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我国的司法实践来看,现阶段我国公诉人的素质尚不适应现代刑事诉讼的客观需要.研究和分析公诉人的素质,探讨增强公诉人素质的途径,对于充分发挥公诉人的职能,进一步提高公诉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国家公诉人应有的素质根据公诉工作的特殊性及各地检察机关多年来公诉实践的经验,国家公诉人应当具备政治、业务、心理三个方面的素质,下面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2.
黄慧苑 《法制与社会》2012,(22):118-119
刑诉法修正案出台后,对公诉工作有新的规定,证人出庭作证增加了庭审难度、量刑辩论考验着公诉人素质与经验、简易程序开庭加大了公诉工作量、证据制度的改革考验公诉人对证据的甄别力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挑战,公诉部门要着手应对,用自身的实际行动迎接刑诉法修正案的正式实施。  相似文献   

3.
谢小剑 《法学论坛》2007,22(2):127-131
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公诉一体化的制度建设.公诉一体化有利于高效地追诉犯罪;防范公诉权滥用;防止外部的非法干预;保障被告人权利.其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上级检察院的指令权、下级抖检察院的报告义务、公诉政策一体化和公诉人一体化.但是,在公诉一体化的同时应当保障公诉检察官的相对独立性.我国在推进公诉一体化机制改革时,一方面在改革内容上存在欠缺,另一方面忽视了保障公诉检察官的相对独立性,应当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全国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全面推行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公诉人队伍建设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笔者就这一问题,谈几点认识。 一、正视公诉人队伍中存在的问题是加强公诉队伍建设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加强公诉人建设命题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公诉工作从侧重于对制度机制的完善,逐步进入到对人的能力的重视与提升的新阶段、新境界。全国检察机关第四次公诉工作会议指出:"加强公诉人建设,是直接关系到检察机关形象的一项战略工程。"完成这一工程,首先必须深刻认识其价值意义,正确把握其定位方向,全面理解其目标体系,这是我们思考和探索中国公诉人建设问题的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6.
律师法修改后,使得以法官为中立居高裁判者、控辩平等对抗的三角形诉讼构架更显突出.公诉人的素质是否能够适应三角形的诉讼构架,值得深思.笔者结合司法实践,分析现阶段公诉队伍存在的问题,进而对如何提高公诉人素质提出几点建议,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有关强化公诉人素质能力问题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息过,随着三项重点工作的提出,对公诉人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高素质公诉人队伍的建设需要制度予以保障,而公诉人素质能力提高机制的建立又是公诉人具备高素质能力动态、律动的制度保障。本文通过该项机制的研究,试图建立起增强公诉人素质能力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8.
近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市院公诉处先后召开了第九、十次"上海市检察机关优秀公诉人论坛"。来自全市公诉部门的近30位全国十佳公诉人、全国优秀公诉人和市级优秀公诉人出席论坛,论坛由市院公诉处季刚处长主持。两次论坛的主要议题是研究庭审中常见问题的处置办法,旨在加强各级公诉部门出庭规范化建设,同时充分发挥优秀公诉人的示范和引领作用。针对庭审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事先拟定了60余个  相似文献   

9.
提高公诉能力,树立良好的公诉形象是每一个公诉人都追求的目标,个人的公诉能力建设成功不仅是个人的公诉品牌问题,还是整体公诉能力和公诉水平的一个体现,关乎检察院的整体建设形象,关乎诉讼过程中控方的力量强弱和理由充分问题。所以有必要强调每一个公诉人都要加强自身公诉能力建设,形成自己独具风格的公诉形象。公诉能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审查证据的能力和庭审能力,因此,笔者主要从如何提高的角度上,和各位做一个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使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成为必然,虽然控辩审三方的庭审结构得到了完善,但也给公诉人的工作增加了巨大压力。面对"案多人少"的矛盾,各地检察机关纷纷探索适合自身的简易程序公诉人出庭机制,实践中形成了专职公诉人出庭模式、办案组集中出庭公诉模式和承办人出庭公诉模式三种机制,本文通过分析比较,总结出了不同机制的优缺点,为探索建立更加合理的简易程序出庭公诉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公诉人是行使公诉权的主体,公诉人代表国家出庭支持公诉,是行使公诉权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是对公诉人理论水平、法律政策水平、文化知识水平、业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心理素质综合检验和考验。出庭公诉的成败,不仅是某一案件的成败和该公诉人的问题,它关系到检察机关的声誉和整体形象。因此,公诉人在法庭上肩负着如此繁重的艰巨任务,就要求我们公诉人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和业务素质。而掌握精良的法律专业知识,是公诉人办理案件的基础,是保证办案质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2.
陈永全  陈林 《中国检察官》2003,(4):26-26,47
一、职业公诉人概念界定 所谓职业公诉人,是指在检察机关中,在检察长的直接领导下,长期、固定、专门代表国家对刑事犯罪提起并出庭公诉的职业化的检察官。职业公诉人以公诉为其职业,与普通检察官和一般公诉干警相比,具有以下特征:1.长期性。长期性是职业公诉人的时间特征,也是其职业性的表现。2.固定性。公诉人履行职  相似文献   

13.
张胜利 《中国检察官》2005,(1):29-29,42
公诉工作是检察业务的重要环节,公诉权是检察权的最基础权能。随着国家司法改革的推进,公诉工作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开始凸现;尤其是:办案数飙升的逼人形势与司法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比较突出,公诉人员的专业素质与人民群众对公诉工作的期望之间尚有一定的差距,现行的公诉机制中仍存在着效率低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案件公正程度的环节;使实践中的公诉效果离“公正与效率”的要求相去甚远。作为检察机关与外界交往的窗口之一的公诉部门,如果没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公诉人”队伍,就难以适应当前新形势发展要求。因此摆在公诉部门的…  相似文献   

14.
公诉引导侦查是加强公诉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侦诉关系的发展方向和强化法律监督的有效途径。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从探索对新类型案件的引导、适时介入引导自侦案件、构建主动介入的引导工作机制,以及实行专业化引导侦查模式等方面对公诉引导侦查工作模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当然,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公诉引导侦查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加强捕诉配合衔接、畅通工作流程,并加强公诉人的引导侦查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刑事诉讼实行新的庭审方式以后,对公诉人自身素质的要求更加严格。出庭公诉不仅需要对犯罪事实、证据及庭审规则了如指掌、运用自如,而且公诉人还应当在法庭上表现出良好的形象。实践证明,公诉人庭审活动中塑造良好庭审形象需要把握好“形体语言”和“有声  相似文献   

16.
李玲 《青海检察》2009,(4):48-49
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是代表国家以国家公诉人的身份,在法庭上通过调查、质证、法庭辩论、指控犯罪,揭露犯罪,达到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目的。因此,加强公诉能力建设,提高在新形势下运用法律和刑事政策制服犯罪能力,尤其是提高公诉队伍的法律理论水平,加强法庭辩论能力及论战技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7.
蔡明璇  王红梅 《法制与社会》2011,(25):235+239-235,239
自刑事诉讼法、刑法修订以来,由于庭审方式的变革,使的检察机关的执法理念、办案模式发生重大变化。也对公诉人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作为公诉人才的培养,也应当转变观念与做法,重新建立一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人员功能的合理机制。本文提出的公诉人才培养固定化机制,是在吸收各地关于职业公诉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公诉工作经验,提出的适宜于建立有梯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  相似文献   

18.
公诉人队伍作为检察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察工作实现跨世纪发展目标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检察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发展机遇的新形势下,审查起诉部门要完成好指控和证实犯罪,履行侦查和审判监督职能,依法纠正错误的刑事判决和裁定,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等各项工作任务,不辱使命,必须加强公诉人队伍建设。   强调加强公诉人队伍建设,非始于今。近年来,各级检察机关在公诉人队伍建设上,切切实实做了不少工作,对于增强公诉队伍的战斗力,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加大执法监督力…  相似文献   

19.
公诉意识是公诉人对社会公诉制度存在的认识和反映。公诉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特别是社会法律意识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产生并服务于相同的社会关系,是用公诉思想、公诉意念、公诉观点的方法来反映并作用于社会存在。正确的公诉意识来源于公诉实践。相反,公诉实践离不开公诉意识的指导。公诉意识的强与弱,对于公诉人开展公诉工作有着直接的、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已一年多时间,公诉人在依法出庭支持公诉的工作中已逐渐适应了新形式的庭审制度,在法庭上掌握主动,积极出击,揭露犯罪。在庭审过程中,公诉人通过宣读起诉书、提出公诉机关的诉讼主张、并经过讯问被告人、对所要证明的事实进行举证,到最后发表公诉意见、进行法庭辩论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证明公诉机关的诉讼主张,保证起诉成功。如何运用好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诉讼主张,关系到整个公诉案件成功与否的问题,是重中之重。现阶段,由于刑诉法中关于举证方面的规定过于笼统,具体的操作规程都是公诉人在实践中,根据各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