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很多朋友想读书,但是苦于不知道哪些书值得一读。一些人问我:“你怎么知道那么多好书?”其实,只要留心,要找到好书并不难,并且会发现好书实在是太多太多,穷极一生都不可能读完。这里,我介绍四种找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谈学习     
对于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快乐;对于不喜欢读书的人来说,读书是一种痛苦。但世界永远属于“喜欢读书的人”。你要想拥有世界,再痛苦,你也得去读书。  相似文献   

3.
马蝇效应     
《时事报告》2013,(1):55-55
马蝇效应来源于美国前总统林肯的一段有趣的经历。1860年美国总统大选结束后,有位叫巴恩的大银行家看见参议员萨蒙·蔡思从林肯的办公室走出来,就对林肯说:“你不要将此人选人你的内阁。”林肯问:“为什么呢?”巴恩答:“因为他认为他比你伟大得多。”“哦,”林肯说,“你还知道有谁认为自己比我要伟大的?”“不知道了。”  相似文献   

4.
心中的军旗     
因为“八一”,我知道南昌;因为军旗。我向往南昌。记得29年前,在苏北一所中学读书的我就订阅了当时的《南昌报》,从此便开始认识南昌、了解南昌,并渐渐地与这座遥远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5.
今天读书已蔚然成为一种风尚。大家不仅谈书论书,而且也都在做着相关的读书节目。我属于好读书的那种人,但却常常“不求甚解”。读书读到“甚解”,我以为那是学问家研究者的事,以读书自娱,我觉得还是“浅尝辄止”的好,消遣的目的才能达到。不过我还是爱看“读书节目”,爱浏览“读书指南”之类,它可以帮我在最短时间里了解书的市场和书界的行情。人的一生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也不可能全知道世上都出了些什么样的书,以有限的时间而读所要读的书,惟有通过“读书节目”和“读书指南”,才不失为想读书而又有好书读的终南捷径。一般来说,读书人被…  相似文献   

6.
我经常接触中基层干部,恕我直言,对他们有多少人有经常读书的习惯,却无多少把握。为了准备这篇短文,随意做了些调查:“你平常读书吗?读什么书?”回答有如下几种:一,“倒是想读书,可哪有时间呀!”二,“哪能不读书,一般都在晚上,但看不了两页就发困。”三,“只看一看上边发的书,那是为了工作需要,好多年没有自己买书读了。”四,“不知道该读什么书?要不给咱推荐几本……”  相似文献   

7.
从小读书时起,就知道了中华民族最值得自豪的是“文明古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随着阅历加深,年龄增大,这种自豪感渐渐消减了。因为“文明古国”不止一个,古希腊、巴比仑、埃及、印度等都“古”得很,“古老”并不值得炫耀,更不待说“好汉不提当年勇”了。再说,你有5千年文明史,现在仍贫穷落后,人家立  相似文献   

8.
小幽默     
爱太多 父亲:“孩子,爸爸处罚你是因为爸爸爱你!” 儿子:“这我知道,爸爸,但我不应该得到这么多的爱。”  相似文献   

9.
姜兰彬 《公民导刊》2011,(10):60-60,F0003
在互联网上.只要你键入“万州小八仙”几个字,有关重庆市小八仙餐饮有限公司的大小事都会尽收眼中。在万州区,只要你提到小八仙。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凡是到过小八仙的人都知道该企业的董事长是个女士,她虽已年过不惑,但仍是那么神采奕奕,光彩照人,眉宇间总是透出善良和智慧。因为她的诚信,因为她的感恩,她的企业发展壮大了。她就是万州区...  相似文献   

10.
杨宏涛 《现代人事》2003,(11):44-45
你有过伴着“六月飞雪”吃西瓜的浪漫吗?如果没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那你肯定不知道青藏线上汽车兵中,有一个李大个子总结的三句“兵谣”了。因为他是个兵,我就给他的歌谣,生造了“兵谣”这个词汇。  相似文献   

11.
《民主与法制》2014,(18):36-37
大家知道,“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新的法制建设十六字方针。为什么要这么提呢?因为之前的法律规范还真的不都是良法,也不好说是恶法,至少是有一些属于良善程度不够的法。这种情况下,你如果越是执行,可能离我们的法治效果、社会效果越远。  相似文献   

12.
在台湾,如果你以为掏出枪来就可以吓死人,那你真的犯傻了,因为,你顶多掏出两把枪,可是你知道有多少枪口正对着你吗?10年前的台湾,如果随便问个人什么“黑”最出名,答案不外乎是:黑人牙膏、黑松汽水,黑美人酒家……现在则几乎会异口同声地说:“黑金”和“黑枪”。大家对“双黑”都深恶痛绝。不过,一般民众对“黑金”几乎感受不到,总以为那是政治的,讨厌归讨厌,但没有切肤之痛;黑枪就  相似文献   

13.
论退休     
刘援朝 《人大论坛》2010,(10):54-54
到了规定的年龄,该退休的都得退休,不管你当不当官,不管你官有多大,谁也绕不过这座“奈何桥”。 退休是人生的分水岭。退休之后,一切都与从前不一样:生活的环境、生活的节奏、生活的待遇、你与别人的关系、别人与你的关系等等。而且,总体说都不如从前。因此,虽说人人都知道“终究会有这一天”,但在“这一天”还没有到来时,谁也不愿去想它,尤其是官当得越大的人,越不愿去想它,因为“退了”就意味着“休”了。  相似文献   

14.
据报载,黑龙江省某地有一位住豪华小区的老人,把门上的报箱堵死,让投递员敲门送报,他情愿付投递员每月100元“敲门费”。原来,老人不是为了看报,而是为了订“敲门声”。他要求投递员,“如果哪一天敲不开门了,就报警吧”。因为他的老伴走了,儿子出国了,一个人孤苦伶仃,不知道哪天命归西天。  相似文献   

15.
3年前,59个上海干部去援藏。 有人说,他们是去“镀金”的。但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长期生活,高原反应让人“睡着没睡着不知道,吃饱没吃饱不知道,生病没生病不知道”;  相似文献   

16.
于梅是个什么样的女人当我问到于梅的情况时,小段居然反问了一句,令我很吃惊。她说:“你要打听哪个于梅?”“难道还有好几个于梅不成?”“对啊,”她说,“我知道有打工的于梅,拉广告的于梅,当报纸摄影记者的于梅,给我投过稿的于梅,最后是,给人做婊子的于梅———这话是别人说的。”“她们是不同的五个人吗?”“又是又不是。你到底想知道什么?”我多少明白了小段的言外之意,便笑着问:“我想知道她长得什么样?”“我就知道你准问这个。你们臭男人!我的回答是:无可奉告。因为没见过。”“我听你的话怎么这么别扭,酸溜溜的。…  相似文献   

17.
每天早上踏着晨露而来,傍晚休着晚霞而归;上课时听讲,课后完成作业。每个学生都这么做,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到底为了什么而读书呢?这个问题有些同学可能想都没想过。问他们,有人回答:“在这个年纪,大家都上学校念书,我也就去念书呗。不读书,干什么呢?”可悲呀,整天忙忙碌碌,却又不知道忙忙碌碌到底为了什么。但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十七八岁的我们已经开始更多地思考人生。很多人读书只是为了能考上大学,将来谋个好工作。记得有一次,有一位老师问我们:“假如以后取消高考制度,你们还会不会来上学,…  相似文献   

18.
一1946年秋,我在鹤庆师范读书,忽接到署名为周嘉惠的电报,要我立即上昆明。我和李铸宏、王北光两个同学秘密商量决定,即在彭恕帮助下抵达昆明,这才知道是国民党剑川县党部把我列入黑名单,上报昆明警备司令部。欧根才用“周嘉惠”的名字给我发电报来昆明。最后他说:“昆明有30万人,你改个名字,他们就很难找到你了。”这是我第一次受到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帮助,虽然当时我还不可能知道他的党员身份。 在昆明余仲平处呆了两个多月后,我被共产党员舒彬正式介绍入党。入党时和我进行个别谈话的是老吴(即郑伯克),他针对我入党自传中对…  相似文献   

19.
论尊严     
每个人都有自尊心——任谁都不愿意被人瞧不起,任谁都不愿意被人嘲笑和蔑视。就连一贫如洗的阿Q,为了自尊,也常常会“手舞足蹈”地向人吹嘘“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与人吵架时,也常常瞪眼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相似文献   

20.
漫画与幽默     
父与子   “长大后,我要当一名警察,追随我父亲的足迹。”   “我还不知道你爸爸是一名警察呢!”   “不,他不是,他是一名惯偷。” 鲜于光明   从前,有一个案子的被告复姓鲜于,名光明。法官看了看状纸,不知鲜于是复姓,就喊道:“鲜于光!鲜于光!”不见人答应,又改口叫道:“被告!被告!”   这时,鲜于光明站了起来,法官很恼火,叫道:“你就是被告人吗?”   鲜于光明回答道:“是!”   “我一看状词,就知你不是良民,你今年 39岁就写 39岁有什么不好,偏偏要写明年 40岁。来人,给我拉下去打!”   原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