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不起诉制度存在着诸多缺陷,如法定不起诉范围规定不全面,酌定不起诉适用空间狭窄,不起诉救济制度多为事后救济等,暂缓起诉制度司法实践先行,缺乏法律依据等,因而,必须改革完善不起诉制度,使不起诉制度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具体来说就是要完善法定不起诉和酌定不起诉的适用范围,改革和完善不起诉的制约救济机制,增设暂缓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2.
相对不起诉是不起诉的一种类型,属于公诉权的范畴,由检察机关依法行使。在我国,相对不起诉制度有着明确的法律依据,其制度价值意义深远。然而,该制度在法律规定及现实操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本文力图通过对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分析和探讨,对相对不起诉制度的完善提出一点建议,以期起到抛砖之效。  相似文献   

3.
不起诉制度是我国刑事起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实现预防犯罪、保障人权、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等多种社会目的。但是我国现阶段的不起诉制度,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公众对不起诉案件普遍存在着质疑,严重影响了不起诉制度功能的发挥。因此,为了改变我国不起诉制度的现状,更好地发挥该制度的效用,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和改革。  相似文献   

4.
黄钦贵  苏卉 《法制与经济》2009,(9):62-62,64
相对不起诉制度是指检察机关对于存在犯罪嫌疑且符合起诉条件的案件,依其职权而做出的一种不起诉处分。本文分析了不起诉制度的内涵及理论基础,提出要完善相对不起诉制度必须放宽相对不起诉的适用范围,简化审批程序,完善监督机制,改革相对落后的司法观念。  相似文献   

5.
暂缓起诉在诉讼法理论上存在较大的争议,它是作为起诉与不起诉的一个衔接阶段,在整个诉讼制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想完善整个刑事诉讼制度,构筑暂缓起诉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分析暂缓起诉制度的含义渊源出发,剖析了目前在我国适用该制度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分析了我国借鉴该制度的意义,并对该制度的完善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公诉案件撤回起诉制度体现了刑事诉讼中的起诉便宜主义,从效力定位上来看,其仅能够引起而非决定公诉的失效和诉讼阶段的变更。司法实践中,撤回起诉制度存在着适用条件规定不全面、程序不完善和对撤回起诉制约不力等问题。应完善撤回起诉的适用条件之规定,在对酌定不起诉和存在管辖错误案件扩大适用的同时,对为规避审限规定而撤回起诉等情形的适用予以限制,并在相关法律文书中具体说明撤诉的理由。规范撤回起诉的程序,对提请撤诉的时间、次数予以合理限制,并完善对被告人等的救济程序。加强对撤回起诉的监督制约,在完善检察机关内部制约机制的同时,加强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职能。  相似文献   

7.
刑事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与立法完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事不起诉制度是现代公诉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公诉权的一项重要权能,对于保障裁判公正和实现诉讼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拟对不起诉制度的现行法律规定及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不起诉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现实需要,并提出完善不起诉制度之建议,以期对我国刑事不起诉制度的立法能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酌定不起诉又称相对不起诉,是人民检察院基于对刑事案件的实体认识所作出的程序选择。我国酌定不起诉制度的适用条件存在着规定模糊和抽象等缺陷,造成司法实践中对酌定不起诉认识不一和不能很好发挥酌定不起诉制度价值的后果。本文在分析酌定不起诉适用条件及缺陷的基础上完善酌定不起诉的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9.
存疑不起诉的法理分析与制度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志忠 《法学论坛》2006,21(6):68-73
存疑不起诉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不起诉的形式之一,是“疑罪从无”和“无罪推定”原则在刑事诉讼法中的具体体现。在学界和司法实践中,存疑不起诉制度却存在诸多争议。本文在对存疑不起诉的理论基础、价值判断、法律属性和刑事赔偿责任进行法理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存疑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不起诉制度赋予了检察机关一定的自由裁量权,体现了起诉法定主义与起诉便宜主义的有机结合,对于提高诉讼质量和效率以及保障人权具有重要意义。但《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的规定存在缺陷,导致司法实践中出现诸多问题。因此,不起诉制度尚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1.
不起诉制度司法是我国公诉制度的一部分,现时司法实践中不起诉制度还存在缺陷,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入手完善相关的救济措施和制度。  相似文献   

12.
毋庸置疑,同1979年刑事诉讼法典相比较,我国1996年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典适应世界范围内刑事诉讼法制发展的潮流,吸收刑事诉讼理论研究的成果,针对原刑事诉讼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刑事诉讼程序和制度进行了改革。其中,就刑事起诉制度而言,通过取消免予起诉、扩大不起诉的范围、增加审查起诉程序的透明度、完善不起诉的制约机制以及强化对犯罪的追诉机制等,使我国的刑事起诉制度进一步完善。但是,通过几年来新刑事诉讼法典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刑事起诉制度并非尽善尽美,一方面法典  相似文献   

13.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近年来我国司法制度改革的一项创举,新刑诉法对此作了明确规定,但该制度存在案件适用范围较窄、附加条件不明确、检察机关定位不清、附条件不起诉决定法律效力规定矛盾等缺陷.在基层检察实践的基础上,对试行附条件不起诉案件的情况、效果、问题进行总结和剖析,提出完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4.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作为一种新的制度,在新修订的刑诉法中予以确立。其与相对不起诉都是检察机关自由裁量权的一种表现形式,起源于起诉便宜主义。但是两者之间在适用对象、条件上又有诸多差异。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实践中运用,必须要通过承办人审查、监督考察和最终决定等几个流程。此外,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在适用条件、范围、监督机制等方面存在问题,如何完善这些问题对正确适用该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起诉制度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程序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制度,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具有广泛的诉讼价值和司法功能。应当探索不起诉制度,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法理基础及价值追求,讨论分析不起诉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提出完善不起诉制度的设想及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刑事不起诉制度是刑事诉讼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对不起诉制度作了重大修改。本文对刑事不起诉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概念、内涵进行了探讨,论述了现行不起诉制度的缺陷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7.
《刑事诉讼法修正案》首次在刑诉法中确立了"对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并在第271条对未成年人的附条件不起诉做出了规定,表明了我国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正式确立。但对于附条件不起诉规定不够完善、具体,导致在实践中存在实际操作案例少,监督制约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要贯彻落实未成年人附条件不起诉制度,必须加强监督机制,建立完备的司法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18.
赵偲邑 《法制与社会》2014,(1):48+50-48,50
不起诉公开审查是指检察机关对拟作出不起诉决定的案件,在作出不起诉决定前,公开听取诉讼当事人等相关人员意见,并允许公民旁听的一项制度。我国不起诉公开审查制度具有加强诉讼监督、深化检务公开、推进人权保障等积极意义,但在实践中也存在着总体欠规范、适用不统一、效力不确定等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9.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确立在我国刑事立法,尤其是未成年人的相关立法上具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使我国未成年人刑事司法实践中长期探索试行的该项制度获得了刑事诉讼法的正式确认.但从目前的立法规定来看,该制度还存在着适用范围偏窄、考察机制不合理、监督救济机制不完备等问题,不能使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应有价值得以有效发挥,应从扩大适用范围、完善考察机制、完善监督救济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  相似文献   

20.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法规定的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模式,无论与理论界建议的制度模式相比,还是与实务界试行的制度模式相比,都存在较大的差异与分歧.立法对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设计的诸多不足亟须改进.对于制度名称混乱问题应统一认识,所附“条件”的设置应科学合理,与其他不起诉制度特别是与相对不起诉在逻辑关系上应区分清晰,检察机关裁量权力的运行控制应重点关注,附条件不起诉的制约和救济机制应充分有效,这样,才能使附条件不起诉制度真正得以构建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