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苗贵安 《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9,(4):28-31
转型期是社会群体性突泼事件的高发期,从政治参与的视角来看,社会群体突发性事件是公民无序政治参与的一种表现;政治参与不仅指合法的参与,也应包括非法的参与;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特点突出表现为从动员型参与转向自主型参与,非制度性政治参与有上升趋势,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迅速,但公民消极参与的心态呈上升趋势;解决的路径主要从公平正义、制度建构以及公民文化培育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2.
在进行基于发展我国民主的公民政治参与推进路径选择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准确把握和深刻领会公民政治参与扩大的内涵和有序意蕴,必须立足于非均衡发展的现时国情,并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提要】政治参与是政治文明进程的一个重要变量。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程度,反映着这个国家的民主发展水平。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体现了民主和法治、发展和稳定的有机结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推进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有利于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有利于促进公民个体的全面发展、有利于体现现代国家行政的公共性。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是未来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点,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政治参与行为极大地促进了农村民主的发展.但是,农民的参与行为还需要加以引导以使其向有序参与发展.在现阶段,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一要提升农民政治素质,增强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主体动力;二要完善政治参与制度,拓宽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渠道;三要着力营造良好的农村经济、文化及社会环境,改善扩大农民有序政治参与的环境.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中国社会的群体性政治参与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群体性政治参与是社会利益群体在一定范围内通过社会组织或以临时集结的方式进行的政治参与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经济领域的改革所推动,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与政治体制改革同步进行的全局性的深刻的社会变革。在新的历史时期,群体性政治参与体现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的扩展,二是群体性政治参与行为的大幅增加。新时期影响群体性政治参与的因素既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社会利益关系调整触发了社会公众利益表达的愿望和政治参与的热情。现有的公民团体和社团组织为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渠道,但人们对这些组织化渠道的利用还并不充分。我国群体性政治参与的有序发展既离不开社会层面的组织建构和发展,也离不开国家层面的制度创新和供给,即以制度化的方式保证公民政治参与的规范运作,充分发挥其积极效能,形成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同时也折射出目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存在诸多问题。群体性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公民无序政治参与,因此,构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积极举措。 相似文献
7.
8.
9.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政治民主化提高的重要标志。现阶段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制度化不够完善。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法治化、渐进化原则。在人大代表选举制度、旁听制度、立法制度、信访制度等方面,不断完善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机制。 相似文献
10.
论完善我国公民政策参与的意义及其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策参与是公民通过合法的途径和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 ,表达自身利益要求和意愿的一般公民政治行为及过程 ;是公民参与公共政策过程表达和实现自身利益的最直接、最有效而且最明显的政治参与形式。公民政策参与对于实现公共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保证公共政策公共利益方向以及维护政策体系合法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社会转型期推进和完善公共政策参与必须从发展政策参与的物质基础、建立参与型政治文化以及政策参与制度化等三方面来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1.
社会信息化程度的迅猛发展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信息化程度的发展对于民主政治的推进既是挑战,也是机会和动力,其中影响最直接的就是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表现,政治参与和政治沟通又以信息化的发展为依托。信息交流方式的变革对于民主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互联网的普及带来的"网络民主"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通过新型媒介进行政治沟通是民主政治发展的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论民营企业主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唐兴霖 《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2,(2)
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民营企业家群体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迅速成长起来 ,其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开始显现且呈扩大趋势。本文首先就我国民营企业主的政治诉求和政治参与情况进行了分析 ,其次讨论了民营企业家地位模糊和政治参与渠道不畅及产生的后果 ,最后提出了建立制度化的民营企业主政治参与机制路径问题。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发展促使一种新的政治参与方式——网络政治参与——出现并不断扩大,成为社会监督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形态主要有网络舆论、网络社团、网络政治人及其精英等,广泛的网络政治参与对廉洁政府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作用。首先,网络政治参与克服了传统的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监督机制中的弱点,为监督机构充分履行遏制腐败的责任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成为防止权力滥用的有效监督形式。其次,网络政治参与简化了反腐程序,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热情,改善了整个社会反腐的文化观念氛围。最后,网络政治参与为人民参政议政提供了便捷的渠道,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与科学性,促进了廉政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4.
Michelle T. Kuenzi 《Political Behavior》2006,28(1):1-3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onformal education (NFE) and democracy has not been subject to empirical examination. Given the prominence that NFE has gained in many countries, such as those in Africa, this inattention is unfortunate. Using data from a survey involving a probability sample of 1484 Senegalese citizen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education, both formal and nonformal,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mong rural Senegales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FE and formal education tend to have similar effects on several political behaviors, but the effect of NFE generally appears to be stronger. NFE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NFE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that one will vote and contact officials regarding community and personal problems. In addition, NFE has a strong, positive impact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Michelle T. Kuenzi, Assistant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 4505 Maryland Pkwy, Box 455029, Las Vegas, NV 89154-5029, USA (michele.kuenzi@ccmail.nevada.edu)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大报告针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思想,倡导在环境保护与环境治理领域引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打造基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型环境治理模式,为解决日益复杂化和动态化的环境治理问题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球生态环境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实践中,多元共治模式面临着环境治理权力结构安排不尽科学合理、跨部门治理主体间信息共享和协调性差、政府监管的权威性和有效性不足、企业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的有效性和有序化偏低等诸多挑战。为此,需要从厘清多元主体职责分工、创新生态服务投入机制、优化环境治理协同机制、提升政府环境监管效能、引导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参与等方面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以推动新型环境治理体系高效运转起来。 相似文献
16.
Jose Miguel Ramirez Viveros 《美中公共管理》2014,(11):923-940
This research pretends to propose and test a new explanatory model relating to citizen participation, which will help us to implement participatory public policies in the local government scheme, comparing with the model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derivatives of structural theories and choice theories. The author refers to the case of Spain and he tests five hypotheses derived from these theories, using structural equations. This study used an open and cross-sectional design. He uses "Citizenship,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cy Survey" from Sociological Research Center of Spain. The model proposed in this study has taken into account both structural variables from the macro context of participation (political opportunity structure) and individual variables (individual resources), thus considering that the most recent literature on citizen participation tells u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overcome the reductionist perspectives limited to individual factors. Based on the above, we saw the importance of structural variables and individual variables for the participation of people. In line with that, we find that a citizen is involved in participatory policy when they have individual resources such as education, interest in politics, non-political disaffection, civic social norms, personal effectiveness, and community pride. Another find from this research, according to the empirical results, is that structural variables are predictive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resources, mobilization, membership of deprived group, economic deprivation, interpersonal trust, membership of associations, ties to the local community, and membership of an informal network. 相似文献
17.
群众路线作为我军政治工作的根本作风和方法,对于开展我军政治工作作用巨大。军队政治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应树立实事求是的观点、相信和依靠群众的观点、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观点。贯彻群众路线时要善集群智、善用群力、善解群困、善为群先。 相似文献
18.
中国处于经济体制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关系重组、利益格局变化的特殊时期,在劳动者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传统意识形态所坚持的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空心化,造成民主管理和职工合法权利的缺失。本文提出创新工作场所的民主参与形式,并从重构工人参与的理论、挖掘本土化的民主管理资源、政府要对工作场所中劳动关系进行积极的干预、加速工会组织内部的民主化进程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工作场所的民主参与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永成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4):5-10
目前、四川、山西、广东深圳等地所进行的乡镇长选举制度改革尝试的实质是政治参与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与扩大,符合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长远方向。但在当前这个转型的关键时期,将这种改革尝试向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更次推广的时机尚不成熟。对当前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而言,遏制腐败蔓延比发展政治民主更重要,提高政府能力比扩大政治参与更重要,发展党内民主比发展党外民主更重要。 相似文献
20.
Representative democracies require sufficient numbers of citizens to put themselves forward as candidates for political office. Existing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political institutions are not representative of the population as a whole, suggesting that political ambition is not evenly distributed across all potential candidates. We discuss evidence from the first systematic study of political ambition in Britain, examining the question of who is interested in putting themselves forward for political office. We find pattern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political ambition that help to explain why British political institutions do not look like the British people as a whole and include a gender gap, a social class gap, an education gap, a north–south divide, and a personality gap. We discuss the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for political parties, arguing that they need to adjust practices of candidate recruitment in such a way that minimises the effects of these bias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