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实》2014,(Z1):295-296
<正>沈约《宋书》卷九十三《隐逸·陶潜传》:"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萧统《陶渊明传》:"渊明不解音律,而畜无弦琴一张,每适酒,辄抚弄以寄其意。"房玄龄《晋书》卷九十四《隐逸·陶潜传》:"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这几处权威性的记载,不仅令人确信无疑,而且颇使人遐想不已,不禁为陶渊明之"风流"所倾倒。这几处记载  相似文献   

2.
《党员干部之友》2012,(11):46-47
孟姜女按照先秦的女子称呼,孟姜女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在此处是排行的称谓。在古代的排行中,老大称"孟"或"伯",老二称"仲",老三称"叔",最小的称"季",孟姜女就是"姜家的大姑娘"。《辞海》载:"孟姜,春秋时齐国大夫杞梁妻。姜姓,字孟。后人将杞梁说成秦朝人,称‘范杞梁’,并演变为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俞伯牙"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家喻户晓,俞伯牙姓什么?姓伯。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高注:伯,姓;牙,名,或作‘雅’。钟,氏;期,名;子,皆通称。悉楚人也,少善听音,故曰以为世无足为鼓琴也。"王昕《漫说"三言""二拍"》:"‘伯’是姓,‘牙’  相似文献   

3.
正他的一生波澜壮阔。他是《青春之歌》里许宁的原型;他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反对"搬石头";他最早上书毛泽东,提出在农业生产中推行"三包"到组生产责任制;他在没有得到彻底平反的情况下,赶赴安徽坚定地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胡耀邦称赞他是我们党的"先知先觉者"。他的名字叫胡开明,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常务副省长。反对"搬石头"胡开明(1913~1997),浙江乐清人。早年毕业于北平东北大  相似文献   

4.
有两件耳闻目睹的事令我印象很深——本人订有一份《杂文报》。每当报纸一来,办公室管收发的小姐便亮起嗓子喊开了:"喂,杨××,来拿雅文报!"第一次,我还真不习惯,想当面指出她的错误:何来‘雅文报’?明明是《杂文报》!原来,《杂文报》的"杂"是繁写的"杂",且是行书体,与"雅"相似,小姐便给《杂文报》改姓了。渐渐地,我也习惯了,杂文本身就是一种不俗的文学体裁,曰之雅文倒是小姐的一大贡献。梁实秋先生不是给其书斋命名"雅舍"吗?何况人家每每好心喊你拿  相似文献   

5.
张瑶 《前线》2017,(10)
<正>《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余篇,于西汉时被奉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诗经》按照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其中"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曲,"颂"是宗庙祭祀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诗经》不仅是一部具  相似文献   

6.
正"纠股办事之人,其权笼罩五洲,突过于君相之范围一国。"这是《共产党宣言》里的一段中译文字。在100多年前的1899年,上海的《万国公报》连载了一个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翻译的一篇叫《大同学》的文章,其中就翻译并引用了《共产党宣言》里的这段文字。当然,用的是文言文。这是史料所见《共产党宣言》最早的中译文。换成当下通行译法,这句话就是:"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大同学》中还提到了马克思的名字:"以百工领袖著名  相似文献   

7.
兰萌 《求实》2009,(Z1)
音乐是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必然表现社会的政治,为政治服务。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音乐思想家公孙尼子的《乐记》就认为:"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  相似文献   

8.
正"道貌岸然"现在一般用作贬义词,不过,这个词最初产生时,其实是表示神态庄重、严肃的褒义词。"道貌岸然"最早可追溯到唐朝,时为"道貌凛然",语出唐《敦煌变文集》:"光严整行之次,忽见维摩,道貌凛然,仪形垒落。"这里表达的是神态庄严的意思。"道貌岸然"一词出现在清代乾隆时期。文人龚炜在其所著的《巢林笔谈·谒敬亭先生》中写道:"先生道貌岸然,接对谦和。"这与  相似文献   

9.
正创新即推陈出新,继往开来。最早见于《魏书》第六十二卷:"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最初是由哈佛大学教授J.A熊彼特在1912年德文版《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传略》是最早出现的论述毛泽东生平和思想的珍贵文献,其作者应该是高自立。主要有这样一些理由:高自立是共产国际七大的中共代表,是中华苏维埃一大、二大时期身处中央根据地的中共干部,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此外,《传略》中关于毛泽东的一些事例,由长期在毛泽东身边活动的高自立介绍,实属在常理之中;高自立在《传略》中以及在共产国际机关报上发表的《七年来的中华苏维埃》一文中,都使用了"九黑工友"这一较罕见的词语,这也可以窥探出《传略》出自高自立之手。  相似文献   

11.
一1928年,莫斯科。在暴风雨般的掌声中,中共代表瞿秋白走上讲台,向苏联同志作《中国革命与共产党》的演讲。瞿秋白在演讲中说:"党孕育在‘五四运动’中,以1920年为其开端。陈独秀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早的创始人。"1945年4月21日,初夏的延安。中国共产党七大预备会  相似文献   

12.
酒德与酒礼     
正儒家学说被奉为治国安邦的正统观点,酒的习俗同样也受儒家酒文化观点的影响。儒家讲究"酒德"两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于酒"。《尚书·酒诰》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  相似文献   

13.
张金梅 《学习月刊》2011,(18):52-54
《春秋》之"义"首在正名。《庄子?天下》云:"《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1](p1067)这是对《春秋》正名思想的最早阐述。遗憾的是,《庄子》没有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正俞平伯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是"新红学"的开拓者之一。进入晚年,俞平伯开始反思自己在红学研究中的某些观点。1978年,俞平伯在一篇随笔中写道:"《红楼梦》好像断纹琴,却有两种黑漆:一索隐,二考证。自传说是也,我深中其毒,又屡发为文章,推波助澜,迷误后人。这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文章发表后,在红学界引起不小震动。朋友老孙跑来关切地问他:"你是红学界的泰斗,又没有人向你施压,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  相似文献   

15.
古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古琴列入世界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精神价值在今天弥足珍贵。古琴起源于何时,与修身养性有何关系,体现了哪些文化内涵?记者就此采访贵州省古琴学会会长吴若杰。  相似文献   

16.
散木 《党史博览》2007,(4):53-55
索尔兹伯里在其《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四处提到徐梦秋,并称其为"红军第一位历史学家" 之所以想起了徐梦秋,首先是有这么一本书被人们经常提起--《红军长征记》.这部在长征结束后由长征部分亲历者撰写的最早也是最重要的回忆录,徐梦秋是其中编辑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他是诗人和小说家,作品《中国革命诗》抒发了炽热的革命激情,被认为是"青年中国的完美声音";他是革命家,大学毕业后投身广州革命政府,后赴美留学,在大洋彼岸因"宣传共产主义"而被捕;他是职业演员,是最早跻身于好莱坞影圈的少数华人演员之一。他就是几乎被历史遗忘的美籍华人左翼文学家蒋希曾。一个活跃的演讲者蒋希曾(1899—1971,Hsi Tseng Tsiang)又名咏沂,小名松泉,曾用笔名"雅  相似文献   

18.
薛永武 《理论学刊》2007,1(2):117-120
“唯乐不可以为伪”是《乐记》的重要美学命题。本文拟从以美导善的视界对这一命题进行三个向度的分析:从“物至知知”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从对“郑卫之音”等“溺音”的否定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从对“雅颂之声”等“德音”的肯定看“唯乐不可以为伪”。《乐记》不仅高度重视心物关系,而且非常注重在以美导善中阐释“唯乐不可以为伪”,认为乐的创造应该贵在情真,应该以善统真、以美映真、以美导善。  相似文献   

19.
和谐如琴     
构建和谐社会,是古往今来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模式。政治家讲和谐,看重人与人的关系;经济学家论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导谈和谐,侧重和衷共济,不出乱子;老百姓说和谐,偏重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各有各的理,句句是真谛。和谐,大约源于音律。《礼记·乐记》说:“其声和以柔”;《书·释典》云:“八音克谐,无相夺伦”,都是琴弦调和之意。古人提倡以音乐教化民众,孔夫子主张“兴以诗,立以礼,成以乐”。可见,和谐成为社会学名词,真还离不开琴弦原理。因而,在下看来,和谐并不深奥,不过如琴。社会如琴。人的潜能巨大,全在于挖掘组合。贵贱贫富,不同的人共同处在社会这张琴上,各有各的用场,少了谁也不行,  相似文献   

20.
正"道德"一词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意思是说,道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顺应自然、遵循规律,事物就能发展。万物以自身形态确认其本质特性而生,由其对环境的适应而有成。可见,道德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看法,属于世界观、价值观的范畴,道德和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称《讲话》)中明确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