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互信最基本的形式是商品交易中的人际互信,对其构建的探讨建立在三大理论准备和预设前提上,包括实力、均衡以及扭向力,而均衡是最核心的思想。由此导出的商品交易人际互信模型揭示了人们进行买卖行为时双方互信的发生机理,它以对互信影响因子的面目出现,重要的有传统的信任文化、买卖双方的对称性、交易两方的心理承受强度等指标。互信发生机理的清晰为互信构建描出了一幅"路线图"。  相似文献   

2.
《北京支部生活》2015,(8):46-47
2014年至2015年上半年,本市共疏解了121个商品交易市场,合计减少营业面积115.1万平方米,减少出租摊位2.1万个。2015年共疏解21个商品交易市场,减少营业面积22.2万平方米。城六区疏解市场共87个,占比达72%。其中,海淀区疏解力度最大,共疏解36个市场。  相似文献   

3.
石仲泉 《前线》2012,(12):119-122
党的十八大的一个伟大成就,是明确宣布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思想。这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地位和历史作用的一个新的认定,也是对这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的重要提升。  相似文献   

4.
商品交易市场作为商贸流通业重要业态,是桂林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之一。近年来,其规模不断扩大和功能的日益完善,在满足市民生活需求、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城镇化、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等方面正发挥着日益突出的重要作用。然而,重复投资、资源浪费、无序竞争、效益下滑等问题也开始凸显,并影响到桂林市商品交易市场健康发展,难以做强做大形成品牌。  相似文献   

5.
城乡二元结构是当前中国及许多其他国家的典型现象。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商品实体交易模式和城乡分离与二元结构形成的关联,指出在城乡因节省交易费用而分离之后,城市因作为实体交易市场的载体获得了经济的集聚效应和政治的集聚效应,而对应地,农村则存在两个天然经济劣势——劳动分工水平劣势和交易效率劣势,城乡二元结构由此形成。据此本文提出两条城乡一体化路径,其一是改变农村的劳动分工水平劣势,并让农村剩余劳动力自由迁移到城市,也即是城市化的方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其二是改变农村交易效率劣势,使生产和消费获得择址自由,各种要素不仅在城市层级之间有自上而下流动的动力,电子商务及其互联网基础正是对农村交易效率劣势的有效弥补。从理论上来说,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通过改变中小城市、农村的交易效率劣势,提供了一种有别于在商品实体市场交易模式下的城乡一体化路径,这一路径就是去中心的网络化。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而实现该战略目标的关键是处理好农民工问题。走过20多年风雨的农民工群体,已经从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由城乡流动向城市融合转变、由谋求生存向谋求发展转变。本文将以城乡统筹发展为背景探讨农民工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这已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哲学意义又当如何把握?借助于后现代知识语境尤其是反本质主义思维方式,我们对这个问题或许会有新的认识。 一 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理论意义,通常的理解即是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特点是:从概念出发,从条条出发,从某种固定的模式出发,而漠视社会实践的发展与世界的变化。立足于反…  相似文献   

8.
刘建洲 《唯实》2003,(4):69-72
一、人才测评的兴起及其存在的问题我国的人才测评经历了复苏阶段 (1980— 1988)、初步应用阶段 (1989— 1992 )、繁荣发展阶段 (1993—迄今 )。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 ,尤其是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的建立 ,现代人才测评技术 ,如纸笔测验、结构化面试、文件筐、情景模拟等 ,得到广泛应用。人才市场的形成及相关法规制度的建立 ,人才的频繁流动 ,人事体制的改革 ,为人才测评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人才测评研究、人力资源开发方兴未艾 ;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如雨后春笋 ,各显风采 ;人才测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20世纪60年代以来,内蒙古草原退化面积逐渐扩大,速度明显加快。平衡生态理论是指导我们进行草原资源利用和管理的主流观点,认为过度放牧是内蒙古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部分地区采取了围封转移的治理措施。而非平衡生态理论认为.平衡生态理论能够合理解释退化不严重的典型草原放牧系统的植被动态,但不适于退化严重的典型草原放牧系统,围封转移措施不适合内蒙古草原。因此,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有必要充分认识草原上各种资源的时空异质性特征,根据实际适时运用这两种理论,有效解决草原退化问题。  相似文献   

10.
精神财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能够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在分配正义视域下的精神财富具有无形性、非排他性、可复制性的内在属性,这些性质决定着精神财富能否实现分配正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精神财富是服务于资本阶级的,伴随着异化劳动而产生的精神财富具有利己性和排他性。只有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精神财富才能同时具备以上三种内在属性,才是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因此,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探讨精神财富分配正义的实践路径才有意义。新时代促进精神财富的分配正义需要强化社会主义精神财富的生产,增加人民的自由时间,创新精神财富交流与传播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李蓉  谭明 《世纪桥》2003,(4):13-15
新民主主义这一重大理论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是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进行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成果。这个理论成功地指导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指明了通过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前途,因而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初期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党群关系面临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党建工作必须以树立群众观为前提条件:以做好群众工作为根本途径;以维护群众利益为核心内容;以建立长效机制为重要保障。形成群众观、群众工作、群众利益与机制保障的良性互动的“四位一体”的党群关系,实现党群关系的价值、方法、路径与机制的有机统一,促进新时期党群关系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是一种社会资源或社会财产,它具有经济性和生产性。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建构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非常必要,本文提出了“自保障”和“转化保障”概念。在公共部门对弱势群体提供外在的“物”社会保障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以个人为取向和以社会为取向的社会资本,分别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国家和市场不能解决的“自保障”和“转化保障”。弱势群体积累社会资本的具体路径包括建立个人社会网络,建立公共组织,建构信任与规范,促进互惠交换。  相似文献   

14.
1982年,13岁的英国少年米德,第一次听说东方有个中国,突然闪出一个念头:自己以后要是学中文,研究这个国家,不也很好嘛!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以技术为视角,把企业制度的起源与演进置于整个生产技术的发展和变化的历史之中,紧紧抓住企业制度变迁背后的技术或生产力特质,以不同形态的技术协作为主线,通过剖析技术与企业起源、技术与企业规模之间、技术与企业内部结构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和本质联系,指出在企业制度每一次革命性变迁的背后,技术或生产力都是其最深刻的根源,从而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独特而深刻、丰富而生动的动态的企业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17.
朱权 《世纪桥》2007,(3):39-40
公共决策是公共部门行为的指导,公共决策的“公共性”对公共问题的解决、公共服务的水平影响重大。本文讨论了影响“公共性”的诸多因素,指出在公共决策中必须有正确的公共利益选择;公众的智慧充分发挥;有效力的公众反应。并提出三条在我国应对公共决策中非公共性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具有“书生”气质和本色,由此决定其具有独立的人格思想和传统文人的重情重义的品格,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原则性有余而灵活性不足,缺乏真切地体验血雨腥风场面。陈独秀至死都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在阶级利益和民族利益面前更看重后者,是一个有风骨的知识分子,耿直率真,胸无城府,安干清贫。从某些方面看,陈独秀有点像普列汉诺夫。  相似文献   

19.
政治忠诚:政府执行力研究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学杰 《学习论坛》2007,23(10):38-41
政府执行力是由执行主体、执行行动、执行任务构成的多维向量。提高政府执行力包括提高执行效率和校准执行方向两个方面。执行主体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决定性因素,而官员能否忠实地执行国家意志则是最后的决定性因素。20世纪以来的公共行政学,把如何保证官员忠实执行国家意志作为研究主题,中外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政治忠诚是政府执行力的准绳,而现实存在的问题警示我们,政治忠诚流失正在侵蚀政府执行力的基础。理性思考告诉我们,唯有培育政治忠诚才是提高政府执行力的固本工程。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专业市场作为一种地方性市场交易组织和区域市场化创新的有效途径,成就了浙江“市场大省”和经济发展的“浙江模式”。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回顾了浙江专业市场三十年的发展演变,分别从市场交易组织、制度创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组织三个角度来反映专业市场的理论研究过程,分别从农村商品经济的平台、浙江模式的窗口、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路径三个过程来反映专业市场在实践中的不断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