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校庆80周年收到《黄埔情缘》,真是双喜临门。编辑出版这本书,是想同学之所想,急同学之所急。我看了,内心欣兴。这是我的精神食粮、生活指南,是终身珍品。我还要留给后代,让他们永远不要忘了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孙万春《黄埔情缘》是一本内容真实、丰富、珍贵的好书,它系统介绍了黄埔军校各时期的发展、变迁,以及各期学生的入伍、升学、毕业时间、地点和毕业生人数,也介绍了各期学生在东征、北伐和抗日战争中的功绩,是一部值得收藏的历史文献。当然,本书也有不足之处,编这样一本大型出版物,在所难免。抗日战争正面战场24次会战概略,以…  相似文献   

2.
李绍唐 《黄埔》2013,(4):19-19
1997年桂林市黄埔后代联谊会成立以来,坚持以“黄埔缘,后代情”为纽带,团结联系黄埔亲属后代,传承并发扬黄埔精神。作为黄埔后代,我们要学习革命先烈以国家利益为先的爱国主义情怀,继续发扬黄埔精神,利用自身优势,促进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增强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共同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夏世铎 《黄埔》2008,(3):20-21
说起来,我与《黄埔》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早在《黄埔》杂志创刊前,黄埔军校同学会即于1986年出版了《纪念北伐战争六十周年特刊》、《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并于1987年出版了《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二届第二次理事会专辑》。这三期《专辑》我都激情满怀地仔细阅读了。刊中有中央领导同志和黄埔前辈热情洋溢的讲话,还有充满爱国革命精神的、动人心弦的文章,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极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胡松涛 《黄埔》2012,(6):32-34
家父胡金通早年在宁波的浙江保安团服役,驻扎在奉化县溪口镇。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的序幕拉开了。父亲所在的部队随宁波防守司令部开赴上海前线,在张发奎将军所指挥的右翼军阵地上与日寇进行战斗。当时中国军队武器装备很落后,他们用的步枪是“汉阳造”,  相似文献   

5.
丁莹 《黄埔》2015,(2):66
李树森,字白墨,又名少亭、一苗。出生于1915年9月21日,天津人。李树森四岁时丧父,之后随母亲回到天津老家生活。因父亲六兄弟的子女中只有他一个男孩,所以备受祖父祖母和叔伯的宠爱。但是宠爱归宠爱,祖父对他的教育却非常严格。六岁开始,祖父就让他每天早上在庭院内的方砖台上练字,曾拜当时颇具盛名的书法家张伯年先生为师。小学四年级时,李树森的书画作品在学校的展览比赛上均获第一名。从那时起,他  相似文献   

6.
黄埔情     
那是1996年,北京的黄埔十八期同队同学刘子杰,邀我去首都旅游。我偕老伴同往。初到北京,人地生疏,刘同学恐我俩迷路,特到火车站迎接。分别五十载,今朝重逢相会,欢乐心情难以言表。子杰热情款待,夜间让出自己床位,让我夫妇好好休息。翌日,子杰亲自导游,浏览天安门、故宫及其他名  相似文献   

7.
黄埔情     
曹立德 《黄埔》2006,(3):62-62
那是1996年,北京的黄埔十八期同队同学刘子杰,邀我去首都旅游。我偕老伴同往。初到北京,人地生疏,刘同学恐我俩迷路,特到火车站迎接。分别五十载,今朝重逢相会,欢乐心情难以言表。子杰热情款待,夜间让出自己床位,让我夫妇好好休息。翌日,子杰亲自导游,浏览天安门、故宫及其他名胜古迹。告别之时,依依不舍。他送我夫妇上火车,一直站在车窗边,寸步不离。我多次催他回去,待火车慢慢起动,我伸出头,再次紧握着他的手告别,他鹤立原地,高举起手左右摇动,直至不见人影。这一幕深情似海的剪影,距今已有十年,每每记忆犹新。别后电话不断,尺素频通,互告近况,  相似文献   

8.
《黄埔》2020,(4)
正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一所黄埔军校承载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感召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统一自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继往开来。2024年,黄埔军校即将迎来建校一百周年,为纪念黄埔百年,我会自今年起举办我的黄埔情缘征文活动。首届征文活动征稿启事如下:  相似文献   

9.
《黄埔》2020,(3)
正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一所黄埔军校承载着几代人的光荣与梦想,感召着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统一自强和民族伟大复兴,前赴后继、继往开来。2024年,黄埔军校即将迎来建校一百周年,为纪念黄埔百年,我会自今年起举办我的黄埔情缘征文活动。首届征文活动征稿启事如下:征稿对象:征稿面向祖国大陆、港澳台海外黄埔同学和黄埔后代亲属,以及与黄埔军校有一定渊源的年轻世代。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重阳节,秋高气爽,菊花怒放,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携妹妹张树风来南京安如村小区看望我百岁老母亲。母亲接到晓风大姐电话告知,重阳节从台湾飞来南京,就忙着准备水果等物用以招待。百岁高龄的母亲思维敏捷,行动自如,出门迎接晓风大姐的到来。只见晓风大姐身着黑色连衣裙和紫红色上衣,使我诧异的是晓风大姐手持双拐缓缓而来,明显比以前见到时苍老了许多,只是声音还是那么的平缓温和。母亲拿出了相册和晓  相似文献   

11.
宋磊 《黄埔》2013,(4):21-21
89年前,黄埔同学怀着"救国救亡、振兴中华"的梦想,从四面八方汇聚到黄埔军校,在"不要钱,不要命,爱国家,爱百姓"的精神哺育下,亲爱精诚,团结奋斗。在这种以爱国主义为基本内容的革命精神的激励下,一批批黄埔师生在长期战斗中为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做出了重大贡献;tg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同学不同党的黄埔同学在面临国家兴亡的大是大非时,总能捐弃前嫌,并肩作战。在战火纷飞的历史变迁中,无数黄埔同学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实践着“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为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廖加强 《黄埔》2006,(2):10-10
为进一步加强同海外黄埔校友的联系,黄埔军校同学会组成赴美访问团,于2005年10月30日至11月9日,访问了纽约、华盛顿、旧金山、西雅图、洛杉矶等城市的黄埔同学和相关团体。访问团在访问活动中,与旅美黄埔同学组织、黄埔知名人士和华侨、华人社会团体的近200人进行了交流。此次访美,是同学会近几年组织的较大一次出访活动。通过这次访问,进一步密切了与老朋友的联系,结识了一批新朋友。访问团所到之处,受到当地各界朋友的热烈欢迎和款待。通过朋友的介绍,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还特意委托人向访问团赠送一面(台座式)加州州旗,表达欢迎之意。有…  相似文献   

13.
情洒黄埔     
谭玉莲 《黄埔》2006,(4):17-19
斗转星移,弹指之间,我在宁夏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已有16个春秋了。 1990年,因工作需要,我从基层被调到宁夏黄埔同学会。此后,黄埔精神、黄埔情结以及黄埔同学的示范作用不断地感染着我、鼓舞着我,激励我把对黄埔同学会工作的挚爱,化在自尊、自强、自重、自信中,化在埋头苦干奋力拼搏的激情中。  相似文献   

14.
感悟黄埔情     
当我被调任河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秘书长时,我心头并没有职务提升的快感。面对已进入耄耋之秋的黄埔老人,我更留恋过去已熟悉的工作和环境,心中有一股隐隐的失落感。而当我真正投入同学会的工作,与广大黄埔同学开始交往之后,才深切地感受到在黄埔同学会工作的乐趣。在当年的黄埔军校大门口,醒目的对联是“升官发财请走他路,贪生怕死莫入斯门”,横披是“革命者来”。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身处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在大革命时期,胸怀报国之志投奔黄埔岛;在国难当头的抗日战争时期,又有大批热血青年毅然报考这所新型的学校,决心拯救自己的祖国母亲;…  相似文献   

15.
情洒黄埔     
斗转星移,弹指之间,我在宁夏黄埔军校同学会工作已有16个春秋了。1990年,因工作需要,我从基层被调到宁夏黄埔同学会。此后,黄埔精神、黄埔情结以及黄埔同学的示范作用不断地感染着我、鼓舞着我,激励我把对黄埔同学会工作的挚爱,化在自尊、自强、自重、自信中,化在埋头苦干奋力拼搏的激情中。多年来,在与黄埔老人的接触交往中,我对他们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发现他们有许多可贵、可敬、可学之处。他们坦诚相见,很少掩饰自己的观点,使人听其言而知其人;他们有很高的志趣追求,既有孜孜不倦坚持学习的求索精神,又有一颗情系祖国统一大业的拳拳赤子丹…  相似文献   

16.
《黄埔》2004,(3)
为隆重纪念黄埔军校建校80周年和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20周年,我社将出版发行颇具史料和收藏价值的纪念专刊——《黄埔情缘》。《黄埔情缘》以独特的视角和真切的笔触,通过大量首次披露的材料,从不同侧面,展现黄埔军校的光荣历史,镌刻黄埔师生的动人风采,述说国共合作血与火的峥嵘岁月,为海内外黄埔同学和亲属留下一抹永恒的记忆,也为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一份具有研究价值的史料。其中包括:名人谈黄埔,孙中山的光辉思想和革命业迹,黄埔军校概况及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与黄埔有关的若干重要资料或故事,黄埔师生中的代表性人物介绍,黄埔…  相似文献   

17.
<正>南通市原副市长、市八届政协副主席马汉坤所著《百姓缘》(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在社会各界产生强烈反响,许多读者热情撰写评论文章,有  相似文献   

18.
我和我周围的黄埔同学都爱说“《黄埔》杂志是我的精神食粮和良师益友”这句话,这是肺腑之言。我是《黄埔》杂志的忠实读者,从她创刊那天起,90多期了,我一期也没有拉过。《黄埔》杂志确实成了我的精神寄托。从杂志中,我看到我失散几十年的同学,与他们重新建立了联系;还看到大批同学当年学习战斗的勃勃英姿;也看到他们今日虽然霜染鬓发仍奋斗不止的身影。作为一名黄埔同学,我真为他们也为自己感到十分自豪和骄傲。黄埔同学的天职就是实践先校总理孙中山先生的遗训“和平、奋斗、救中国”。如今,我们二十几期以前的同学大多步入耄耋之年,但身…  相似文献   

19.
《黄埔》2017,(3)
正梁鼎铭、梁又铭和梁中铭三兄弟是国民党军队中著名的战史画家,并称为"梁氏三杰"。著名学者、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秘书长张其昀先生在《梁鼎铭先生画集》(梁鼎铭先生遗作出版委员会1962年版)序中写道:"中国古来有‘诗史’之称,就是说一位大诗人的作品,反映出时代精神。同样,一位大画家的作品,当然也是时代  相似文献   

20.
小时候,读诗。有一首:“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当年朗朗上口,却无法体会诗人心中的复杂感受。一转眼,战火、离乡、漂泊、过海、定居,竟有“昔日戏言,今朝眼前”的时空彷徨与错愕。几年前,特地返乡旅游。从北京、上海、南京再转成都、重庆、宜昌、长沙、张家界,到安乡老家。此时的我,已年逾七旬,似已老矣。身在他乡而回故乡作客,心中百感交集。见到大陆改革开放之后,各项建设的成果,深以中国人为傲。再想到两岸的情势,仍在不定的因素中,更感忧心。百余年来中华民族的花果飘零,个人如蓬草风转,不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