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新长征》2013,(9):56-57
<正>"道",其本意为"一达谓之道",说白了就是人走的路。但在中国古代,"道"却有着广泛的含义。"道可道,非常道。"老子所说的"道",是指宇宙的本原和规律。"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庄子所说的"道",是指独立自存、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至于孔子所说的"道",其核心是仁  相似文献   

2.
宋惠昌 《唯实》2013,(8):86-88
在中国古代儒家的政治哲学中",中庸之道"(或者说"中庸"),影响深远,占有重要地位。作为一种政治哲学,其核心属于哲学层次的领导思维艺术。当然,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庸之道"的理论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所以,与对整个儒家哲学思想一样,应该持批判地继承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3.
孔子为官从政仅四年,但他一生都在评政、议政,品味其为官之道,感悟有三:为官要“志于道”、要走“正”道、还要善“权”道。  相似文献   

4.
君子之道     
于丹 《学习导报》2010,(12):49-49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相似文献   

5.
君子之道     
于丹 《新湘评论》2010,(12):49-49
大家读《论语》会发现,这里面经常出现一个词:君子。我们直到今天还常常将其作为做人的一个标准,说某某人非常君子。但是究竟什么是君子呢?  相似文献   

6.
一般言,孟子在讨论人的超越问题时的哲学思维是内在超越的。笔者以为,内在超越思维是孟子哲学思维的主要方面,却并非是孟子哲学的整体思维。孟子是“合内外之道”以言人的超越问题的,这也是先秦儒学的整体思维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7.
屈戎 《党史文汇》2005,(3):55-56
自打汉朝独尊儒术以来,我们中国人对于儒家的"中庸之道"可说颇不陌生.过去的读书人应试必读的四书五经,其中有一本就叫<中庸>.老百姓虽然没有正儿八经读过儒家的什么经书,但他们"间接受古书影响很大",他们"每每拿绅士的思想,做自己的思想",濡染之下,自然就熟悉起来.  相似文献   

8.
文安 《党史纵横》2003,(10):13-14
秦基伟(1914-199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团长、师长、纵队司令员、军长、军区司令员、国务委员、国防部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长征、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作战等重大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屡建功勋;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文革"开始时,他任昆明军区司令员.  相似文献   

9.
“矫枉之矫枉”是我党历史上反倾向斗争一条重要的历史经验.“矫枉之矫枉”符合事物发展和认识发展的规律,有其哲学上的依据.在反倾向斗争中运用矫枉之矫枉关键要坚持适度原则.  相似文献   

10.
孔子之“智”,是对外在“礼乐”的熏习和内在“仁”的体认,一方面注重外在之“学”和人际交往对“智”的助推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必须经由“仁”的内在安顿,“智”方才有效。孔子“智”论,既是政治论,又是伦理观,亦为道德观,还是修身论。  相似文献   

11.
儒家一向主张以“絜矩”去体谅别人、通达他者。《大学》将其上升为一种普遍的德性工夫,把内在自觉推扩到同类的身上。人心之间的沟通必须以天人之间的沟通为前提,天人相通的理性预设可以使人心之间的相感获得绝对的普遍性。天人合体而不隔,天之则即是人之则。由《周易·感卦》兑上艮下的结构则可知阴阳二气感应以相授与。感应离不开性情,并以性情为先验基础。类是感应的对象性前提。万物身上都潜藏着可以与别物相交流、相沟通的可能性,物始终开显着自身,等待别物的进入和通达。《易传》强调圣人在沟通天人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圣人用性情之心去“会通”天文地理与天下之动,实现与天、与神相统一。  相似文献   

12.
“致广大而尽精微”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的一句古语,在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在二○二二年新年贺词中,他都有提及。这句话典出《礼记·中庸》“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意指达到宽广博大的境界又深入细微之处,达到极端的高明又遵行中庸之道。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既登高望远、胸怀大局,又落细落实、积微成著,这一充满哲学智慧的经典古语,为我们干事创业提供了重要方法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忠恕"之道,作为儒家"仁学"思想的重要践行内容,曾一再被历代学者所论述.但孔子所处的时代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语境具有本质区别.只有将儒家传统文化之精华的"忠恕"之道,植根现实语境进行现代反思,才能形成学理与践行之间的持久张力.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为指导,对孔子"忠恕"之道的行为主体、思维方式、逆定理、原则边界进行现实反思,作为民族本土文化精华的孔子"忠恕"之道,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仍然具有其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进 《探索》2011,(2):179-18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鲜明党性的科学,它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斗争哲学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简明而准确的概括。社会主义社会是充满矛盾和斗争的社会,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都必须坚持斗争哲学;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矛盾的性质不同,斗争方式有不同的特点,但这不能成为否定斗争哲学的理由。坚持斗争哲学,就是坚持唯物辩证法,否定斗争哲学是形而上学的反映。唯物辩证法是彻底的辩证法。我们要把辩证法贯彻到底,就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斗争哲学,与形而上学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15.
刘海龙 《学习论坛》2007,23(1):18-21
“斗”与“和”分别在事物的运动发展中发挥着各自的作用。“斗争哲学”与“和谐哲学”代表着两种不同的哲学倾向,分别适合于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历史经验表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和谐哲学”,“斗争哲学”如果僭越了其适用范围,会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造成极大的危害。在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和谐哲学”大有可为,但不能泛化。  相似文献   

16.
再评“斗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斗争哲学”不是毛泽东的“只言片语”,而是他的一贯思想和理论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斗争哲学”不仅实践上有错误,而且理论上也是违反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扬弃“斗争哲学”,提倡“和谐哲学”,实现思维方式和文化类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这样的人:喜欢在人背后说些捕风捉影的谣言,或者根本子虚乌有的事,挑拨离间、搬弄事非,目的也许仅仅是让别人觉得自己很重要,或者让别人对自己的敌人滋生坏印象……  相似文献   

18.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重视执政理念建设。执政理念建设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理论前提和价值基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表明,党能不能执好政,关键在于共产党有没有执政的本领,而执政的本领只有通过执政理念的正确引导才能够发挥巨大作用。在不同历史时期,"斗争哲学"和构建"和谐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中占据着不同地位。"斗争哲学"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从"斗争哲学"到构建"和谐社会"的转变具有现实合理性和紧迫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共执政理念的新飞跃。  相似文献   

19.
冠恒 《前线》2015,(2):120
《论语·卫灵公》记载孔子说过这么一段话,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在孔子时代,"君子"主要指为官从政者,为官从政的人应当关心为官从政之道,而不要像普通人那样关心衣食。就像普通人种田,就是再努力耕种,一旦遇到天灾,庄稼歉收,还是免不了忍饥挨饿。如果学习为官之道,学成之后出去为官从政,就可以得到丰厚的俸禄;就是遇上灾年,也不会挨饿。所以,为官从政者应当担心为官从政之道有没有掌握,而不必去担心物质的贫穷。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全面深刻地总结了党带领人民为实现民族复兴的艰苦卓绝的光辉历程,对党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作出了与时俱进的总结,成为在新的征程上全党全国人民凝心聚力、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指南。《决议》的出台及其本身也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基因,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人明确的斗争方向、鲜明的斗争立场、坚定的斗争原则、科学的斗争方法,为新时代继续践行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精神提供了重要遵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