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小人,《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指人格卑鄙的人,也就是那些品德不良、心术不正的人。小人是相对于君子而言的。君子是很讲气量和风度的,所以古人曾忠告世人:“近君子而远小人”。有位作家在谈小人的长文《历史的暗角》中曾详细分析了小人的几条重要行为特征:小人见不得美好,气量小,嫉妒心强,好用不正当的方法不显露地中伤、陷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某种名誉、地位、利益等方面的损害,善于搞背后  相似文献   

2.
《党建》1994,(5)
这也是一种腐败──谈谈:“小圈子”现象居欣如 “小圈子”这种社会现象,自古有之。古人称之为“朋党”,现时则称之为帮派或宗派。按宋欧阳修的说法:“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则以同利为朋”。“道”和“利”一字之差,大相径庭。  时下,某些好利禄、贪...  相似文献   

3.
"知恩图报,善哉,君子也;忘恩负义,乃恶,小人也。"这报恩与负义、善与恶,自古以来就是评价人们伦理道德及行为优劣的最起码也是最基本的尺度。小至一个家庭,儿女们是不是感父母养育之恩而孝敬父母;大至一个国家,民众们是不是感国家培育之恩而报效祖国;就整个地球而言,人类是否感大自然孕育、抚养之恩而敬畏、呵护自己的绿色家园,这是所有生活在地  相似文献   

4.
近读《论语》,留意了一下有关“君子”与“小人”方面的内容。书中孔子崇君子鄙小人的述说很多,像“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种对比的说法就有16处,单提君子或小人者多达百余处。孔子说的“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反之则是“小人”。对此,他有诸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很有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义利方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明晓道义,小人只懂私利。还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  相似文献   

5.
夜读春秋,又见桓公,难抑唏嘘再生——居春秋五霸之首,最后竟被自己宠信的易牙、竖刁之辈所累,活活饿死宫中,足见识人难矣!然掩卷长思,叹惜何止于此? 识人固难。民俚有云:知人知面不知心。小人、奸佞脸上又没写字,如何识得?何况凡小人奸佞皆善伪装,表面上恐怕比君子还君子,比正人还正人:正人做不出的样子,他们能做;君子不屑做的事情,他们也能做。所以小人奸佞不但难被识破,且常能得志受重用,令无数君子叹折腰!  相似文献   

6.
清贫是福     
古往今来,很多志士仁人视富贵为浮云,贫贱不移,他们看来,"德润身,富润屋",以清贫为福,尽力为社会做些好事,并乐此不疲,因而生活得豁达向上,有滋有味;相反有些人家有万贯家财,却常忧不足.由此,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做君子,不做小人”。自古以来,“君子”和“小人”总是相对存在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辩证思维对比,选择了君子作为做人的标准。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过上百次,究其内涵,孔子对君子的界定有其理想的人格标准。  相似文献   

8.
学会宽容     
宽容是什么? 古人说:“有容德乃大”(《尚书》),“量小非君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官场赞:“将军额上能跑马,宰相肚里好撑船”。 佛家云:“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物)”。  相似文献   

9.
都来诛伐小人白公智孔丘说:小人难养!因此便把小人与君子区划开来,后世也就懂得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之至理。但至今小人仍如嗡嗡苍蝇,挥之不去,驱之不散,其害无穷。小人是何物?是人。人类是唯一有羞耻感的动...  相似文献   

10.
谭丁 《前线》2016,(4):79-79
正【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  相似文献   

11.
华建宝 《实事求是》2007,195(2):11-13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荣辱问题。“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传统荣辱观的立论基础;“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是传统荣辱观的目标价值;“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不同也”,是传统荣辱观的内涵要求;“三省吾身”“反求诸己”,是传统荣辱观的修养途径。  相似文献   

12.
近读清史,其中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名臣孙嘉淦劝诫乾隆皇帝警惕“三习一弊”的一段话,言近旨远,细细读来,对从政为官者立身处世不无启迪。孙嘉淦所说的“三习”,指“耳习于所闻,则喜谀而恶直;目习于所见,则喜柔而恶刚:心习于所是,则喜从而恶违”。有了这“三习”,必然会导致“一弊”:“喜小人而厌君子。”喜“谀、柔、从”,恶“直、刚、违”,对普通百姓来说,也许无可厚非,但对领导干部来说,危害却是极大的。领导者不仅决策、管人、用人,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有少许“小人”,甚而有一堆堆、一簇簇“小人”,都不一定可怕。可怕的是这样的社会趋势:“小人”处处吃香,事事得意,弄得“君子”处处倒霉,事事不顺。最后连“君子”也只好知时达务,顺乎潮流,索性做起了“小人”,这就可忧得很了。这里说的“小人”,有人往往很习惯地想到“小人物”,好像一经做了“大人物”、“著名人物”、“高级人物”,就自行摘掉了“小人”的帽子,决不会再归进“小人”一类。其实这是错觉。“大人物”、“著名人物”、“高级人物”里的小人习性,小人意识,小人行为,有时一点也不比平民百姓少,甚而犹…  相似文献   

14.
《党建》2008,(10)
作为党的领导干部,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要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有一个基本前提,那就是必须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古人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用现在的话来诠释就  相似文献   

15.
人活一世,有宠有辱,有毁有荣,恰如日月,总有阴晴圆缺,这是人生的寻常际遇,不足为怪。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对此我们应荣宠亦淡然,毁辱亦坦然,豁达大度,均微笑面对。  相似文献   

16.
守持俭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智者莫不戒奢尚俭,守持俭德。节俭是人们德行的基础。俭以养德,玩物丧志。《左传》上有名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宋代司马光对此解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此识颇有见地,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事实证明,俭朴勤奋乃修身之必需,立业之  相似文献   

17.
蔡建军 《奋斗》2020,(2):79-79
“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乃不利。”这是《吕氏春秋·慎行》文中所言,说的是君子谋事做事考虑的是道义,小人想事处事谋求的是利益,结果反而不利。古人经世箴言,至今应有警示。身处现代社会,我们不必谈“利”色变,但共产党人谋求的利,不是个人私利、家庭小利,而是天下祥和、百姓幸福。这种“计利当计天下利”的名利观,正是无数共产党人舍个人之利、兴国家之业、求民族之荣的精神火炬。  相似文献   

18.
“四书五经”中的许多名言警语早都忘记了,惟独孔老夫子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倒还时时记起。征诸古籍,“君子”与“小人”,在西周时期原是分别代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迨至春秋末年,“君子”与“小人”的解释多了一层含义,即也被人们用作为有德者与无德者的称谓。照此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有德者心地平坦宽广,无德者却经常局促忧郁。 予生也晚,没有见到过那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士黔娄或隐君子陶潜,但心地光明、坦荡无私的革命者,却接触过许许多多。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  相似文献   

19.
期盼『慎权』张述华我国早期的理学家王阳明说过:“夫权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小人窃之以成其恶,君子用之以济其善。”此话是说,权力能兴利也能为害,关键是看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以及怎样使用权力。权力确实具有两重性。不光掌握在什么人手里有两种可能,就是使用权...  相似文献   

20.
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之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陆九渊并不以君子小人的对立进行解读,而是把“小人儒”解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是“学不至道”,而非无德之人。尤其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