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吴于廑先生为代表所倡导的整体世界史观被称为 1978年以来中国学者对世界史体系深入探讨中的“最为突出”的成就。整体世界史观论述了世界历史通过纵向和横向的发展 ,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史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在当代表现为世界各国家、地区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世界历史的发展呈现出全球作为一个整体向前推进的态势。本文试以整体世界史观论证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现实性与可行性。一 全球化是世界整体发展的必然结果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史不是过去一直存在的 ,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结果。”它形成的原因是“各个…  相似文献   

2.
党史观是人们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的根本立场、根本观点、根本见解。树立正确党史观,以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把握党的历史,关系党心聚散、民心向背,关系国家兴亡、民族盛衰,关系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党的执政使命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树立正确党史观,必须坚持正确的立场和观点,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方法,必须正确认识和科学评价党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和重要精神,必须坚持正确的世界历史观。  相似文献   

3.
<正>近几年里,互联网前沿科技进入了新一波爆发期:智能科技、金融科技、虚拟现实等正在迅速成为新的重构、颠覆力量。科技改变世界的步伐在加快,如何理解这一力量对传统企业、传统思想范式的冲击和颠覆?本文聚焦的核心问题是:互联网带来的新史观。与注重个体发展、人的主体地位不同的单向度、线性史观不同,互联网前沿科技将变革的焦点指向连接、交互、卷入的新型人机共同体。这种新史观是生产方  相似文献   

4.
两种历史观的根本对立集中体现在谁是历史创造者问题上:是英雄人物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唯心主义英雄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由个别杰出人物创造的,少数杰出人物的意志可以决定历史的进程。英雄史观夸大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广大群众的历史地位。英国哲学家T.卡莱尔(1795-1881)认为:全世界的历史“实际上都是降生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伟大人物的思想外在的、物质的结果”,“这些伟人的历史真正构成了全部世界历史的灵魂”。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建构主要有五个环节:即费尔巴哈的人 本异化史观、赫斯的行动哲学、黑格尔的劳动辩证法、古典经济学的劳动学说和社会 主义者改造世界的理论要求。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是对哲学、经济学与社会主义 理论的一次尝试性整合。这既是一次伟大的理论创造,但也蕴含了内在理论悖论,正 是这种理论的悖论决定了马克思必然要扬弃人本异化史观,创立科学的理论。  相似文献   

6.
叶后坡 《传承》2014,(2):38-39
李大钊的民彝史观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心性理论。民彝史观是李大钊最早接触、学习和接受唯物史观的重要桥梁。民彝史观也使李大钊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先进中国人,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7.
张海伟 《前进》2013,(4):49-51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历程,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程,也是自身不断发展创新的历程。毫无疑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以下简称“群众史观”)。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了坚持群众史观的重要性,并将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就说明,群众史观不仅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胜利的法宝,也是指导新时期改革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因此,研究群众史观的当代价值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之前的社会历史观,大体经历了朴素史观、神本史观、人本史观和理性史观。这些五光十色的社会历史观,蕴含着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诸多观点的种子、胚胎及萌芽。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正是在扬弃前人的这些思想材料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探析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的思想渊源,是令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获得时代升华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对群众史观的考察必须回到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创立的理论原点——《神圣家族》文本中去。青年黑格尔派的群众史观构成了马克思恩格斯群众史观的直接理论参照系,其群众观实质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英雄史观,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对青年黑格尔派英雄史观进行批判性解构中建构了群众史观。在对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进行批判的同时,马克思也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现实的人出发看到了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伟大作用。对资本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体即无产阶级的指认以及对无产阶级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论证,使马克思恩格斯开始从人道主义历史观向革命的共产主义唯物史观转变。  相似文献   

10.
要把中国梦的美好图景变为活生生的现实,就必须为其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群众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区别于历史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志,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更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的理论基石。通过对"中国梦理论与群众史观的内在逻辑、群众史观在中国梦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和探讨,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群众史观在中国梦理论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相似文献   

11.
李群山 《前沿》2013,(13):41-43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必须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这一理论基石的认识与把握。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存在三个维度,包含三重意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价值主体。全面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三重意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和认识前提。  相似文献   

12.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明确提出了民生主义思想.并构建了内容丰富的民生史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孙中山认为改善民生是社会发展的重心,人类求生存是社会发展的定律,改善民生的途径就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其民生史观的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社会的今天,孙中山的民生史观.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元冬 《传承》2013,(3):134-135
十八世纪的法国启蒙学者伏尔泰被后人称作“文化史之父”。伏尔泰在文化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可称为近代文化史的奠基人,伏尔泰的文化史观可归纳为批判的文化史观、进步的文化史观、通俗的全球史观,作为文化史家的伏尔泰用其严谨的求真态度、理性的进步思维、深刻独特的见解,为学术研究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相似文献   

14.
车鸣 《长江论坛》2006,(5):72-74
现在新农村建设中出现的诸如包办代替、强迫命令、形式主义、农民消极被动等问题,从根本上看,都是由对谁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一问题的认识错误引起的。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我国的国情、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规定。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的哲学史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的形成,起过积极的作用。从事哲学史研究的人,为了正确地掌握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史观,很有必要回过头来研究一下黑格尔的哲学史观。 “哲学史里我们研究的是哲学本身” 哲学史是一门什么性质的科学?黑格尔从回答这个问题开始创立他的哲学史观。他用联系的观点和从抽象到具体的辩证思维方法,从“什么是哲学”的研究进入到“什么是哲学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和世界面临的安全形势和安全问题的总体思考,它超越了传统的安全理论,既具有人民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等理论特点,又展现了群众史观、系统思维和发展理念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境界。总体国家安全观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又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国家建设和治国理政的经验,既有中国特色,又有世界普适性,具有非凡的世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人的自由发展观与智能创史观──兼答郑治同志丛大川非常感谢郑治同志对我文(《智能史观刍议》载《岭南学刊》1994年第5期)的批评(见《岭南学刊》1995年第2期《智能史观与唯物史观一致吗?》),这一批评是认真、严谨的,也是诚恳的。它进一步激发我去思考我...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 1992年的南方谈话对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积极影响。这与他运用科学的经济史观方法论是分不开的。邓小平同志运用科学的经济史观方法论不仅证实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 ;彻底解决了长期困扰改革开放的姓“社”姓“资”问题 ,而且为改革开放鼓了劲、加了油 ,增加了人们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信心。经济史观在南方谈话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16世纪西方航海家不断发现新的陆地以来,世界地理的准确轮廓才开始逐渐明确。孟德斯鸠在推崇现代的民主政制理想时,已经力图凭靠当时所知的世界地理新轮廓所提供的世界史视野来增强其论证的说服力。在孟德斯鸠的激发下,杜尔哥试图建立一种进步论的普遍历史的政治地理学。与此不同,麦金德的政治地理学具有两种文明史观:一方面是修昔底德式的现实主义史观,另一方面又是启蒙式的普遍历史观。由于这两种史观具有内在矛盾,麦金德力图用修昔底德式的务实精神来纠正启蒙式的民主理想。麦金德非常忧虑:在西方民主国家,由于民主的理想主义者们长期灌输自由和平等的理想,自由的各种理想已经成了普通公民的固执偏见,公民完全不知道还应该从战略上思考国家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近代以来,逐渐增多的中外交往要求中国必须了解世界,了解世界历史.学校教育成为世界历史知识推广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清末民初,中学世界历史课程开始设立,译自日本、欧美和国人的自编世界史著作成为世界史的教科书.此时期的中学世界史课程和教科书明显受到了当时"华夏中心史观"、"欧洲中心论"、"进化史观"等社会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近代社会转型的大环境下,国人的世界历史观念和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近代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