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芳 《法制与社会》2010,(22):295-295
在社会主义中国,"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其演进变化经历了三大阶段。作为法理学的重要内容,其每一次演进都透视着我国法理学的发展轨迹。随着法治理念的确立,我国法理学的发展也呈现出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认真看待当前法理学界的理论是非陈桢一、法理学界理论上的是是非非去今两年,法理学界经历了它发展过程中异乎寻常的艰难阶段。当前法理学界的风风雨雨,理论上的是是非非是从张光博先生宣布我国已经出现了一个自觉地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学派开始的。下面就一些观...  相似文献   

3.
二十世纪中国法理学回眸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回顾与探寻了二十世纪中国法理学百年发展的历史轨迹与客观规律。追根溯源,早在清末民初,由于西洋文明的冲击,国人法理意识就同维新变法和社会变革相伴而觉醒。民国时期,法理学呈现多元思想体系交错混杂的复合格局,既有所谓仿效西方的学院式“正统”法理学,又有以李达《法理学大纲》为标志的先进、科学的法理学。世纪中叶的社会革命催生出的新法理学,也历经磨难。如果说从五十年代“国家与法的理论”到八十年代“法学基础理论”的转变开启了中国法理学迈向理性化、科学化的航程,那么,从“法学基础理论”转变到九十年代的“法理学”,则标志着中国法理学从政治哲学之法理学进化到法律科学之法理学的基本完成。而法治目标模式的确定又为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法理学发展注入了新的希望与不绝活力  相似文献   

4.
过去的十多年,我国法理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开展了一系列法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和研究,对实现法学基本理论和法制建设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对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对推动法理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对其他学科也有较大影响。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法理学在九十年代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人们期待我国法理学有一个新的突破性进展。为此,本刊特主办“九十年代我国法理学的展望”笔谈会,邀请部分学者就九十年代法理学发展的方向与趋势、法理学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法理学亟待研究的课题、法理学学科建设上的问题以及研究方法与学风等问题,发表意见,期望有助于引起法学界的重视与思考,有助于推进法理学的繁荣与发展。当然,这里发表的意见都只是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有待于法学界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从法律责任角度重新认识法学基本理论问题八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法理学者存在不少与部门法理论和法制实践相矛盾的观点,这与法律责任理论的错误有关。本文从法律责任角度,对我国传统法理学中若干基本理论观点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构建法理学的根基要从研究方法论入手河南大学法律系陈金钊美国著名法学家波斯纳在《法理学问题》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没有根基的法理学"的命题。回顾我国法理学科的近百年发展历史,我们认为这一命题对中国法理学发展也有意义。在当今较为权威的法理学教科书中,法律没有...  相似文献   

7.
侯健 《中外法学》1998,(6):89-91
<正> 一九九八年,是我国著名法学家沈宗灵教授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五十周年。沈宗灵教授早年负笈美国,归国后从事法学教育和研究工作。在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他在当代中国法理学、现代西方法理学和比较法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曾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会总干事和比较法学会总干事。他的足迹记载了当代中国法学理论的建设和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为此,在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的支持下,《中外法学》编辑部和该系法理学教研室,于九月十二日举办了题为“沈宗灵学术思想暨当代中国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以志庆祝。有关领导、各地学者、沈  相似文献   

8.
我国法理学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刘作翔(西北政法学院副研究员)任何一门学科的生长、发育和发展,都离不开这门学科所身处的特定社会环境和条件的制约。我国法理学在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生长和发育之后①,现在已进入发展阶段。而欲使它健康发展,同样需要一个良好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真正现当代意义上的法理学研究,始于1978年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过去两年,已满30年的法理学研究历史被很多法理学人所关注,他们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回望30年法理学成就,反思这段法理学学术史的缺憾,甚至有学者撰文提出法理学研究的"四大缺陷论"。但是,没有做细致的申论,令人遗憾。或许其意义就在于引发新一轮的法理学研究反思的热潮。通过实证分析过去30年法理学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深感这种对学术发展的忧患意识是值得珍视的,它是促进法理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近代法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理学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形成、发展与西学的传入、近代中国社会的特征密切相关。法理学西来并逐渐发展之日,正是传统法律在中国解体并断裂之时。近代中国的法理学是在批判传统、吸纳西学中形成的,所以其少有传统的因素。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兴的法理学逐渐开始了与传统的结合,思想家们对传统法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肯定,并努力探索着中西法理的融合之路。  相似文献   

11.
发展法理学的一点想法邵诚(西北政法学院教授)近年来,法理学教材有很大的改革与发展,尤其是去年出版的由沈宗灵、孙国华等几位教授分别主编的几本法理学教材,紧密结合我国实际,总结了以往教学的实践经验,吸取了法理学研究的新成果和国外有益的法学思想,与1982...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中国近代法理学的诞生与成长过程,《中国法理学发达史》等几部近代法理学代表作品的分析评述,以及中国近代法理学诞生及成长过程中的特点等三个方面,对自清末修律时起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止的中国近代法理学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作了比较系统的梳理和研究,证明了中国近代法理学是中国现代法理学的学术起点和基础,也是发展和繁荣中国现代法理学的历史资源。  相似文献   

13.
<正> 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1994年年会于10月19日至22日在山东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40余篇。这次会议的主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与法理学的发展。现将会议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中国法理学更新的紧迫性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现在法理学要进行改革,这是大势所趋。有学者指出,自法理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已近10年,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前进中存在着困难,主要表现是不能突破传统的  相似文献   

14.
“法理学向何处去”专题研讨会纪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法学研究》2000,(1):152-160
为了系统分析我国法理学目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探讨法理学的使命与作用及与部门应用法学的关系 ,谋求 2 1世纪中国法理学的大发展 ,《法学研究》编辑部与《法商研究》编辑部联合 ,于 1 999年 1 2月 1 7日至 1 9日在武汉召开了“法理学向何处去”的专题讨论会。与会的学者约有 2 0人 ,其中既有硕果累累的老一代学者 ,也有近年来活跃在学坛的中青年新秀。尤其有特色的是 ,民法学、刑法学界的几位知名学者也应邀与会 ,这使得会议的讨论充满新意。会议主要讨论了四个议题 :法理学现状分析、法理学的基本使命和作用、法理学的承继、引进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法理学发展的理论诠释——三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理学在三十年的发展中逐步从萧条走向繁荣,从理论的单一化走向理论的多元化,并且在理论前提的变迁中日益呈现出自主性的品格,这表现为法理学的知识面貌、思维方式、论证风格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中国法理学在培育人们的理论思维、指导部门法学、构造法律实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是衡量法理学是否有用的重要标尺。中国法理学应当发展出自主性的法律理论,这就需要法理学融合多元理论、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的理念并调整自己的话语方式,创造真正具有独立性思想品格的法理学。  相似文献   

16.
贾锋 《法制与社会》2011,(25):94-95
在各地大搞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少国内外骗子粉墨登场,骗取钱财。本文从法理学的视角出发,结合身边的实际案例,全面分析出现招商诈骗的原因,并初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相似文献   

17.
法理学改革和发展所要追求的目标封曰贤(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编审)"法理学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大题目、好题目,我谈三点意见:一、名称问题。法理学现已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学科名称,但这一名称能否体现它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值得研究。法理学有一般法理...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法的价值冲突问题的研究在法理学界十分活跃,不少学者也取得了一些成果。法律价值冲突有多种表现形式,本文从法律的价值出发,探讨庞大的法律价值体系中正义价值与秩序价值之间的冲突及其解决。  相似文献   

19.
法理学的能与不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晖 《法学论坛》2000,15(5):12-22
本文针对我国学界(特别是法学界)和社会其他各界(特别是法律界)对法理学的实用化期待以及因为此种期待的难以实现而对法理学的指责,论证了这种期待本身具有非理性.不但如此,而且这种期待对法理学研究产生了诸多的误导,举其大者为:它影响了法理学的"自然"发展;消弥了读者对法理学的兴趣;最终影响了法理学"实用性"的发挥.在此基础上,作者论证了法理学在法制建设中的能与不能,认为:法理学在法制建设中的基本功能就是精神教义功能、方法启示功能和实践应用功能.除此之外,都是法理学所不能的"广阔空间".最后,文章提出了应当区分"主观的法理学"和"客观的法理学"的观点,并通过对两者的界定及其功能的哲理说明进一步论证了法理学在法制建设中的能与不能.  相似文献   

20.
创建多元化的法理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创建多元化的法理学谢晖(宁波大学法律系讲师)法理学的发展有两条途径可供选择:一条是统于一律.组织全国力量编写适用于全国的统一教材体系;另一条则是充分发挥各位法理学家的创造精神,营造风格各异持论相左的多元法理学体系。倘以法理学之真正发展计,应以后者作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