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一直探求的价值目标。古希腊哲学家都从共同体的角度来思考正义,关注共同体的正义;近代的政治哲学家从人性方面思考正义,关注人的自然权利;马克思从实践思维出发,关注劳动正义,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关注正义的现实性、阶级性和历史性。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公平正义的实质,并为正确认识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一直探求的价值目标。古希腊哲学家都从共同体的角度来思考正义,关注共同体的正义;近代的政治哲学家从人性方面思考正义,关注人的自然权利;马克思从实践思维出发,关注劳动正义,从唯物辩证的角度关注正义的现实性、阶级性和历史性。马克思的公平正义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入探究公平正义的实质,并为正确认识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公平正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4,(9)
公平正义是人类社会一直探求的价值目标,古希腊哲学家和近代的政治哲学家都从抽象、永恒、静止的角度对正义进行了阐释。马克思尽管没有专门论述正义问题的文献资料,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实践的、历史的和辩证的正义思想。从实践性、历史性和辩证性三个向度阐述马克思主义的正义思想,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形成社会主义正义思想,从而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实现中国梦。  相似文献   

4.
杨永飞 《世纪桥》2009,(7):60-61
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最核心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关系出发,指出大力发展生产力,让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前提。马克思剖析了公平正义观的历史性,达到了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统一。研究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良性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和罗尔斯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正义理论做出了各自的阐释.罗尔斯的正义论可以概括表述为平等的自由原则、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和差别原则.罗尔斯的以平等为取向的公平的分配正义理论,要求分配的不平等必须是机会公平平等的结果,又要受到差别原则的补偿,使社会较少受惠者获得最大利益.其理论根源是社会契约论和抽象人性论,注定了只能是对传统自由主义正义的改良.马克思则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革命性地提出:社会生产决定社会正义,公平正义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而不是一种抽象的道德观念.比较分析马克思与罗尔斯的公平正义观,对当代中国社会良性发展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是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不正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现实性、历史性和辩证性是其正义思想的三个特征。立足于现实,通过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不断使所有社会成员得到全面发展,从而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特质。其正义思想为实现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只有在现实基础上发展生产力,不断变革不合理的生产关系,调整不同阶层的利益,注重维护多数人的利益,才能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之前,青年马克思就有了自己的正义观,但这种正义观在遭遇了物质利益难题后发生了转变。在《莱茵报》时期,马克思逐步由政治、法律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其正义理论也由一般的正义论转变为制度正义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与青年马克思追求的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诉求密不可分,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把马克思正义观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空间正义”体现着政治经济学批判、人本学批判和伦理学批判的三重维度。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着力点,马克思重点分析了空间生产背后的资本力量,揭示了资本对空间生产的支配,要求实行空间公有制;人本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重要理论动力,马克思要求消除空间政治霸权,建立人本主义社会空间,实现人类的空间解放;伦理学批判是马克思“空间正义”的理论目的,马克思要求通过空间实践实现空间变革,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空间,实现空间资源分配的公平正义。马克思“空间正义”对于批判资本主义空间非正义现象,建构和谐的正义空间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公平正义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更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如何构建一个公正的分配体系,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者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批判基础上废除私有制的实践运动中给出了答案。当下,我国分配矛盾凸显,"分配不正义"还存在于社会的各个层面,如何以马克思分配正义思想为指导,构建中国特色的分配正义理论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平正义是执政党、政府和普通民众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政府需要借助公共政策,通过对公共资源的再分配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平衡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需要通过实证研究方法测评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现况。测评的基本前提是厘清相关正义概念的区别,以主观和客观的差距为测评主题,从公正与公平两方面进行客观测量,从公平感与正义观着手进行主观测评,再通过整合数据分析评估公共资源的配置和相应公共政策促进社会正义实现的程度,为政府调整公共政策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1.
《求实》2015,(6)
马克思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维度对共同体做了科学区分,即前资本主义共同体(亚细亚共同体、古代共同体、日耳曼共同体)、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共同体、人道主义共产主义共同体。马克思立足当下,论证了前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的不自足性,论述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共同体的虚假性和依附其上的自由、平等和正义的不真实性,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把共同体永恒化和普遍化的真实意图。人道主义共同体是自由人在理性的选择之后共同建构起来的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不会对每个自治的人造成强制和伤害,共同体的运作是依靠每个人的赞同所产生的权威人来协调公共事务。共同体尊重成员的差异,成员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帮助可以完善每个人自身。现实的人总是生活在这样或那样的群体或共同体形式中,环顾今日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共同体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全世界的普遍交往为实现条件,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旨归。习近平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政治共同体;一个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经济共同体;一个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共同体;一个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共同体;一个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共同体。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的历史延续,在致思逻辑、哲学基础、价值旨归及实现条件等方面与"真正共同体"思想相一致,在目标指向、实现方式以及理想模式等方面是对"真正共同体"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制度正义和个人自由不仅是人类社会的终极理想和价值追求,也是推动社会共同体发展的内在动力。在社会共同体发展中,只有建立公平的制度体系和合理的社会秩序,才能更好地保障个人的自由、权利、尊严、利益等,促进个人自由的实现。因此,应当从制度正义视角考察社会共同体中的个人自由问题,在推动政治制度正义、经济制度正义和社会制度正义中促进个人自由实现。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分析了公平正义的语义和内涵,认为公平主要是指地位平等、平等对待、合理决定之义,正义主要是指合理、正当、应该之义,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人类主要正义观。以亚里士多德分配正义和纠正正义的分类作为分析当代中国正义问题的基本框架,借鉴罗尔斯正义论,对转型期我国社会正义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当代中国的公平正义问题虽然主要表现为财产分配不公,但分配权利和程序不正义,法律上、政策上对分配结果正义重视不够,是内在的、深层次的原因。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就如何实现分配正义,维护纠正正义,从法治建设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对策主张。  相似文献   

15.
张全胜 《求实》2013,(1):12-16
马克思围绕"自由"、"平等"和"所有权",从哲学内部对自由主义正义论、从政治经济学内部对古典经济学正义论进行了批判和归谬。通过对这两种资产阶级正义论的批判,马克思把他的批判矛头最终指向了私有制。研究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正义论的批判具有三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马克思对个体与共同体关系问题进行了探索,这一探索同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创立、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从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问题这一新路径出发,马克思考察了人类历史并得出了以下新景象:资本主义之前的共同体是自然共同体,是个体依附于共同体的社会;资本主义的共同体是虚幻的共同体,是个体与共同体相互敌对的社会;而资本主义消亡后的共产主义社会则是真正的共同体,是个体与共同体两者关系实现统一的社会。这一问题在历史的和地理的维度、实践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维度以及价值批判的维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7.
《理想国》是柏拉图思想成熟期的代表作。古希腊城邦既是政治共同体、伦理共同体,又是教育共同体。柏拉图以理想城邦为背景描绘他的教育蓝图。从柏拉图公民教育目的角度,考虑到城邦国家特质,理想国家的基础在于个人,个人的基础在于灵魂;如有正义的国家,必先有正义的个人;如有正义的个人,必先有正义的灵魂。反之,如有正义的灵魂,即有正义的个人;如有正义的个人,即有正义的国家。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柏拉图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城邦公民的教育,而公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正义德性的公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贯穿着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的原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的公平正义观是历史的、具体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要以最广大人民为价值取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公正的辩证批判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吸取资本主义形式公正的历史合理性,而且要实现以此为基础的实质公正,实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实现公正的分配.马克思分配公正观的历史辩证法要求必须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减少初次分配产生的不平等,通过再分配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准备条件.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的著作文本中,关于正义问题的阐释确实不多见,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没有自己的正义思想。《哥达纲领批判》较为集中地阐述了马克思关于正义尤其是分配正义问题的基本思想。本文立足于这一经典文本,从马克思对拉萨尔的分配正义思想的逻辑前提、核心观点、实现途径等内容展开的逐条批判中,深入挖掘马克思本人的分配正义思想,并进一步揭示其具有的重大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现代社会,资本的发展离不开空间的变化,空间的变化也离不开资本的发展。立足于资本的运行过程和必然趋势,马克思开创了一种社会空间的"资本阐释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非正义的批判和揭示,隐性表达了社会主义空间正义思想。批判、资本、权力和实践四个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四个基本视角:批判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理论特质;资本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根本动因;权力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重要生成动因;实践的维度是马克思空间正义思想的理论基础。从不同维度梳理马克思的空间正义思想,对审视资本逻辑支配下的空间非正义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空间,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