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宽纵复仇与恩赦──再论法与中国古代复仇文学王立19世纪的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巴尔扎克,曾将家族复仇当作封建残余来批判,并赞扬拿破仑·波拿巴。因为后者曾经警告复仇狂巴尔托洛海奥再不要搞家族复仇,“家族复仇的陋习,会长时期阻碍法律在科西嘉的统治。然而必须...  相似文献   

2.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德目,是中华传统伦理的核心;移"孝"于"忠"是家庭伦理向政治伦理的延伸;忠孝难两全是古今共有的道德难题;"孝""忠"文化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孝""忠"观,需要坚持四个原则。  相似文献   

3.
复仇现象在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存在的根源在于古人认为复仇的下列属性决定了它的正当性:复仇是符合“孝”的,复仇体现了公平,复仇有利于社会安全.这种看法深受儒家伦理法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类的共同观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孝"有两个对应的概念:一个是"慈",一个是"忠"。按照儒家的理想:家庭里,父慈子孝是美满的;国家中,求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是应当的。"孝"与"慈","孝"与"忠"在社会生活中应该是和谐相处、并行不悖的。但是,历史的现实却是父未必慈、子未必孝,而孝忠兼顾也往往处于两难境地。面对这些伦理困境,儒家采取了父权专制和君权至上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而这些解决方式的道德哲学根源则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整体至上与个体至善的价值理念,对这一价值理念应辩证分析、审慎对待。  相似文献   

5.
国际私法的性质与学科体系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热点问题,至今仍未达成一致的意见。运用市民社会的相关理论,对法律生成进行逻辑梳理,对于界定国际私法的性质及学科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国际私法性质及学科体系的不同认识也反映了"国家本位"与"国际社会本位"两种不同的法治观念。我们应逐步实现从"国家本位"向"国际社会本位"的转变,以顺应全球一体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出现了新的变化,主要体现在改革逻辑从精简转向整合。地方典型案例表明,地方政府开始更加注重组织目标、组织结构、组织运行、组织服务、信息技术等多位一体的系统性改革和整体性治理。从长远看,这一改革内含的社会分权机制和基础性权力增长机制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纵深推进需要进一步实现四个转变:从碎片化改革向整体性设计转变,从权力本位向责任和服务本位转变,从过程导向向效果导向转变,从制度改革向制度与技术的融合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党对领导方式的新探索,它明确了领导方式的价值取向、基本要求和创新要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领导方式,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实现从事本位向以人为本的领导方式转变;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领导方式转变;从传统考核向实绩考核转变。  相似文献   

8.
“礼”——人际文明的规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这种文化博大精深,是民族之根。与灿烂的文化相共生,中华民族同样形成了代代相传的美德。今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经发展为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八个方面。下面重点阐述礼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忠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从行为主体、行为关系、行为目标和行为要求四个方面,可以较全面地把握并阐释其合理内涵。在当代社会践行忠德时,需要注意合理处理忠与孝、小团体主义与坚持集体主义、自我实现与报效祖国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关于侵害生命权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学说有多种,但都有其或大或小不可解决的逻辑矛盾。在侵权行为损害论中,由生命侵害引起的损害赔偿问题占据着核心的位置,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一、生命权保护的历史沿革在古代习惯法时期和古代成文法初期,对于侵害生命权的法律救济,主要是血亲复仇制度。当一个人被他人杀害,被害人的血亲有权将杀人者处死,以报血仇。这种复仇必须公开进行,或者以某种方式使人明白为何实施复仇,秘密进行是不允许的。复仇者在报复杀害杀入者之后,必须将杀人凶器留置在死者身上,以证明复仇者的行为。在古…  相似文献   

11.
论董仲舒的五行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行之间具有相胜与相生两种作用。战国后期,邹衍根据五行之间的相胜(相克)作用解释历史朝代的转移。西汉中期,董仲舒创立了五行相生说,以五行之间的相生作用解释儒家“忠”、“孝”的人伦准则。董仲舒以天之五行解释人之五官、五常、五事,把五官、五常、五事组入到五行构架中形成了“五行范式”。  相似文献   

12.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文化、历史各个方面影响极深。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要继承传统孝道中的爱亲、谏亲、尊老、光亲等优秀的一面,同时要抛弃其封建性的一面,如:移孝于忠,忠孝合一,重孝轻慈,父子相隐,厚葬久丧等思想。在现代我们要建设新孝道,要强调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格平等,父母与子女之间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更应建立在自律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实现中国传统孝道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3.
“80后”作为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而成长起来的一代,在享受时代眷顾的同时,也承受着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痛”。“80后”在成长道路上所面对的重重困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们自身所存在的“为人之惑”,亦即如何“为人”。像韩寒、郭敬明等虽为“80后”中在某一方面有成就的代表,但他们大多并不明白中华传统美德(如孝悌)是他们走向未来、是中国走向现代化之“根基”的“根基”。对“孝悌”二字的认知与践行,是“80后”及其以后几代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重任的人必须具有的“上岗证”。  相似文献   

14.
老年社会关怀是以社会物质资源的代际合理配置及其对老龄群体的有效供给为基础,通过制度伦理建构来保障老龄群体的各项基本权益,并不断提升其生活质量的社会道德实践。它是厚生伦理的重要德目,是传承孝道的现实需要,是可持续性经济伦理发展新路。它具有多维性、辐射性、互主体性。家庭孝养、社区关怀、政府善治的有机统一编织成一张功能互补、责任共担的社会关怀之网。  相似文献   

15.
调查显示,传统孝文化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和个体行为有深刻影响,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在农村有存在和发展的肥厚土壤,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意义深刻,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重新审视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孝”乃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在孔孟那里,孝道的建构本是立足于作为本源的生活情感的。但经过轴心期大转型以后,孝道逐渐僵化为一种道德教条,而遗忘了生活情感这个大本本源。当下我们要重建孝道,绝不能仅仅将孝道理解为道德教条,而应该进一步追溯其本源,立足于儒家“孝”观念的生活情感本源来重建孝道。  相似文献   

17.
试论我国传统孝道的现代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孝道”是中国现代家庭文明建没必须要回答和解决的一大课题。本文通过对我国传统“孝道”的辩证分析,指出“孝”是一个优弊共存的“杂糅体”,既有其适应时代发展的合理性因素,又有其阻碍社会发展的局限性,在当今时代,人们应当树立一种崭新的“孝道”观念、“养亲”、“敬亲”、“谏亲”应是现代“孝”道的主要涵义和内容。  相似文献   

18.
两汉时期多有女子从事商业经营的实例,这一现象,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都有所反映。通过对两汉时期女商人社会地位的分析,可以从新的角度认识当时的经济生活场景和社会文化风貌,而当时妇女的地位以及社会性别关系的若干情状,也可以得到新的说明。  相似文献   

19.
传统孝道的源流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孝道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过巨大的作用,其影响涉及家庭、政治、文化乃至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传统孝道的源流、发展、变化脉络作一历史性的梳理与分析,对于我们今天从中去除其封建性糟粕,掌握其民族性精华,为现代家庭、文化,乃至政治经济建设,应当说是有一定现实价值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