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8年年底,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换言之,"保经济增长"将成为一段时间里最为迫切而关键的政策目标。回望2008年这个不同寻常的年份,政府在宏观经济政策上的调整让人印象深刻。从"双防"(防过热、防通胀),到"一保一控"(保增长、控物价),再到"一保一扩一调"(保增  相似文献   

2.
徐晓刚 《唯实》2005,(5):56-58
政府在处理宏观经济问题时,应把治理失业放在优先地位,在制定和实施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时,要优先考虑就业增长;政府应加强政策研究,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全面小康进程中的失业控制。  相似文献   

3.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掌握新信息,把握新要点,至关重要。经济增长不一味追求过高速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6年要 "稳定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平稳较快增长,意味着2006年经济速度,既不过低,但也不宜过高,要防止经济大的起落。 2006年经济保持适宜增长速度,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有利于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到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上来,有利于切实防  相似文献   

4.
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面临严峻形势,通胀压力增大,出口增长趋缓,股市楼市表现低迷,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等等.经济形势的变化,要求宏观经济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最近,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把抑制通货膨胀放在突出位置.把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基调的调整,切实做好经济工作的"一保一控",必须要处理好六大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5.
蔡昉、都阳、高文书撰文指出,尽管通常的计算低估了中国的就业弹性,但调整后的弹性数值仍属偏低。为什么经济的增长没有带来相应的就业增长?首先,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对解决自然失业是无能为力的;其次,在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能调节的周期性失业方面,由于宏观经济政策所引导的投资方向往往是就业密集度较低的行业,进而导致反周期措施拉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政府把“稳增长、抑通胀、调结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因应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和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步入自主增长的轨道.促进了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相似文献   

7.
一段时间以来,见诸于报端杂志的一些文章,把1998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转向,称之为新消费政策。本文认为,这种概括,一是不能反映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二是对这次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转向的重大意义估计不足,认识不足。我国当前应当实行的绝不仅仅只是新消费政策,而应当是新经济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要实现四个转变。 一、要从政策调整的思路转变到战略调整的思路上来。必须认识到,扩大内需的政策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从今而后的一项基本政策。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其一,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经济发…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突出矛盾及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的态势是增长速度活跃、结构转变迅速、矛盾尖锐、困难突出。从短期看,经济增长面临总量失衡的矛盾,这种矛盾可能会表现为滞胀;从中长期看,经济增长面临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表现为内需和外需的失衡、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失衡、国民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失衡、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制造业发展等。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客观审视已有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对未来政策的走向进行调整,这些政策包括总量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会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下,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复苏再度让世界刮目相看,在全年经济实现"保八"乐观气氛鼓舞下,中国2010年宏观经济政策定调为:从"保增长"到"促转变".  相似文献   

10.
减税富民:大规模产能过剩条件下启动内需之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中国出口锐减的背景下,中国制造业大范围、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极其明显地凸显出来。要保持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必须依靠拉动内需来实现。这就需要调整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基本导向,并相应地改革财税体制和国民收入分配体制,真正实现"让利于民"和"藏富于民",让全体国民享受到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好处。  相似文献   

11.
正针对当前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G20杭州峰会主题,为推动世界经济走上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之路,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辞中为世界经济开出一剂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中国药方。第一,面对当前挑战,我们应该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合力促进全球经济增长、维护金融稳定。二十国集团成员应该结合本国实际,采取更加全面的宏观经济政策,统筹兼顾财政、货币、结构性改革政策,努力扩大全球总需求,全面改善供给质  相似文献   

12.
五、着眼未来世纪,国家利益优先,经济竞争突出,贸易摩擦加剧.1.东西方冷战结束后;世界主战场转向经济领域,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上升.着眼于下个世纪的综合国力竞争,所有国家都在调整自己的经济科技政策,把国家利益优先.经济发展优先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置于国家战略首要地位.2 世界经济经过90年代初期的萧条,已进入一个持续增长、相对景气的时期.1995年继续保持增长势  相似文献   

13.
目前,有效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调整宏观经济政策、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启动消费需求,对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投资...  相似文献   

14.
问:日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公布研究报告认为,在外部环境恶化和国内政策调整的双重压力下,2008年的中国经济增长将出现明显回落,宏观经济开始进入本轮经济周期的下行区间.全国政协日前举行专题协商会讨论中国经济问题.此前,也有不少人认为,奥运会后中国经济将有所回落.……  相似文献   

15.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从前三季度的宏观经济数据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仍面临巨大压力。在长期经济走势中,通货膨胀、就业压力和人民币升值预期可能成为常态,而世界经济低迷则成为不可忽视的外部背景,在此基础上,中国经济增长面临更加复杂的局面。因此,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是对我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巨大挑战。  相似文献   

16.
2008年前三季度四川经济摆脱地震对经济带来的影响,逐步回到平稳较快增长的轨道。但受全球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的影响,四川经济从10月份开始,经济增速可能呈现明显下降态势。但受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支持和灾后恢复重建的带动,四川经济增速不会大幅回落,将继续保持在次高位区间运行。应针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结合四川实际,及时调整当前和明年经济工作重点,加快四川发展,服务国家宏观经济大局。  相似文献   

17.
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首要一条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国内需求,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合理控制投资规模,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目前,宏观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内需不足,消费率偏低,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和外贸支撑。要扭转这一不协调局面,就必须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以启动内需,扩大消费率“。十一五”期间,扩大内需,实施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我认为主要着力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就业优先民生为本在现代社会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  相似文献   

18.
2005年,是中国迈入WTO门槛的第四个春秋,经济一体化、金融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中国经济的脉搏同世界经济心脏的跳动将更加和谐、同步。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中国宏观经济走向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世界经济在中国经济政策的制定中将成为举足轻重的参数。 2004年,"高速"和"共享"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两大关键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计2004年世界经济  相似文献   

19.
财政政策是由税收政策、支出政策、预算平衡政策、国债政策等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分为扩张(或积极)、稳健(或中性)、紧缩三类,是政府追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政策手段。我国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曾经进行过两次财政宏观调控。其中,尤以1998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让人记忆犹新。从1998年起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稳定发展。它是针对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调节措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以具体的时间界限来确定,只能是根据国际国内政…  相似文献   

20.
张立群 《新视野》2005,(1):10-12
经过2003年底特别是2004年4月以来的宏观调控,经济总量关系趋稳,结构失衡和供求矛盾有所缓解,经济增长逐渐回落到合理区间。但结构性矛盾还没有消除,体制性矛盾日趋尖锐,宏观调控中一些负面效应正在显现。应在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的同时,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和调控力度,完善调控方式,深化体制改革,着力推进结构优化和经济增长方式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