现检察机关法制监督与农村法治建设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有33处提到和谐一词,可见和谐对于当今这个高速发展、关注民生的时代是多么重要。和谐有宏观、微观之分。宏观的和谐是指社会的和谐,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微观的和谐则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一个单位所具有的一种内在的和谐。  相似文献   

18.
逯艳红 《法制与社会》2013,(36):171-172
基督教在世界上盛传已久,传入我国也有几百年的历史,基督教之所以能在我国流传下来,就在于基督教的某些教义符合我国人民的需要、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人民的需要是因为,基督教教导人们之间要相亲相爱、相互尊敬、无私奉献等等,而这些教导对当今社会缺乏安全感的人们来说非常重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因为,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与基督教的某些教义有相通之处。比如在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基督教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使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生活富裕,环境优化,生态良好。因此关爱自然、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壶关县水利水保局一班人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指导下,大刀阔斧综合治理龙丽河  相似文献   

20.
实践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指导。在和谐社会的建设当中,我们要从实践中去理解和把握和谐的内涵,要通过实践活动去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与和谐,协调好实践主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不断的实践逐步实现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