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永涛  李万鹏 《人民论坛》2011,(10):172-173
我国城乡关系的二元结构模式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越来越表现出对社会进步的制约性。在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时需要加强农村人口现代意识培养,而且必须审慎对待诸如正确认识城乡差别、不能急于求成、明确改革不是消除差别等关键事项。  相似文献   

2.
城乡二元结构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关系的二元结构模式由来已久,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其越来越表现出对社会进步的制约性。在对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影响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消解我国城乡二元结构时需要加强农村人口现代意识培养,而且必须审慎对待诸如正确认识城乡差别、不能急于求成、明确改革不是消除差别等关键事项。  相似文献   

3.
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分配逻辑的彰显,是所有社会成员分享、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公平正义的体现,是一种融合市场机制和再分配机制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建设理念,是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看,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内涵是让所有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种发展理念是针对阶层分化、城乡差距和地域发展不均衡等结构分化的现状提出的,目标是降低两极分化实现社会良性互动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现实支撑点。  相似文献   

4.
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再分配逻辑的彰显,是所有社会成员分享、利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公平正义的体现,是一种融合市场机制和再分配机制的发展理念。共享发展理念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民生建设理念,是社会建设的题中之义。从社会结构的视角看,共享发展理念的实质内涵是让所有社会成员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这种发展理念是针对阶层分化、城乡差距和地域发展不均衡等结构分化的现状提出的,目标是降低两极分化实现社会良性互动以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实现全面小康和共同富裕的现实支撑点。  相似文献   

5.
朱常柏 《求索》2012,(12):197-198,152
包容性增长是经济增长的新范式,其核心内容是实现所有社会成员共享式的机会平等增长。当前,中国城乡社会救助的城乡"二元"特征尤其明显,这与包容性增长倡导的共享式的机会平等内涵相违背,因此,应当从逐步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消除经济发展中的机会缺失和机会不平等、完善社会救助的法律制度以及落实"三个城乡统一"等途径实现社会救助的城乡"二元"特征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抗震救灾、奥运会、世博会……近两年,伴随着诸多重大事件的发生,我国的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很大发展。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不断提高志愿服务的社会认知度,不断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推动形成关心、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环境已经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并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6月25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召开的全国志愿服务工作研讨会,本刊特别策划推出此专题。  相似文献   

7.
黄木成 《人权》2005,(2):43-45
近10年来,福建省高度重视促进男女平等,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妇女人权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就。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福建省妇女联合会主席刘群英。问: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妇女工作,为福建妇女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良好的社会氛围。您能介绍一下在这方面的基本情况吗?答: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妇女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了工作制度,来加强对妇女工作的领导和协调,注重解决妇女工作实际困难和问题,支持妇联组织依照法律和章程独立自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福建省委出台了《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党…  相似文献   

8.
我国由于长期坚持"农业支援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发展模式,城乡发展之间的结构性鸿沟十分明显。最近出现的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农业边缘化等"新三农问题",亦导源于此。中央提出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就是要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藩篱,在推动城市、城镇经济发展的同时,辐射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9.
交往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现代制度体系中权利规定的一般性与普遍性在形式上甚至部分地在实质上确保了现代交往关系的合理性;现代制度体系中的权利规定以经济权利为始源,涵括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权利系统;现代制度体系中的权利规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交往的发展提供了便捷有力的工具与手段,使得现代交往出现了全球化与网络化的趋势。交往的全面、深入、合理展开会极大地促进社会个体的发展;基于权利的交往体系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基于权利的交往大大促进了政治与社会的民主化,有利于公民个体正当利益的维护与自治的实现,有利于政治的积极健康改革与发展;基于权利的交往会促进社会各阶层的正常流动,有利于形成公正、合理、开放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10.
权宗田  唐长久 《理论月刊》2008,3(2):28-30,40
和谐的政党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社会和谐的政治基础,建设和谐的政党关系对促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的和谐政党关系应该努力实现三个统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促进多党派合作的统一;做好对民主党派的政治领导与真诚接受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统一;推进执政党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与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王里 《前沿》2010,(8):24-26
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价值核心,社会正义是以人为本的政治价值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社会正义的和谐统一,必须坚持机会平等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起点公平;必须坚持规则公正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坚持结果合理原则,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12.
《公安研究》2011,(8):21-21
郑欣在《学海》2011年第1期撰文认为,新时期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政府传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动员作用。以南京市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为例,从社会动员理论的角度,通过对  相似文献   

13.
聂磊 《淮海论坛》2012,(4):29-32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我们重视手段的程度,有时候似乎更甚于目的。这种对有钱有势者的钦佩乃至几乎崇拜,以及对贫穷卑贱者的藐视或至少是忽视的倾向,虽然是地位差别与社会秩序赖以建立与维持的必要基础,然而,  相似文献   

14.
转型期当代中国人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时出现了认同危机问题:一是自我认同与集体认同之间应当具有的合理关系出现了模糊认识;二是价值观的多元化与一元化之间的张力关系出现了偏差。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形成合理的自我认同,达成价值共识,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豪格和阿布拉姆斯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群体对个体的社会认同通过五种规范实现,个体对群体的社会认同通过自我范畴化实现,认为社会认同导致刻板印象产生。刻板印象可以产生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内群吸引力的形成,也是社会吸引和个人吸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城乡二元分立社会结构形态的最突出表现,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大、社会保障不平等和社会控制整合能力不足。二元分立社会结构在中国社会的长期存在,不仅极大磨损了社会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有效认同,而且侵蚀了社会大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情感归属。分析当下二元分立社会结构的时空环境,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的重大历史任务,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充分发挥这一鲜活载体的示范和引领作用,无疑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种有效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17.
关于改革攻坚的主攻方向,两种主流观点均有失妥当。全面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比较“纯秤’’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的时机和条件不够成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期内很难见到明显成效。客观的社会经济形势决定了我国必须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作为改革攻坚的主要方向。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关键是必须废除现行农地征用制度。  相似文献   

18.
传统中国社会之所以属伦理社会,从社会构造看,它不是单单由社会关系体系造就的,而是由“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共同合成的结果,因而对传统中国伦理社会的深刻领会与洞悉必须由此三方面来开展,否则难免挂一漏万。同时必须看到,“家庭化”的社会关系体系、“礼法一体”的制度体系和“人情脉脉”的观念体系三者并不能独存,而是一种结构性的共生关系,是“一体三面”。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与村庄和谐——“社会资本”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铎 《学习与实践》2007,(1):107-111
经济发展与村庄和谐,是村庄发展变迁的两个重要维度。但是,多数学者只关注到村庄经济发展的原因和模式,而没有能够对村庄经济发展的后果进行评估。本文从社会资本的理论出发,对经济发展和村庄和谐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经济发展增进村庄和谐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解释。最后,文章讨论了经济发达村庄中政治精英动员能力的过度增长,可能会给村庄和谐带来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依据海德格尔对于形而上学的定义,超感性世界的关键是依托一种二元化的结构所形成的统治关系,不论是通过理性、信仰亦或道德甚至科学,无论表现为具体与抽象、现象与本质;信仰与理性、迷信与科学;生活与理想、现存与现实;思维与存在、理论与实践,其本质不过一丘之貉。由于超感性世界源自这种狭隘的对立,其力量来自统治性的二元关系,整个世界为其所撕裂而不可弥合,其在今天愈演愈烈,并不能为生产力的发展所轻易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