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打招呼”,本是熟人见面相互致意、相互问候的一种礼节性社交活动,是一种很正常的人际交往行为。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打招呼竟被掺入到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各种变味的、形形色色的“打招呼”随处可见,一个耐人寻味的电话,一个看似简单实则难办的条子,一个较为明了的暗示都成为打招呼的方式。不少事情因有人打招呼便变得微妙起来,简单的可能复杂化,复杂的也可能简单了,一些刻不容缓需要查办的问题也因有人打招呼而被束之高阁,最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都足以看出打招呼的神通。所以,一些人似乎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式,有…  相似文献   

2.
张平 《云南人大》2006,(2):41-41
打招呼,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礼貌行为。见了人先打招呼,是讲礼貌的标志之一。一般来说,中国人似乎对熟人或需要与之打交道的人才“讲礼”、“打招呼”,但是,在一些西方国家,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往往在擦肩而过时,也常常会被对方主动一声“招呼”,招呼的内容大体是“Hello!(您好)”、“Thankyou!(谢谢您)”之类的问候。其实,这种招呼,不仅仅是讲礼貌的表现,也是一种互相沟通、彼此交流的方式,可以起到缓解烦恼、调节心情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英雄》是一面镜子 人们常常叹息当今是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诞生不了英雄也不需要英雄的时代。“时势造英雄”,既然没有生产英雄的土壤,哪怕是雄心勃勃的人也就有了理由自我安慰:我虽然不是英雄,但这不是我的错。更有一些人不但不为做不成英雄而遗憾,反而以英雄为可悲,以崇高为可笑:“我是流氓,我怕谁?”不过话又说回来,尽管人们都做不成英雄,或者根本就不愿当英雄,可是几乎每个人在潜意识里又都埋藏着一种“英雄崇拜情结”。或许正是因为我们都不是英雄,因而英雄更显得高大而神秘,更富吸引力与震撼性,正所谓“距离就是美”。  相似文献   

4.
“喂.大家都来买西瓜呀!”7月31日上午9时,在鄢陵县只乐乡政府门口,乡人大副主席常桂芳正站在一辆装满西瓜的四轮车上.帮瓜农常林河叫卖。过路的干部和群众都纷纷向她打招呼:“常主席,又帮人卖瓜呀?”“林河今年种的西瓜长得好,我抽空儿来帮帮他。”常桂芳指了指刚切好的几块儿西瓜,“你们过来尝尝.看看味道怎么样!买不买,捧捧场嘛!”一席话把在场的  相似文献   

5.
扶贫与扶官     
在当今中国 ,扶贫是政府一项“天字号”的工作。都在奔现代化 ,且已跨世纪了 ,你还有数千万人在贫困线下艰难生活 ,这能不叫人急吗 ?因此 ,有这么一句响亮的口号 :“不把贫困带入21世纪。”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扶什么 ,怎么扶 ,都大有文章。如今各地的“扶”法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但粗略归纳起来大致是这么“四个帮” :帮思想 ,帮路子 ,帮项目 ,帮技术。“帮思想” ,就是要帮助贫困农民解决认识问题 ,扫除和杜绝“等靠要”等思想 ,使之穷则思变 ,振奋精神 ,立志脱贫致富 ;“帮路子” ,就是帮助农民从本地实际出发 ,寻找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远离裹挟     
犹如自然界不时发生一些风雨雷电,人世间也常涌动着一些浪潮、现象流行色。其中既有推动历史前进的主旋律,也有些七扭八歪的不正之风。后者在某些层面、某些角落有时居然形成一种推屋拔树、呼啸而过的裹挟之势。试看远华一案就裹进贪官数百,其中“五九”、“三九”、“三六”现象均有。曾有一名贪污犯道出心曲:“他们都干,你不干,你就不是好人,大家就孤立你……”这就典型地说明,在贪腐现象的裹挟下,有些人原来还是有戒心的,但贪欲使其心猿意马,结果还是半推半就滚进污泥浊水。怨谁?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归根结底怪自己。天…  相似文献   

7.
诗文作品要摆脱烟火气,倘若是作为一种倡导,难免使人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之叹了。在生存乃至最基本的饮食都成问题的时候,一个人要是还能作出吸风饮露的文字,那么他不是神仙就是奴才。然而神仙,谁见过呢?尤其在当今工业化社会,人们风风火火在广告牌下奔走的时候。中国民间有句俗语叫“腰间无铜,困住英雄”。你能谈起金钱而有一种不屑,可能你不是身无分文的人。否则人真的很难不变得褊狭,甚至小气、坏脾气。  相似文献   

8.
“权力骚”     
<正> 成克杰一审被判死刑前后的日子,广西南宁市一些单位把成克杰昔题的字也判处了“死刑”。初看此消,觉得写此新闻的记者倒是蛮省事,跟胡长清题字的遭遇几乎一个模脱出来。社会上无论成克杰还是胡清,谁倒台铲谁的字。但我对铲字成有点别的看法——不仅有“人‘走’凉”的感觉,更象是“人‘走’摔杯”。想当初成主席能题字,也算给足子;暗处的权钱交易,在小圈子里也算谁也没薄谁。成克杰、胡长清走鸿时,随便写几个字,肯定有一大帮搞法的叫好没商量,但为什么背运后铲之都来不及?成克杰胡长清被死,所以以前写的字就变得不好看了?  相似文献   

9.
吉龙华  黄铭 《创造》2019,(2):61-64
一、村规民约是村民自治的体现.人是一种政治的、合群的动物[1],政治就是关于公众利益的大事,谁进行管理、谁有决定权,是“自治”还是“他治”?“自治”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有自我管理之义。[2]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指出:自治是指团体的秩序由团体成员按照自己的意志制定。[3]即一个群体的行为规则是自己给自己制定的,而不是外人制定的,这是意志自主。意志自主也就是团体的领导者和管理班子由自己任命,而不是由团体外的人员来任命。[4]从这些含义看,自治的关键是自主,即《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的“自我管理”和“四民主”。自治权是自治的体现,自治是前提,没有自治自然没有自治权。  相似文献   

10.
新华 《协商论坛》2015,(2):56-57
近日,新华社刊发文章指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落马的一些"大老虎"背后,多有一帮官员与之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勾连,形成一个个或明或暗,或松散或紧密的"帮派""团伙",并首次公开给这些团伙命名为"石油帮""秘书帮""山西帮"。纵观历史,许多朝代均有官场帮派的影子。每一个帮派,必定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例如:立谁为太子?总有不同人群的诸多堂皇理由。有太后党、有宦官党等。举荐谁绝不因为才学,哪个与自己更亲近,哪个更容易为我所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生活会上,同志间展开相互批评,是指人之过,帮人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有效方法.然而,在一些同志中,却把本当带有锋芒的批评形式化、庸俗化,使之失去了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2.
眼里有谁     
眼里有谁季玲眼里有谁,并不是个难答的问题。“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闯江湖的人如是说,在他们的眼里,朋友义气高于一切。“视顾客为上帝”,“童叟无欺”,商人们常标榜顾客至上。“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历代官吏总不忘把君王与治民挂...  相似文献   

13.
海外传真     
美国市民很少有手机在美国各地访问,看到一个怪现象:城市市民很少有手机!向一些白领人士和普通市民打探,终于弄清了缘由:不是美国人装备不起手机,而是他们不喜欢这玩意儿。为什么不喜欢手机呢?原来美国人有一条“公”、“私”分明的生活准则:上班时间是“公”,下班时间为“私”,两者分得清清楚楚。下班后全部归自己自由支配,任何人不得侵犯。公事只在上班时间抓紧干完,决不带回家来做,下班回到家,就是要好好放松、休息,不容外来干扰。而手机却是不分昼夜,不管你在什么场所,随时随地会“闯”进来的。所以,在美国,业余时间未打招呼即上门造访,…  相似文献   

14.
老骥  仁厚 《人民公安》2006,(4):16-22
“狱友帮”作案是非常令人关注的现象。“狱友帮”是指因在同一监狱服刑而结成的犯罪团伙。这些人出狱后难以为主流社会接纳和认可,在自己的圈子中能够产生认同感,加之在监狱中结识不少“狱友”,不可避免相互联系、交叉感染,从而形成犯罪团伙。他们都有过“二进宫”、“三进宫”的经历, 通过总结自己以前犯罪的“经验教训”,具备了一定的反侦查能力,容易铤而走险、再次“犯罪升级”。下文案例就显示了一个“狱友帮”从组成、策划犯罪直至覆灭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时下,在一些党政机关内称领导干部为“老板”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表面上,人与人之间相互称什么是个人的事,其实未必。“老板”这一称呼,依照词典的解释,是指私营工商业的财产所有者,有着特定的内涵,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叫做“老板”的。  相似文献   

16.
“心累”     
<正> 眼下,有一句话传播速度如流行性感冒,流布甚广,大有盖过“饭吃了吗”之使用频率,那就是人们相互见面寒暄,大家席间把盏聚谈,友朋相邀茶楼品茗,总会不约而同地说一声“太累了”!这种累,不是积劳成疾的身累,非是不堪重负的体乏,差不多是一种“心累”。心累远比体累苦。不少的累,为工作、为学习,是没法子的,也是必要的。而有的累,累着身体累及心,则为一时之快、一己之私,一介声  相似文献   

17.
段协平 《前进》2007,(1):56-56
常常听到一些人慨叹:累。当然不是田间地头汗爬水流劳作之累,不是车间工房里胼手胝足忙碌之累,也不必怀疑人家“为赋新词强说愁”,不累装累“,无病呻吟”。真的,一些人确实累,身累心更累。要想活得不太累,怕是要学会“简单”。察古今中外,最能使人心累之于疲惫,之于憔悴者,莫过于身陷三场:官场、商场、情场。官场累往往累在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上个世纪,一些地方和单位常有这么些现象:前一任领导提出了很好的工作思路,一任接着一任干就是了,所谓“萧规曹随”,也不是曹参就无能。偏要显示自己比“萧何”强,只好煞费苦心,别出心裁“,创新”出…  相似文献   

18.
韩愈在《原毁》一文中说:“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凡事业上有了成就,人格上有了名望,总是随之带来别人的毁谤。这是为什么呢?韩愈分析道,“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就是说,毁谤诬告别人的人不是懒惰者就是忌妒者,这两种人只看人家的过去,不看人家的现在,惟恐人家出了名。韩愈之说,在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屡见不鲜,尤其是在干部提拔前表现尤为突出。据说在有的单位,如想整谁,只要传闻此人将要提升或者看到干部提拔任命前公示的公告,立马就有告状信飞向上级组织人事、纪检监察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案头。这种提谁告谁现…  相似文献   

19.
看相识女人     
常言道:人不可貌相。此言差矣,人可以貌相。但此“貌”非彼“貌”。貌有表里之分、形神之分,外内之分。中国人历来重视相面,自《易》以来,相书卜书不断流传, 但深谙其中真谛者大多沉默,因为他们遵循的是“先知者不祥”的古训,反倒是有些人读了几本相书,刚触到了皮毛,便打出“相士、大师”的旋号,到处兜售贩卖,替人看相算命,败坏了识人大术的名声。但是,大师还告诉人们面相不是一成不变的。看人的面相有一些基本的原则,例如“一身之气具乎双目”、“一身之相具乎头骨”这就是根本。现在说看女人。大师的做法是看脸。女人的脸有三种基本的相:皮相、骨相、肉相。类似于给人印象中的皮感、骨感、肉感,但又不是,这需要认真体会,是可意会而很难言传的。  相似文献   

20.
就腐败的主体而言,有两种人的腐败:一种是“大人物的腐败”,另一种是“小人物的腐败”。官大到了什么样的程度算是“大人物”,没有定论。所谓“大人物”,总是相对而言的,像陈希同、王宝森这样部级以上的官自然算是“大人物”了。有一些地区性的属于处级、科级的官,他们的官按级别来算,实在是不大的,但是,在当地来说,却权倾一方,在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领域对资源有绝对的支配权,因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贪什么就贪什么,权力实在是大得很,谁都惹不起,谁都想巴结他,这样的官也可以列为“大人物”。不过这样的人属于“地方级的大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