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5.
6.
7.
我国的目前实行的民法过于注重人的物质世界,不重视人的精神世界,这种问题的出现与近代民法中的规定有关;事实上,我国民法中的人是从动物上演变出来的,普遍对生存存在欲望,但人不仅物质来维持生存,更有来自精神方面的需求。我国目前的民法正处于法典化过程中,法典化应当依照精神性与物质性协调统一的原则进行,不仅要注重人的物质世界,而且更需要注重人的精神世界,进而给予人更多的关怀和重视。 相似文献
8.
9.
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要以和谐人性作为人性基础。“和谐人性”的领域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等的和谐。“和谐人性”是个体内在的真善美与外在真善美的一体化,是真善美和谐的统一体,是真善美相谐的本性体现。求真、向善、唯美贯穿在人性的生物性、精神性、社会性之中。 相似文献
10.
依法行政是在一定基础上实现的,依法行政的制度与非制度基础建设都很重要,要按照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的思想,在依法行政的立法制度、制约制度和法律意识、法律信仰即制度与非制度两方面加强基础建设,依法行政基础建设要当前与长远结合、中西结合、制度完善与精神文明结合。 相似文献
11.
社会建构论是当代西方心理学中后现代取向的主要代表.社会建构论反对内源决定论和外源决定论的人性观,主张人性是社会的、话语的建构,是关系的存在.社会建构论人性观对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研究方法、心理成因、心理治疗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冲击.不同心理学者应以宽容、整合、超越的视界看待社会建构论的这种新型人性观对当代主流心理学所带来的影响和冲击,以促进整个心理学科的健康发展并最终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12.
13.
人权理论的基础是人性论.人性论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是人性,二是人性的善恶.人性论与人道主义相联系.全盘否定人性论导致否定马克思主义中的人道主义思想.对于人性论的意识形态化的批判和对于人道主义内容和精神的限制,导致对人权概念意识形态化的解释,以及对于人权问题研究的警惕和否定.建国后一段时期,人权问题被视为理论研究的禁区,其根源在于对于人性论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权理论研究的演变经历了公民权利研究兴起、人权研究解冻、人权研究兴起和人权成为显学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4.
人权的本性与价值位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只讲人权的阶级性 ,否认普遍性 ;只考虑“多数人的人权”而忽视“少数人的人权” ;片面强调“主权高于人权”、“集体人权高于个体人权” ;或只讲“生存权是首要人权” ,忽视政治人权居先的价值地位 ,这些观点都有失偏颇。人权是自然性与社会性、阶级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抽象地强调“主权高于人权” ,有可能为以“主权压人权”的专制政权提供理论支持。当今中国的首要人权应是政治人权。 相似文献
15.
随着医学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体器官移植技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当人体的器官已经现实地能够成为合同的标的进行捐献甚至移转时,就不可避免地要对人体器官的法律性质进行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在法律的层面对人体器官捐献合理性与禁止器官买卖的必要性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6.
自然权利理论的不彻底性、法律权利论证的脆弱性要求我们为权利的来源与基础提供一套坚实可证的解释。权利的来源与基础应当从历史、社会的角度去认识,而不能脱离这一环境。从人类社会的历史看,权利是人们斗争的结果;如同市场中的交易,是社会可供资源与人类本能需求的契合。也正如交易一样,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地位的差异,一定社会时期内的权利并不总是在供求的最佳结合点上。因而,无论是政治与公民权利还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既取决于社会制度、物质资源的发展,也取决于精神文明领域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人性假设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引论
"在每一个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背后,都有某些关于人性及其本质的基本看法,这称为人性假设."①民事诉讼法的制定、修改与完善背后也蕴藏有关于人性的诸多假设.②从1982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下简称民事诉讼法试行)到1991年4月9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下简称现行民事诉讼法),再到目前沸沸扬扬的对现行民事诉讼法修改与完善的讨论,无不清晰地体现这一假设.事实表明,从不同的人性假设出发所导致的法律的制定、修改与完善的路径当是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因此从人性假设的视角对民事诉讼法进行宏观的思索与研究,可以为未来民事诉讼法的修改与完善拓展出一条基本的路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