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凌 《政协天地》2014,(Z1):71-73
2013年底,由省政协原副主席陈增光牵头,省扶贫"两会"和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组成联合调查组,下乡调研撰写了《让农村有线广播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有力载体——从"村村响"到"县乡村三级联播联控"》的报告。省委书记尤权、省长苏树林、省委常委陈桦、副省长李红等分别为该报告作了重要批示。苏省长在批示中明确指出:"省扶贫‘两会’推进老区贫困乡镇广播工作很有成效。"我们希望读者能看到更多反映基层实际的文章,现予转载。  相似文献   

2.
3.
尹长云 《求索》2008,(6):67-68
农村文化产品有效供给不足,农村文化服务方式单一。其主要根源在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市场发育程度不成熟,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投入不够,基础设施落后。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机制,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扩大服务项目,改变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4.
文化需求: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彭益民 《湖湘论坛》2010,23(5):120-124
确保公共财政资源有效地用于农村文化建设,实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最大化和最优化,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来看,优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关键在于真正满足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改变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性提供模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因此,必须坚持以满足农民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深入研究和把握农民的基本文化需求,拓宽有效满足农民基本文化需求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解决农村文化落后、农民精神生活贫乏、乡村文化边缘化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的有效途径。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应以增加供给的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资金不足、人才短缺、能力不足等问题,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扶贫、文化产业、地方发展等相协调。同时,还应为供给文化发展提供思想、制度及实践支持,解决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相似文献   

6.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重道远。本文以行政生态学理论为视角,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行政生态进行了考察,提出了在西部农村行政系统内部及其与社会圈之间取得动态平衡,从而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举措。  相似文献   

7.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直接决定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其供给机制的效率和质量更是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研究的核心范畴。孝感市公共文化"楚剧展演"项目基于"减负"和"增效"的现实应对,克服了"政府供给"的阻力,引入市场主体,导入竞争机制,顺从了"市场供给"的拉力,由"政府供给"向"市场供给"转变,这其中蕴含了供给主体的重构、供给方式替代、供给手段转换和供给动力叠加的内在机理。通过建立市场化的供给机制,培育"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行动力,创造了中部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可行路径,达到了共同治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公共文化服务是国家履行公共职责,保障民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提供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是实现政府存在伦理、价值、方式的必要前提。当前,在民众不在场、非文化部门缺位、社会力量乏力等因素的限制下,公共文化服务在现实运作中出现一些形式化、片面化、局部化等问题,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利益保障属性无法得到充分实现,结果则表现为民众利益的受损。参与式治理是一种治理模式,侧重于强调利益相关主体协同参与到公共事务的处理中,生产政策和分配资源。借鉴"参与式治理"思维,当前的公共文化服务应在民意表达与回应、政府内部组织协调机制、公私合作、社会组织参与等方面进行体制完善与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中国急剧变革的时代,思想界的活跃程度可与五四运动比肩,只是两个时期在媒体上的表现有所不同,关注的热点之一是社会转型中农村和农民的变化轨迹。这在大的社会转型洪流中看起来是小的支流,  相似文献   

10.
赵龙英 《岭南学刊》2022,(4):116-122
作为乡村文化的重要教育载体,农村图书馆在乡村文化振兴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以贵州农村图书馆建设项目为例,农村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既有服务路径包括层层递进式、村校合作式与教育供给式三种,其困境及成因可以归纳为层层推进式服务路径难以满足公益性需求、村校合作式服务路径难以做到因地制宜和教育供给式服务路径往往政府管控过多。化解农村图书馆助推乡村文化振兴的现实困境,应形成“图书馆基金会+政府+农村图书馆”式服务路径、创新“农村图书馆+高校”合作式服务路径、建立“总分馆”式服务供给模式、优化“农村图书馆+道德讲堂”的服务路径和构建“农村图书馆+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机制服务路径。  相似文献   

11.
故宫四重门事件反映的是与公共文化服务密切相关的根本性问题——文化失灵。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文化失灵现象是指,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背离文化的公共性和文化的公共服务宗旨,强化市场所遵循的资本和效益的逻辑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的经济化,或者因政府过多干预而导致公共文化服务行政化,直接的后果就是文化在资源配置和共享方式上的公共性丧失,以及公共服务中的文化空洞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中国经验运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对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及其变迁问题展开研究。旧思维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是一元化体系,新思维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是多元化体系。本文认为,多元化组织体系较一元化组织体系能更好地满足公民的不同文化需求,能更好地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改革开放促使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从一元化组织体系向多元化组织体系变迁,这个变迁过程受到市场、政府、社会和文化服务理念这四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还在走向三足鼎立理想模式的变迁途中。  相似文献   

13.
公共文化服务外包,是指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将公共文化服务中可以剥离出来的部分,通过合同的形式,承包给具备条件的文化企事业单位和社团来履行,并根据其提供文化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支付费  相似文献   

14.
徐勇 《政策》2007,(9):12-15
进入21世纪,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由此将实现从"农村包围城市"向"城市带动乡村"的转变,其带动机制主要有财政、就业、资本、信息和制度带动。而要实现城市带动乡村,必须以新城市建设引领新农村建设,着力强化城市的自我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新型城镇化和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成为推动“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公共文化服务与“村改居”社区治理具有价值耦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之于“村改居”社区治理具有现实性。然而,公共文化服务能否促进“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实现其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耦合,还存在价值取向、供给机制、供给效能等诸多制约因素。因此,如何确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优化供给机制,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便成为实现“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加强对社区居民的价值引领、完善全过程参与机制、推动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借助数字化治理工具等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对“村改居”社区治理现代化的正向赋能。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切实保护好、实现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长治市于今年5月开始实施了一项新的惠民工程?——农村"文化低保"工程。该工程旨在解决全市贫困农村和贫困农民看书难、看戏  相似文献   

17.
中共长治市委宣传部调研室《“让文化低保”的阳光照亮农村》一文被本刊2007年第10期刊发后引起社会反响。近期,中共山西省委政策研究室深入长治调研,撰写了《让公共文化服务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对长浩市“文化低保”工作进行了深度挖掘并就在全省推广农村“文化低保”工程提出相关政策建议。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调查报告,对全省“文化惠民工程”的推进提供了具体方法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行与第三次分配的强调为乡村公共价值的创造提供了制度性便利,但农村弱势群体的存在仍然是创造乡村公共价值不可回避的难题。“芙蓉花开”公益项目聚焦于农村困境女性,通过居家养老护理员的工作赋予她们就业权,并增强其职业技能、自我效能与发展能力,使其不仅是被赋能的对象,更成为公益组织的合作伙伴,达成服务提供者与服务对象的合作生产。而沟通权力作为合作生产的运行基础,以平等化与在地化的形式,促使农村困境女性愿意为服务对象提供额外的公益服务,并推进个体公益向家庭公益、村庄公益转变。她们在家庭、服务对象和乡村共同体中传播公益理念、激发公益行动,实现了更大范围内乡村公共价值的合作生产。  相似文献   

19.
赵锋 《群众》2014,(2):62-63
2011年,无锡新区图书馆建成后,采用政府主导、服务外包的创新管理模式,由政府提供基本场地条件、提供经费保障、制定服务标准,  相似文献   

20.
张秀隆 《当代广西》2010,(11):40-41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是当前我国一项十分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来宾市在财政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全面实施“求乐、求知、求技”惠农工程(以下简称“三求”惠农工程),为后发展地区发展农村文化探索了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