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尚虎平  惠春华 《公共管理学报》2013,10(1):117-127,143,144
近年来"网络围观"大大影响了政府行政,也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为弄清特定网络事件发生后如何进入网络渠道并引起围观,继而进入政府的公共政策系统并产出公共政策,论文力图在尽可能宽广的范围内收集已经发生且政府对其做出了反应的网络围观事件进行多案例分析。在此基础上,努力探寻网络围观到底促进了政府效率提升,还是促进了群氓暴政,或者促进了其他类问题。研究发现:网络围观将处在隐匿状态的公共权力放到了众目睽睽之下,以"凝视"权力制约了行政权力不作为;被代表的"民意"与志趣相投者的极化,使得"无组织的组织"产生了超组织力量;天生的"政治动物"一旦获得参与机会,其政治原生正义与原生野蛮、黄色同时显现;行政权力万能与"睡狗行政"———不打不动,打了乱动;初现的浮躁与理性并存的公民社会监督政府与要挟政府。受一定的条件限制,对于网络围观的内部机制、机理、大数规律的探究还不够深入,信度、效度也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以及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破解乡村治理的难题尤为必要。切实推动乡村治理的一个重要的视角是分析地方政府的行为逻辑。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有着不同的偏好,在资源稀缺和减少控制成本的情况下,根据现有的权力结构,形成了激励和约束机制,决定了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偏好偏差、激励不相容、重要约束主体不在场等现实导致地方政府在乡村治理中存在缺位、错位和越位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重塑地方政府偏好、优化资源配置和权力结构、完善激励和约束机制,重构地方政府行为逻辑。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官员不雅视频和照片、"房字辈"非正常房产、公款奢侈消费等腐败事实连续被网曝,在互联网上出现了部分仇"官"心态的情绪宣泄式围观现象,折射了干群矛盾的加剧。引发宣泄式网络围观官员腐败丑闻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干群利益矛盾激化,化解这一现象的根本途径是消除干群之间合法性利益不公,即避免官员合法化谋求特殊利益的可能。只有消除了干群之间合法性利益不公,才能彻底消除民众对官员的不满情绪,才能使社会民众把追求公平的主要打击目标从官员群体上慢慢移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才能更加和谐和美丽。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新型政治参与方式,网络围观在技术手段上提高了网络民意在政府政策执行运作中的分量,然而网络广场对现实社会的揭示和质问总是呈现出一种"黑幕倾向"。从某种程度上讲揭露社会"黑幕"更能彰显网络围观的警示功能和监督功能,但另一方面网民热衷围观"黑幕"也容易放大负面的社会影响,分析网络围观"黑幕倾向"现象的成因并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消解中国的互联网治理困局。  相似文献   

5.
政策工具是政策科学分析的重要主题,对政策目标实现具有显著意义。新世纪以来,政策工具研究虽深入发展,但已有研究更倾向于分析直接影响政策结果的“实质性政策工具”,间接影响政策结果的“程序性政策工具”未得到充分关注。文章通过分析政策工具研究的当代演化及政策工具的分类创新,阐释并比较程序性政策工具与实质性政策工具的效用特点及差异,揭示程序性政策工具研究的源起与价值体现。探寻程序性政策工具理论视角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实践在政策议题建构、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契合,希冀丰富程序性政策工具研究的中国实践和中国方案,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政策工具选择与应用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人类在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工具,按照政府干预程度可以划分为四大系列:自愿性工具、调适性工具、引导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人们选择社会治理工具的深层逻辑,在于社会治理模式影响和决定社会治理工具,即政府管制模式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以选择引导性工具和强制性工具为主,公民自治模式条件下的社会治理以选择自愿性、调适性工具为主,介于二者之间的混合治理模式条件下的社会治理需要在政府管制工具和公民自愿工具之间寻找平衡点。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转型也是一种混合治理模式。但是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社会矛盾凸显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很大等因素的制约,恐怕政府在社会治理中仍然要扮演主要角色,而非政府组织则只能居于配属地位,在现实社会治理中我们只能选择政府主导下的公民参与模式。面向未来,中国社会治理一定要向公民自治方向发展,这必然使我国的社会治理工具面临创新的问题。我们需要创新社会治理的理念、创新社会治理工具体系、创新社会治理工具的承担主体。  相似文献   

7.
肇始于社会治安领域的综合治理原则,目前已经成为网络治理的国家方略。面对复杂的网络治理任务,网络治理呈现出从分散到综合的趋势,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网络治理及其资源的综合依然存在诸多限制,其中主要是治理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协同合作以短期性和浅层次为主,综合治理未必带来更大的治理力度,专项整治存在运动式治理的弊端。如何更好地盘活和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力量和手段,既是未来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构建及其发展必须努力解决的问题,也是网络综合治理需要继续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喧嚣的表象下,青年网络爱国主义的个体潜存着动机“利己性”、过程“娱乐性”和评价“割裂性”的三重异化。消解异化的前提是厘清行为的内在逻辑,诉诸理性的内外部动机、技术与主体之间“赋权”与“驯化”的紧张角力、价值评价绝对化和相对化的极化倾向是形塑青年网络爱国主义行为逻辑的关键变量。多元教育主体应深入到关键变量张力交织的动态关系中,基于动机的连续性,着眼于主体性原则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多重价值意涵,引导青年网络爱国行为实现内部、外部动机的协同驱动,传媒赋权和主体建构的共同形塑,以及外部评价引导和自我约束审思的同向而行。  相似文献   

9.
进入微时代以来,网络舆论的形成出现了由网民互动产生的趋势,而且"自媒体"的出现,使得网络言论呈现出复杂、多变的现象,娱乐、隐射、反讽等文体的运用都使得过去对言论内容进行规制的方式显得有心无力。这就要求当下的法律规制需要对网络言论行为本身进行界定和辨别,否则可能无法营造和维系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  相似文献   

10.
现代国家治理理念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遵循,影响和支配国家治理主体间的政治行为。传统工具主义与现代国家治理存在冲突,迫切需要作出转型,转型的方向即人本主义。人本主义弥补了工具主义的缺陷,是国家治理理念现代化转变的最佳选择。为了进一步实现人本主义对工具主义的超越,需要以政治伦理的规范优化治理价值观、以多重权力的博弈优化治理权力观、以制度价值的彰显优化治理发展观,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治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11.
周智辉  付琼 《学理论》2015,(7):51-52
尽管中国政府极度重视组织原则和政令统一,但却无法完全规避基层政府对中央政策的变通执行。从既往的研究来看并不是每个层级地方政府都是"共谋策划"的参与方,基层政府间的"共谋"行为尤盛。也说明不同层级政府间的行为"隔层"更容易发生于基层政府。文章所讨论的是这种"隔层"现象及其诱因。  相似文献   

12.
社会科学领域与网络有关的概念有多个,极易引起混淆.国外的研究主要沿着两条相对独立的路径演进,分别是政策网络和网络化治理.前者起源于美国发展于欧洲,后分化为利益调和和治理两大学派;后者则以美国的研究为主,在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领域都有所发展.国内与网络有关的概念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社会网络、政策网络、政策网络治理、网络治理和网络化治理等.其中社会网络引入最早,主要被社会学领域的学者所关注;政策网络和政策网络治理与西方政策网络研究的两大学派相对应;网络治理与网络化治理的使用主要与翻译、学术传承以及使用习惯有关,但每个概念皆有三重来源.西方两条研究路径都涉及治理,而两种治理的内涵有明显区别,主要体现在运行机理、价值标准、主要问题以及政府的角色定位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当前网络监督在日益彰显着自身独特魅力的同时,也为政府的形象建设提出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而传统的政府应对模式,主要表现为无所行动、反应滞后、消极敷衍、堵截封锁和打击报复等几种类型,使政府形象遭到严重的损害和破坏。网络监督下政府形象提升模式的提出和构建显得迫切并且必要。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及其流行,被赋予很强的社会属性,是网民对复杂的社会境遇的独特表达。从集体行为的视角可以看到,网络流行语催生多种因素共同建构网络舆论场的形成,显示了网络空间的群体力量,以及在话语制造方面的集体行为,话语权力是网络舆论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17,(6):35-42
新型城镇化是以以人为本、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以行政命令为代表的传统治理工具已经不能满足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地方政府需要对治理工具进行创新,政府、市场与社会等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分析地方政府治理工具创新的角度之一。从南京江北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来看,地方政府治理工具创新框架包括:一是以整体治理为主要理念、以联动治理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二是以合作治理为主要理念、以PPP模式为代表的政府与市场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三是以行动主义为主要理念、以法定机构为代表的政府与社会之间的治理工具创新。  相似文献   

16.
王春颖 《学理论》2013,(30):384-385
我国现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网络大国,网络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各种便捷的同时,也萌生出形形色色的网络失范行为,给自身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以网络行为失范为研究对象,大学生为研究主体,分析了其主客观成因和对大学生自身及外界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郑春勇  张苏敏 《公共管理学报》2013,10(1):98-106,142,143
网络世界里普遍缺乏宽容精神。如何提高网络宽容度、建设网上和谐社会是政府和学术界面临的共同问题。在对"网络宽容"的内涵和类型进行初步界定的基础上,运用网络宽容度量表对强国论坛和天涯论坛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官方论坛网络宽容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体上要好于"草根"论坛,而网民的群体特征、商业利益、舆论氛围和现实社会矛盾则是影响网络宽容度的主要因素。因此,改善网络社会治理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优化网络舆论引导格局,尽快打通"两个舆论场";强化规制,减低不正当政治经济因素的干扰;区别对待,对不同的网络群体采取不同的引导策略;回归现实,重视解决长期积累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枫桥经验"的发展演进中,毛泽东、习近平先后共同关注、批示。它的发展演进内在地蕴含着四重逻辑,即:从基层复杂尖锐矛盾的化解经验到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有效机制的制度建构逻辑、从"四类分子"改造到"共建共治共享"的人民主体生成逻辑、从社会主义建设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逻辑、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保障逻辑。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6,(9)
《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是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为了提升教学效果,尝试引入以课程项目为依托,小组合作为基础的体验式教学逻辑。体验式教学逻辑的实施应化整为零,分步进行;充分合作,有序竞争;持续互动,内外兼修。通过转换师生角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不仅完成了课堂文本知识传递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构建了卓越成效的学习网络,并与生活场域相链接,达到技能、智商、情商共同提高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强化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稳定压倒一切"的要求下,社会维稳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任务,但在社会维稳中地方政府却陷入"维稳怪圈",出现维稳行为失范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地方政府僵硬固化的维稳观、压力型社会维稳机制、地方政府的自利性与财政压力。新形势下地方政府社会维稳的治理路径选择,一是要树立科学的稳定观,正确区分维稳与维权;二是合理界定地方政府的事权,创新社会维稳的考核机制;三是规范地方政府的社会维稳行为,有效解决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