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有效的银行破产制度对于处置金融危机有着重要意义。为了维护金融稳定,大部分欧洲国家通过立法赋予银行监管机构广泛地处置问题银行的权限。监管机构行使权力可能损害破产银行相关方(股东、存款人以及债权人)利益。欧盟法为破产银行相关方追究监管机构的国家责任提供了法律依据。欧洲法院所确立的国家责任原则同样适用于银行破产领域。这给成员国的监管机构处置银行破产施加了一定的限制,同时给银行股东提供了直接的保护。对银行破产中的国家责任问题的处理,涉及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间的平衡和银行破产中相关方的责任分担。  相似文献   

2.
通过阐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会计制度经历的多次改革,总结改革对稳健性原则的完善与执行的严格要求,说明我国会计制度对稳健性原则的重视,其应用在制度改革中不断强化;总结学者对我国上市公司稳健性原则执行情况的研究,说明上市公司中稳健性原则的存在,其执行情况随着会计制度的改革得到增强,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说明会计制度改革不仅是从制度上强化稳健性原则,而且还强化稳健性原则的运用,这是由于稳健性原则的运用和强化顺应了世界范围内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为目标的会计改革发展趋势,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和便于相关监管机构的监管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3.
"巴塞尔银行业务条例和监管委员会"先后制订了一系列的原则和协议,致力于维护国际银行体系稳健运行.新近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设立的中国银行业监督委员会应当借鉴巴塞尔协议的监管思想和原则,采取具体措施完善我国银行监管制度.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推动了金融监管体系变革,英国银行监管体系经历了从非正式监管到法定监管的过程。中央银行在银行监管中的角色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变革将让英格兰银行在银行监管和危机管理中发挥更大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在大数据技术推动下,生物医学、医疗诊治、基因测序、健康管理等医疗健康技术跨越式发展,并且具有无可估量的潜在社会价值。然而,医疗健康大数据呈现出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融合与冲突、个体利益和群体利益糅合、敏感信息和非敏感信息混同等"个性化"特征,诱发了多样化生命伦理问题。大数据过程不透明是影响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及决策正确性的重要因素,故医疗健康大数据呼唤透明度的实现,但透明度应当把握限度,这取决于数据安全、累积性创新、反垄断规制等方面。现行隐私规则束缚了透明度的实现,透明度实现应突破"个人中心主义"藩篱,以数据隐私和激励创新协同保护为目标确立透明度原则,以"算法+正当程序"为中心建立透明度监管模型,以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糅合为新面向构建透明度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跨国银行法律性质的界定 ,提出对作为跨国公司特殊形式的跨国银行的监管应依据跨国银行分支机构不同形式的法律特征和地位 ,划分出母国和东道国不同的监管责任。在分析巴塞尔委员会对跨国银行分支机构监管的历史演变和时代发展的基础上 ,结合我国对跨国银行法律监管的现状 ,作者对加入WTO后在我国建立跨国银行分支机构分别监管法律制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电子银行监管立法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子银行的出现 ,改变了传统金融机构经营方式和业务运作模式 ,在提高了银行效率的同时 ,也加大了银行的风险。构筑电子银行新的监管体系并建立相应的监管规范势在必行。本文在借鉴和比较国外的电子银行监管模式和相应法律文件的基础上 ,来探讨我国电子银行监管体系的结构、主要内容 ,并对若干有争议的问题提出笔者的看法 ,以期为立法者进行法律规划时起参酌之见。  相似文献   

8.
监管联席会议是相关监管当局组建的、旨在持续性地加强跨境银行集团监管合作与协调的常设机制。它是次贷危机催生的一项金融监管机制创新,是后危机时代国际社会为加强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而推行的一项全球化制度安排。监管联席会议一般以银行集团的母国监管当局为主导设立、以当局签署监管谅解备忘录为前提条件、以灵活的组织结构为基础运行,具有促进监管信息交流、协调监管行动和加强危机管理等重要制度功能。该机制在全球范围内的建立和推广,体现出银行监管理念的重大革新,即强调单一监管与并表监管良性互动、日常监管与危机管理统筹兼顾、微观审慎与宏观审慎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9.
私人银行业务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众多业务中最高端的理财服务之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富裕阶层的人数也在增多,这为私人银行业务带来了发展契机和广阔的空间。然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存在诸多问题,应健全法律体系,完善相关制度设计,建立法律纠纷解决机制。只有依靠有效的银行监管,充分发挥银行监管的作用,才能确保私人银行市场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一体化及全球银行业向全能银行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发展自己的全能银行已成为必然。世界范围的全能银行监管模式有三种,中国全能银行监管模式选择将给政府金融管理层的监管带来挑战,政府面对全能银行监管模式选择应采取的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完善的银行监管框架应该包括最低资本要求、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三个支柱,但目前的银行监管中却还缺失市场纪律的运用。文章指出,由于存在着资本要求的两难抉择,缺失市场纪律的监管方法很难维护银行业的安全性。文章提出,可利用创新的金融工具——或转股债券,来建立银行监管的市场纪律。通过对一个数理经济模型的分析,文章得到的结论是合理设计的或转股债券,可以起到约束银行风险的市场纪律作用。  相似文献   

12.
将契约关系理论引入我国政策性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构建契约关系规则体系,将有效约束和保障政策性银行的经营活动.政策性银行契约体系构建必须具备以下几个外部条件:明确的契约目标,责、权、利角色的合理设置,外部程序的民主、透明、科学,司法上引入对民事责任的实质判断和责任追究.政策性银行契约履行体系的构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有效制衡的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体系,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进有退的契约解除机制.  相似文献   

13.
WTO体制的基本原则主要有非歧视原则 ,关税减让原则、取消数量限制原则、促进公平竞争原则、对发展中国家予以照顾原则、透明度原则和允许例外与实施保障措施原则。《外贸法》在制定的目的和基础、调整对象、非歧视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市场开放原则和主要制度方面与WTO体制是一致的 ;但在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外贸经营许可制、运用关税保护国内市场和保障措施规定等方面与WTO的规定有差距。  相似文献   

14.
金融全球化和跨国银行的大量涌现推动了全球经济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使危机的发生和传导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2008年下半年始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全球,2009年二季度以来,随着危机的缓和,经济的复苏,全球进入后危机时代。本文就从这样一个特殊时代的跨国银行监管体制入手,对跨国银行监管制度的现状和缺陷进行了分析和论证,以比较国际社会和各发达国家的跨国银行监管体制,总结其成功经验,指出其不利措施。最后,对后危机时代跨国银行监管制度应采取的改革举措进行了思考,同时期望对完善我国的银行监管体制提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析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银行监管改革的进程及其阶段性特征,提出改进我国银行监管有效性不足,对我国银行实行分类监管、加强监管政策的理论研究、提高银行监管从业人员的素质、构建高效的银行业监管工作秩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存款保险机构依其职权范围大小可分为保险理赔职能型、破产管理人职能型、银行救助职能型和监管者职能型。保险理赔职能是存款保险制度应有含义。鉴于我国银行破产宜采法院控制下的折衷模式,并考虑到存款保险制度能有效克服银行破产程序顺利推进的障碍,因而我国存款保险机构应被赋予担当破产管理人职责。但鉴于作为救助职能赖以实施基础的接管程序在次贷危机中所暴露出的局限性,以及其制度功能可在相当程度上通过破产重整实现,特别是各国对"太大以至于不能倒闭"原则的废弃,加之国际经验昭示和制度构建初期的审慎态度使然,我国暂不宜赋予存款保险机构救助职责。并且为避免重复监管带来的无效率与高成本,也不宜赋予其监管职责。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后,我国银行多年积淀和潜在的金融风险已逐步显现,这一切给我国的银行监督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实现银行监管的目标,需要优化执法的外部环境,整合有关监管的法律、法规,并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监管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商业银行监管模式的选择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监管的模式是银行监管制度的核心和灵魂.综合考虑我国银行业风险的现状,国际监管与国内金融改革的总体趋势,以及我国金融开放的整体要求,我国金融监管的模式选择,应以提高金融效率控制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目标,充分规避金融风险,推进金融市场化法制进程,建立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银行监管体系.  相似文献   

19.
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督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美国的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带来了高风险的杠杆操作和过度的金融创新,累积了大量的金融风险,最终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本文分析了美国影子银行系统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归纳总结了各国正在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比较了中美两国的影子银行体系,提出了强化我国影子银行系统监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银行消费者是重要的社会群体,但现实中银行消费者权益受损现象仍存在。银行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作为经营者的银行的原因,还有银行监管部门及银行消费者自身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