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社会公平问题是理论与现实意义兼具的选择;整体上的贫富差距明显、局部上的城乡与地区差距蔓延,以及微观感受出来的群体间差距扩大,事实呈现出中国的社会公平问题面相;社会公平在本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因为它是政治的本质要求或目标属性,是判断政治制度优劣的标准之一,是政治决策中的一项重要选择,也是影响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对社会公平问题进行政治学意义上的分析离不开制度、权力、政策等维度。  相似文献   

2.
以现代眼光考察中国社会文化,研究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现状与未来,自60年代起就成为台湾和香港不少学者共同关注的课题。70年代以来,台港多学科学者多次进行集体的综合研究。其成果相继结为3部影响较大的论文集出版。1970年台湾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举行了“中国人的性格”综合讨论会,会后编印了《中国人的性格》一书(《科研简讯》第211期曾以《台湾多学科学者关于中国人性格的综合性研究》为题作过介绍)。1980年  相似文献   

3.
统战文化为认识统一战线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一个整体性和实证性的研究路径,而统战人政治性格的研究则从微观与人的行为的层面打开了研究空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伟大历史表明,统战文化塑造了统战人的政治性格,统战人的政治性格则体现了统战文化的功能发挥。统战文化是一个历史的积淀过程,历史演进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典型示范作用,对培育统战文化具有奠基性的作用。从历史上看,政治信任、政治共识、协商理性,是统战文化的基本要素,而突出政治信任、追求政治共识、注重协商理性,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顺利发展过程中统战人政治性格的鲜明特质。  相似文献   

4.
在政治超然性的指引下,因应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历经重复博弈的历史条件,政治协商会议表现出精英民主、和和博弈和共识引领下的社会发展驱动机制的原初面相。政治协商会议的原初面相在当代表现出以精英民主制约普通多数政治民主的特征,通过平衡利益分配、相对主义的平衡发展和构建同心团体继续出发的具体行动,推动中国社会稳定前行。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现状呈现出不平衡性、不完全性和过渡性的特征。市场经济的“双刃剑”效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矛盾以及教育事业发展的滞后是影响当代中国人现代化的主要因素。加快发展生产力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现代化以及实施现代教育是实现中国人现代化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正>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之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说,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最重要、最主流的部分,并形成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今天,儒家思想里所蕴含的智慧对我们提升领导水平,做到以人为本、诚信领导仍具有重要指导和借鉴意义。下面拟就儒家的仁爱理念、中庸境界和儒家的义利观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7.
浅析我国现阶段农民的政治心理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政治行为主体对政治生活或政治关系表现出的一定的政治情感、态度、信仰、性格和价值取向 ,以及对政治现象和政治过程所持的态度、兴趣、情绪、愿望、要求的总和的政治心理 ,它支配或调节着人的政治行为的一定倾向。任何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对社会政治生活采取一定的态度 ,具有一定的政治心理倾向 ,形成一定的政治心理活动。自 2 0世纪 70年代末改革以来 ,伴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的解体 ,中国农村的社会组织形态和政治关键状况及权力运行机制均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与此相联系 ,农民的政治心理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的基本趋势与特点 ,文章认为 :传统政治心理开始瓦解 ,现代政治心理开始形成 ,前者逐步向后者转化 ,传统政治心理与一定程度的现代政治心理并存。  相似文献   

8.
非正式面相的政治权力结构即为非正式权力结构。政治精英在互动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人格化色彩的各种非正式权力关系。非正式权力运作的微观基础在于政治精英的特质,精英特质的三种类型包括先赋特质、人格特质以及社会特质。人治传统、关系文化、精英的社会心理需求与体制环境是中国地方系统非正式权力运作生成的基本因素,由此政治生活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与人格化的特征。而政治精英通过彼此的互动表现出合作、冲突与制衡的非正式权力运作形态。  相似文献   

9.
范忠信教授在厦门大学所作的《中国司法传统与当代中国司法潜规则》的讲演,考察了中国司法传统的七大面相,并系统、全面、深刻、大胆地反思中国古代司法传统与当代中国司法现状之间的内在关系。这种分析向我们呈现出中国司法的“七大面相”其实是一个深不可测的“迷津”。要走出“范忠信迷津”,必须摆脱以西范中、以中附西、以西化中这样长时期宰制中国学人的思维框架,认真考察中国社会秩序构成的基本原理,应将“三统说”即道统、学统和政统放到中国社会秩序原理的基础上来思考并推进之。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论述了习惯的含义、特点、分类;习惯与性格、修养的关系;习惯形成过程中社会、家庭和个人因素的影响。认为良好的习惯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前提,而性格决定成败。每个个体应该养成良好的习惯,演绎成功人生。  相似文献   

11.
在关汉卿现存的杂剧当中大部分是以青年女性为题材,这些青年女性囊括社会各个层面,人物形象呈现出"工"字型结构,而且她们都有一点共同的,就是她们都在努力追求自身幸福,有确定的目标,并在为之不懈的努力着.虽然基于出身、人生阅历性格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她们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但追求幸福是她们行为的准则和动力.正是在这个总的前提下,她们走了各自不同的路,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性格.  相似文献   

12.
按照政治学的定义,政党制度是在政党这一政治现象出现之后,在长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一整套关于政党的地位、参与政治或执掌政权的程序、方式和方法等的制度性规定,或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形式的总称。 西方政党制度有着特殊的文化来源,这是与其他政党制度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明确这一点,就可以说明中国的政党制度为什么具有中国特色,就可以回答中国为什么不能实行西方的政党制度。文化上的特殊性使不同的政党类型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西方的文化背景产生不了类似中国的多党合作制,中国的文化背景也产生不了西方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政治结构自古以来就呈现出“双轨政治”的特点。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中国社会“双轨政治”呈现出新的形态,并与党的群众路线产生了紧密的联系。采用“双轨政治”理论可分析群众路线存在的问题,探析新时期党走好群众路线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市场力量的不断崛起使得转型期的社会文化生态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价值多元景观,这种文化生态为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价值解读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场域”。在此“场域”中,经济自由与政治秩序的整合构成了转型期社会政治稳定内在统一的价值逻辑,这种价值整合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经由经济自由推动而产生的新的权利诉求,能够成为塑造新的政治系统与制度体系的价值基础;其二,政治系统与制度体系能够包容和吸纳这些新的权利诉求,并能以持续更新的政治秩序为经济自由的生长和新权利诉求的产生提供条件。这种价值整合在政治操作层面的现实策略是形成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的互动结构。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新的深刻认识,体现了我党对执政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和谐社会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不只是经济和谐、或政治和谐、或文化和谐、抑或精神和谐,而是整合了四个层面的和谐意义上的人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随着时代的变迁,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参与青年社会化的主要文化因子.然而由于其内在不能调和的价值冲突,致使其在参与青年社会化的过程中呈现出催生与颠覆的双重面相:社会性的建构与解构共生共存;个性的凸显与隐匿此消彼长;理想的世俗与低俗双重交织.加强对大众文化的引导以及青年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青年顺利实现社会化,是当前形势下时代之需要.  相似文献   

17.
儒家管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复杂科学基础上的通才型的组织管理学,它是符合中国人的文化传统、性格和习惯的一种管理范式,是中国人与东亚环境长期互动的产物,具有复杂性、构造性等特点,强调通才的地位,突出管理者自身修养境界.儒家管理学的这些特点对构建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和制度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隐忍是中国人性格的重要特征。这一性格影响着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社会结构以及整个国家政治体制的运行。在中国百余年的法治进程中,隐忍性格对中国人主体性认识的确立、民主制度的建立以及司法公正的实现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对法典概念进行准确界定基础上,通过对以法德为代表的诸多伟大民法典的系统分析,得出法典往往皆为过去经验之合成,保守性乃是法典固有的基本特征.民法典之所以具有此种宿命,大体源自社会、政治及文化层面的四种成因.而这一现象本身所引发之启示在于:法典的价值不是或至少不再是法典文本本身,而是赋予法典鲜活生命并推动法典参与总体社会...  相似文献   

20.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正能量的粘合剂、社会全面发展的助推器、人的全面发展的能量源。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表现。其中,富强是经济层面的价值目标、民主是政治层面的价值目标、文明是文化层面的价值目标、和谐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本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