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追寻中国发展的成功经验,探究中国发展的未来走向以及中国经验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这应是国内外研究中国模式的主旨所在,也是我们分析中国模式的切入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我们解读中国模式确立了一个合理的视角、范式和思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视角,我们可以对诸如有没有中国模式、该不该提中国模式、什么是中国模式等基本问题做出正确的辨析。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境界就是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三维境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境界,就是要在以下两个方面下工夫:一方面要充分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品格和实践品格,使之达致很高的境界;另一方面要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提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信心和决心。使之能够在引领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存在逻辑问题,是指在肯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客观性存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怎样存在的问题。二者讨论的核心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能的问题,后者是表征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可能的问题。二者的共同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问题或称中国道路的哲学逻辑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现实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事实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丰富化的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创新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范式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学术性存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文明化特征,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文化性存在。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5,(4)
中国模式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是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对全人类迈向现代化的独特贡献。中国道路是中国模式的客观根据,中国模式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主观认知;中国经验是中国模式的主观基础,中国模式是对中国经验的系统概括。从中国模式角度审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5.
周杰 《理论视野》2005,(6):29-32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出发点和关键。只有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化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才能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时代性;才能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2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鲜明特征。实现中国梦必须将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三者有机统一起来。中国梦也是大学生的成才梦,中国梦引领大学生的成才梦;大学生是实现中国梦的生力军,大学生的成才梦将托起中国梦。  相似文献   

7.
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是中国政治学者的责任和使命。要着力研究中国政治学理论,打牢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根基;要运用中国元素、形成中国体例、体现中国风格,确立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本体;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展成果,体现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特质;要坚持以中国为主体和中心,明确构建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目标路径;要在"坐而论"的基础上"起而行",筑起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宏伟大厦。  相似文献   

8.
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可以具体阐释为政治大国梦、经济强国梦、文化兴国梦、天下大同梦、美丽中国梦。实现中国梦的根本要求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起中国千劲。中国梦的本质属性是人民的梦。中国梦与每一个中国人的个人梦紧密相连,个人梦既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要总体上依赖于中国梦。在中国梦的基础上,还应建构对世界梦的追求,并使之与中国梦共同促进、交相辉映。  相似文献   

9.
姜建芳 《理论参考》2009,(11):29-31
自20世纪20年代起,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规定了须臾不可偏离的历史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反过来又深深影响了中国现代化的模式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现代化是在互动中不断向前推进的。  相似文献   

10.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发表《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之间的关系审视中国梦实现途径的内在机理,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再中国化"及其前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历史的过程。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改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能止步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必须“再中国化”。这个“再中国化”,将是中国整体现代哲学与世界哲学的对话与融合的关系,是中国哲学在世界中的地位而不是世界哲学在中国,是中国民族哲学传统哲学现代性转换,是民族性时代性实践性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载体,既为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本土化提供了条件,也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来消极影响。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要警惕中国传统文化消极因素的影响,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  相似文献   

14.
《党政论坛》2009,(18):47-47
一般而言,有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和舆论存在四种基本论调: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机遇论和中国责任论。四种论调既是不同时期中国实力发展的反映,也是西方舆论对华心态变化的折射。但近来,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又发生了微妙变化,这种变化既不能用传统的中国威胁论来解释,也不完全是中国责任论,我们暂且把它称作是中国影响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社会治理是中国之治的重要方面,更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应有之义。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实践底色。在应然层面,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存在转换关系、映射关系和耦合关系,二者能够共进发展。在实然层面,转换失活、映射失准、耦合失调易梗阻中国特色社会治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共进发展。因此,应在创新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树立社会治理新思维以释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活力,通过善用社会治理新手段以挖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潜力,通过壮大社会治理新力量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合力。  相似文献   

16.
辛玉玲 《学理论》2014,(1):30-31
在国际金融危机深度蔓延、欧债危机愈演愈烈、西方国家深陷困境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依然平稳增长,不断地创造难以置信的"中国奇迹"。中国的巨大成功,使国内外许多人开始探讨"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等。要总结中国的成功经验,不可避免地要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的探索与开启为中国的巨大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继续谱写中国发展进步的辉煌篇章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的历史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阶段;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国梦阶段。研究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历程得出的主要启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基本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努力建设"服务型"执政党,这既是目前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要求,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共产党实现中国梦历史进程和主要启示得出的基本结论。  相似文献   

18.
由于近代中国的特殊情况,中国的现代化呈现与世界现代化不一样的形态。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中的重要理论思想之一,毛泽东的思想变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重要影响。毛泽东同志一直致力于把马克思主义运用到中国实际和中国历史之中,毕生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中国实际出发,解决中国在不同阶段遇到的特殊问题。对毛泽东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国革命、中国建设思想理论和实践进行分析,得出了两大启示:中国社会发展建设理论体系应随着国情的变化而变化;须用全球化的视野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旗帜,是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伟大旗帜。自觉地高举这面伟大旗帜关系到中国的发展方向和前途命运。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一月·外媒     
《侨园》2012,(9):7-7
为什么他们要离开中国?前不久,一位长期居住在中国,娶了中国太太,并在中国生意很成功的英国人Mark Kitto在英文媒体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你永远不可能成为中国人为什么我要离开我热爱的中国?》的文章。他在文中说,在中国学习工作居住了十多年后,中国的变化让他最终决定要带全家离开中国。像他这样热爱中国却要离开的洋人不止一个。不光"永远无法成为中国人"的老外开始考虑离开中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