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曹海英 《工会博览》2006,(20):31-31
2006年1月,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小说《青瓷》面世后,很快赢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青瓷》生动地再现了当代中国商人对“关系”的顶礼膜拜和娴熟运用。有读者评价:“读这本小说时常会听到碎裂声——人生价值毁灭……”;“这是一部难得的都市小说,作者有着独特的生活经验和文化想像,他通过鲜活的人物、精彩的故事、幽默的语言为我们精心绘制了21世纪初中国生活的《清明上河图》。”短短几个月时间,《青瓷》被印了11次,至今已累计销售10万余册。这无疑使该书成为了今年出版界小说类图书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2.
排行榜     
《工会博览》2008,(18):50-50
“符号中国系列”丛书由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全套包括《中国印》《中国书法》《中国玉》《中国京剧》《中国瓷》《旗袍》《北京胡同》《太极》《中国茶》《中国玉》《中医》《笔墨纸砚》等12本书。是中国出版界第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进行的全景式扫描、梳理和记录,以朴实的语言和生动的图片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韵味,忠实地记录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而更好地保护、弘扬和传承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3.
《法制博览》2008,(23):17-17
古代小说不论是传奇小说、言情小说,还是《红楼梦》、《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写到男女进行房事的时候,无一例外地写道.“共赴巫山云雨”,或者“不免云雨一番”;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回“宝玉初试云雨情”中写的就是贾宝玉与丫环袭人房事之时的情景;即便是现代的一些媒体也效法古人,常有某官员携某美女到某大酒店“共赴巫山云雨”的报道。为什么古人把房事称为“云雨”、以至今日还为人们津津乐道呢?  相似文献   

4.
刘洪波 《法制博览》2011,(18):48-48
“北京又要修规划”,新华社《瞭望》周刊最近的报道说。这篇报道传递了5月间名为“北京市人口与产业发展规律及规划对策问题研究”的信息。几周前,人民日报社的《中国经济周刊》“北京,该装多少人?”一文,已经透露了“北京又要修规划”的信息。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和庞统同是罗贯中小说《三国演义》中的顶尖谋士,并称为一“龙”一“凤”。大隐土司马徽曾夸赞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那么他俩的才志究竟有何差别呢?刘备一度龙凤兼得,为何还是没安天下呢?  相似文献   

6.
“三顾茅庐”是史上最有名的求贤典故之一,但我们大多数人对它的了解都来源于《三国演义》,而《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文学小说,不是正史。因此,《三国演义》里的很多故事是靠不住的。就“三顾茅庐”而言,历史上就有“刘备三往卧隆中”和“诸葛亮登门自荐”两种说法,“赤壁之战”的那场火也有“周瑜放火灭曹”和“曹操烧船自退”两种记载。那么,历史上的“三顾茅庐”真像小说中那样是刘备采取主动吗?  相似文献   

7.
西游的味道     
中国的僧侣,最有名的当然是“唐僧”玄奘,他的成名并不因了《大唐西域记》这本书,倒是因明代的吴承恩为他作了一部神魔小说《西游记》。一个孙悟空把唐僧的形象提升起来。乃至于街衢巷闾,  相似文献   

8.
炸裂的城镇     
孙伟锋 《南风窗》2014,(1):96-96
如果说阎连科前两部小说里,《坚硬如水》是解构历史,《受活》是揶揄“政治挂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新作《炸裂志》则戏谑为权力、资本裹挟的城镇化。虽为戏谑,却因史之名。名日“炸裂志”,宴为小说家言。  相似文献   

9.
锁忆父亲     
朱家托 《工会博览》2006,(22):39-39
父亲。这个名词的精髓是什么?《说文解字》上说:“父,矩也,家长率教者。”那什么是“矩”呢?《辞海》上说:“为方之器”。  相似文献   

10.
束学山 《法制博览》2009,(21):33-33
在《水浒》一百单八将中,与李逵、鲁智深、阮氏兄弟乡间村夫相比,林冲应该算是有文化的“官方”人,京城八十万禁军教头(他父亲官至提辖)。直接受高俅太尉领导,自然深谙官场文化即宋朝上层主流文化。因而,在他身上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为人处世之道或者说是中国人的生存哲学。  相似文献   

11.
青丝 《法制博览》2010,(10):39-39
清末谴责小说《老残游记》里提出了一个很新奇的观点,“赃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作者刘鹗提到的“清官”,指的是野心和权欲无限膨胀,要做官且急于做大官,从而不择手段的人。他们与赃官的区别,在于“赃官自知有病,不敢公然为非;清官则自以为我不要钱,何所不可?”所以刘鹗认为,这些人在刚正清廉、不谋私利的面具下,  相似文献   

12.
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中,诸葛亮被刘备“三顾”之后,体面出山。他出山之后先烧了两把大火,第一把火烧博望坡,第二把火烧新野,尤其是后者,烧掉了刘备苦心经营了8年的地盘。这把大火的真相如何?  相似文献   

13.
佚名 《法制博览》2009,(17):16-16
中国人最应弄明白的一个词便是“中国”。“中国”的古意是啥?“中国”的英译China究竟源出哪?这大概是大家都感兴趣的话题。翻阅《四书五经》可见《尚书·梓材》有载:“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这应该是“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也就是说,“中国”一词三千年前便有之,但自夏、商、周直至明清,却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  相似文献   

14.
宋朝是我国文化及科技成就的鼎盛时期,陈寅恪先生在《金明馆丛稿二编》中曾说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变,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著名的汉学家甚至把沈括及其《梦溪笔谈》称之为“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和“中国科学史的坐标”,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法制博览》2009,(9):67-67
“五福”这个名词,原出于《书经》和《洪范》。到底五福是什么呢?第一福是“长寿”,第二福是“富贵”,第三福是“康宁”,第四福是“好德”,第五福是“善终”。注:《书经》上所记载的五福是: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的终命。(《书经洪范》)  相似文献   

16.
在我的故乡,人们在看到一个人哭得非常悲痛特别伤心时,往往会说他“哭得跟李三娘似的”。李三娘是谁呢?是同名戏曲中的人物,很多剧种都有这出戏,比如评剧、豫剧、潮剧、锡剧、淮剧、花鼓戏等等。如果要追本溯源的话,这些剧种的《李三娘》都来自四大南戏之一的《白兔记》。  相似文献   

17.
南书房     
游劝荣 《南风窗》2010,(18):96-96
<正>《双典批判:对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文化批判》刘再复著三联书店2010年7月版《水浒传》、《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部经典,其对中国人的影响可谓深入人心。正因为如此,本书作者对这两部经典进行了"文化批判":一部是暴力崇拜,一部是权术崇拜,都是造成心灵灾难的书。不仅过去,而且它们现在仍在影响和破坏中国的人心,并化作中国人的潜意识继续塑造着中国的民族性格。可以说,这两部小说,正是中国人的地狱之门。  相似文献   

18.
杜小虎 《工会博览》2006,(15):35-35
本刊讯 日前,燕山石化公司举行了“颂歌献给党”职工合唱比赛。燕山石化公司的干部职工高唱《歌唱祖国》、《团结就是力量》、《八荣八耻歌》、《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催人奋进的歌曲,展示了燕化人良好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9.
搞笑的玩意儿,挺多;有些“搞笑”,叫人哭笑不得。 《长江日报》载侯志川一文,题为《贪官的思维很搞笑》。贪官的思维,怎么“很搞笑”呢?这里不重复了。但是侯文中“著名贪官成克杰”之说,却叫我觉得真有点儿“搞笑”。  相似文献   

20.
《工会博览》2014,(24):39-41
“特殊”“厚重”“发展”“浪漫”——,北京老北大红楼前的一条街道,因1919年的五四运动从这里开始,被后人命名为“五四大街”。这条紧靠紫禁城、与《求是》(原《红旗》杂志)社毗邻,连接着中国美术馆的街道,为什么被注入了那么多“不能承受之重”的词汇来形容、定位?让我们走进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