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杨青 《新东方》2012,(6):17-19
导致南海争端日趋激烈的原因很多。中国实力增强,加大了在南海维权力度;美国"重返亚太",实施所谓"再平衡战略";一些域外大国的介入以及南海周边国家企图借助美国和其他区域外势力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等,都是导致南海争端日趋激烈的原因。但究其根本,地缘因素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地缘因素决定了南海周边国家必须面向南海制定自己的国家发展战略,也决定了南海要成为大国进行战略博弈的焦点,这是南海争端日趋激烈和有可能激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16,(5)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外交部部长王毅强调指出,菲方对于南海仲裁案的做法不合法、不守信、不讲理。同时,驳斥了部分大国提出"中方企图南海军事化"的言论,提出"军事化的帽子扣不到中国头上"的著名论断。由于南海特殊的战略位置,使得南海海域成为诸多大国竞相争夺的战略资源。台湾地区从马英九上台后便强调其南海主权,且有意推动与大陆的南海开发合作。这给两岸解决争端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虽然两岸合作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阻碍,但在南海问题上,两岸的合作既有利于维持中国的海洋权益,也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3.
海上权益争端加剧,海洋维权形势更加严峻中国东海、南海上空风云骤起:日美要协防钓鱼岛,菲律宾立法侵占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中国提出的"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原则遭遇严峻挑战,中国在上述海域的正当权益面临被蚕食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制定南海发展战略 加快南海区域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古以来,南海诸岛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国对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海域,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南海拥有丰富的油气能源资源、海洋生物和渔业资源、海洋旅游资源,又是国际贸易的主要航道。维护南海权益,开发南海,事关国家主权和尊严,事关我国核心利益,是中国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早已明确提出"海洋强国"战略,但中国至今尚未全面展开海洋开发特别是南海开发。前段时期,南海局势日趋紧张和  相似文献   

5.
康霖 《新东方》2014,(6):16-22
泰国、缅甸、柬埔寨属于南海问题的非争端当事国,在该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比较中立,与争端当事国不尽相同,个别国家甚至带有一定的"亲华"色彩。在南海争端日益东盟化、国际化的今天,这些国家的态度对整个南海问题的走向将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成为各方争夺的主要对象。对中国而言,应将其置于中国—东盟总体关系大局下加以考虑,继续深化彼此间合作,使其成为推介我南海政策主张,冲破"对华包围圈",破解当前南海"能源困局"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以保护自由通航为由逐步介入南海的争端,并将此作为实现其亚太战略的一种手段。美国的介入对中国南海主权权益的维护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危及中国战略安全利益,增加中国收回南海主权的难度,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中国政府坚定地表达了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并采取了切实措施维护中国的领海主权;坚持“以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政策,加强与东盟的战略沟通和战略互信:有针对性地应对美国在南海地区的利益需求。  相似文献   

7.
高宁  王彦强 《前沿》2004,(1):173-175
南中国海上国际关系现状错综复杂 ,各相关国家为了自身的利益纷纷介入南海争端 ,区外大国也加紧渗透 ,给南海问题的解决带来了不利影响。同时 ,面对复杂的新形势 ,中国更应采取积极的策略 ,以赢得处理南海问题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不断融入全球体系,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已关乎中国当前及未来的经济命脉和安全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在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时认为,近年来美国的南海政策发生重大转变,积极深度介入南海争端,由后台已经站到了前台,对我国南海安全构成严峻挑战和威胁。美国插手南海争端的战略目的是利用南海问题在政治上防范和制约中国,在军事上打造针对中国的战略包围圈,在经济上攫取南海丰富的石油资源。美国插手南海争端的主要举措,一是强化在南海地区的军事存在,二是大幅提高在亚太地区军演的频率和规模,三是强化军事同盟和伙伴关系。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未雨绸缪,应对有力,突出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新东方》2015,(5)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符合中国国家利益,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新尝试。但是,欲将这一尝试变成现实,中国需要克服南海争端带来的负面影响,争取使一些国家摆脱"利己性"的束缚,以及削弱美国和日本的介入引发的消极作用。中国应该扮演体系内国家的积极角色,传达和平发展的讯号,遵守国际条约规定的义务,并妥善处理大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郭渊 《新东方》2013,(3):18-23
南海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采是文莱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是文莱制定南海政策的宏观背景因素。文莱在处理外交南海争端上以东盟为依托,将自身置于东盟的框架下与他国进行交涉,其南海政策总的发展趋势是通过对话协商,寻求和平解决南海问题,不让南海问题影响东盟—中国友好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11.
论两岸在南海争端中的战略合作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中,南海问题是一个具有战略价值的议题.两岸是否需要和能否在当前激烈的南海争端中进行战略合作,需要进行全面的考察.马英九执政以来,台湾当局的南海政策重新回到了1994年的政策轨道,重申"中华民国"拥有南海主权,并有意推动两岸合作开发南海资源.但是,两岸的"南海合作"不得不面对内外因素的制约.两岸之间能否搁置争议、构筑互信和建立必要的沟通平台是必须考虑的内部制约因素,而制约两岸合作的外部因素则主要是美国的阻挠和南海周边国家的分化.总体看来,两岸在南海问题上谋求合作,符合两岸的根本利益,既有利于维持中国的海洋权益,也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邹立刚 《新东方》2013,(4):23-27
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冷战后演变中的南海安全保障机制是美日等国遏制中国的战略与南海周边国家"大国平衡"战略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应对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已采取诸多措施,但仍须有综合性的南海战略和适宜的举措,以维护南海的稳定及中国在南海的权益。  相似文献   

13.
《新东方》2017,(4)
南沙争端包括岛礁陆权之争和海域权利之争。中国在西沙群岛的直线基线,面临南海争端东盟声索国的非议。中国反对南海问题东盟化,也同样面临非议。灵活运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妥善处理南沙基线问题,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进程,中国将找到突围之路。  相似文献   

14.
今年以来,围绕着南海问题的争端不断升温,直接影响到这一地区的安全稳定。随着南海争端热度持续上升,一些非南海周边国也积极主动地掺和进来,把矛头直接指向中国,形成了对中国的围攻之势。  相似文献   

15.
许超 《长江论坛》2016,(3):75-80
制衡主要包括两种方式,积极制衡和消极制衡,积极制衡包括积极军事制衡和积极非军事制衡。消极制衡包括消极军事制衡和消极非军事制衡。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是一项综合性制衡战略,其中包括积极制衡和消极制衡两种方式。在中日钓鱼岛争端、南海争端、TPP问题上,美国采取这两种方式制衡中国的意图是明显的。中国对于美国的制衡应该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增强反制衡能力,着力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南海周边国家分别声称对南沙群岛的全部或部分岛礁、海域拥有主权,并不断加快勘探、开发那里的石油资源,使南沙群岛的主权争端不断激化。因此,必须正视南海开发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研究南海争议区域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模式选择,有序推进南海争议区域油气资源的共同开发,维护国家主权、经济利益和区域战略。  相似文献   

17.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越之间并不曾存在类似当代的南海争端问题。相反,两国海上合作构成友好交往的渠道之一。越南关于南海争议问题起源的一些说法,显然是与历史事实相悖的。中国传统的南海疆域历史上已经形成,中国对于南海诸岛及其附近水域的主权不容置疑。南海争端问题是当代中越关系发展过程中才出现的问题,要顺应历史上友好交往主流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趋势,寻求妥善解决南海争端的途径与措施,推动中越睦邻友好关系和海上合作取得新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盛亚捷 《今日中国论坛》2012,(10):155-156,158
当前世界格局正由"一超多强"向"两超多强"逐步演变,中国同东盟国家在南海问题上的冲突以及美国在"重返亚太"口号下介入南海争端,这是世界格局演变在亚太地区引发的动荡。在由此形成的中国、东盟、美国的三角关系中,东盟处在安全上依赖美国、经济上依赖中国的中介的或尴尬的位置上。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战略宜以实现社会现代化、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为价值准则和根本出发点,力求用悬置和钝化矛盾的方法"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同时对带头闹事的个别国家开展孤立它们的斗争。在对美关系上,坚持既在共同利益方面肯定合作,又在反对霸权上有所作为的原则立场。  相似文献   

19.
权力转移理论的惯有论调是中国权力在接近美国时或实现对美国的权力优势替代后将挑战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国际秩序,而权力转移理论则关注更有意义的国家间合作,认为权力的整合将使权力效用最大化。中国的自我定位是体系内国家,以满意型国家的姿态积极融入国际体系,遵守体系内规范,从事体系内国家的规范行为。关于南海争端,中国的"九段线"、西沙群岛基线、"搁置争端、共同开发"方案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倡的"海洋自由"原则和公平解决海洋争端的规定。  相似文献   

20.
权力转移理论的惯有论调是中国权力在接近美国时或实现对美国的权力优势替代后将挑战美国主导下建立的国际秩序,而权力转移理论则关注更有意义的国家间合作,认为权力的整合将使权力效用最大化。中国的自我定位是体系内国家,以满意型国家的姿态积极融入国际体系,遵守体系内规范,从事体系内国家的规范行为。关于南海争端,中国的"九段线"、西沙群岛基线、"搁置争端、共同开发"方案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提倡的"海洋自由"原则和公平解决海洋争端的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