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春秋时期管仲最早提出"以人为本",到晏婴提出的"以民为本",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今天我们提倡"以人为本",与历史上"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批判地继承了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一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孙海生 《求实》2005,2(8):58-59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论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如何对待"先富"与"共富"是一个重要课题.先富带后富,逐步缩小差距,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论先秦儒家"孝忠"观中的"谏诤"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谏诤"思想是先秦儒家"孝忠"观的一个重要内涵.自孔子提出了"事父母几谏"和"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的主张后,曾子、子思、盂子各有侧重地继承并发挥了孔子的"谏诤"思想.曾子侧重于"谏亲",提出了"以义辅亲"和"微谏不倦"的谏亲原则;子思和孟子则侧重于"谏君",前者认为"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后者则阐发了"反复谏"的观点.荀子综合了孔、曾、思、孟的"谏亲"、"谏君"思想,提出"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主张,把先秦儒家的"谏诤"思想发展到了顶峰.  相似文献   

4.
试论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中的"港人治港"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港人治港"是邓小平在解决香港问题上提出的重要思想.它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一国两制"理论,为香港的顺利回归创造了条件,也为香港回归后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发展提供了理论保障,为澳门、台湾以"一国两制"的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  相似文献   

5.
"三个有利于"和"三个代表"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理论体系上是一脉相承的,在判断标准上是一以贯之的."三个代表"是"三个有利于"的继承、发展和提高.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在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基础上,为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党建工作而提出的新的目标要求,是"三个有利于"标准在党的建设方面的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小康"一词由来已久.邓小平"小康"思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使古老的"小康"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相似文献   

7.
"三面红旗"各自提法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及随后发动的"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俗称"三面红旗",到1962年底形成了"三面红旗"从提出到实施的一个阶段.  相似文献   

8.
汪寿祥 《求实》2001,2(10):13-15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思想与1992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具体表现在"二个一致,三个统一"上,即思想前提一致-实践;精神实质一致--创新.统一的目标导向--社会全面发展;统一的核心内容--发展生产力;统一的价值取向--人民利益.这两个科学思想的一脉相承,充分体现我党两代领导人思想的一致性,事业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9.
苏伟 《探索》2007,3(4):8-10
胡锦涛总书记在"6.25"讲话中提出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这一论断的意义极为重大"党的基本要求"是与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一个序列的东西;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提出都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样,"党的基本要求"的提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同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进"工作,是高校"两课"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意义,并力求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去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为"两课"教学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新的要求,"两课"教学应该在"三个代表"思想"三进"方面创造新的更辉煌的业绩.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针对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和社会发展现实提出的"争论"与"不争论"思想,体现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战略的坚定性与战术的灵活性.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内涵和实质,就要实事求是地决策,分清本末主次,把握处理好"争论"与"不争论"问题的度,目的是把中国自己的事情办好.  相似文献   

12.
自推行村级干部"海选"制度以来,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了程度不同的贿选事件.近年来,"村官"贿选现象呈现出日趋增多的态势.围绕着这一现象,社会各界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1956年底,毛泽东结合中国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实际,继承列宁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新经济政策"思想.这一思想提出的基石是中国正处在不发达社会主义阶段的国情,根本的目的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对民族资产阶级具有两面性的科学分析,则是这一思想产生的现实依据.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理论,现阶段研究和学习毛泽东"新经济政策"思想,对我们贯彻落实这一理论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爱茹 《党的文献》2005,2(6):18-24
邓小平的"先富"、"共富"思想,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历史演变:1975-1978年,"大政策"的提出阶段;1979-1984年,根据改革初期的实践对"大政策"的进一步思考,提出既反对平均主义,又防止两极分化;1984-1992年,在经济改革全面铺开后对"大政策"思考的侧重点,是强调先富带后富,东西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1990-1992年,提出对"大政策"具体走向的时间和方式的初步设想;1992-1993年,对"大政策"的最后思考,提出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全面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提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重大任务.如何按照"三个代表"思想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时,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及时解答了当时存在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困惑,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了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20∞年初,江总书记立足中国现实,放眼世界,从党的自身建设角度,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适时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虽然"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思想是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从不同的角度提出的,但因为中国共产党是我们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所以,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是相互联系的,是一个整体,有着内在的关系.本文试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考察他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事业的成败,关键在人.对宜丰而言,要全面实现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城乡面貌"三年大变样"、经济总量"五年翻一番"的目标任务,关键在干部,核心在各级领导班子.为此,必须把干部队伍的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要打造好学习型、务实型、和谐型、廉洁型"四型"兼备的班子,为"十一五"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8.
贫富差距过大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一个严重的问题.要建立和谐社会就必须缩小收入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在贫富差距研究中,库兹涅茨假说在西方很多国家得到验证,但在亚洲国家却没有灵验.关于中国是否出现了库兹涅茨曲线,学术界尤其经济学界存在着巨大的争议.本文并不参与经济学中的各种争论,而是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并验证20多年来贫富差距演变的"U"型轨迹.本文认为之所以出现"U"型,是因为改革初期出现了一个"改革的平等化"效应,缩小了贫富差距.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U"型拐点出现,在市场和权力的双重作用下,贫富差距急剧拉大.最后,文章针对贫富差距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也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但关于"联共政策"一项,海内外研究中存在许多争执,甚至有的学者对"联共政策"本身提出质疑.本文拟就"联共政策"中的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力求理清其中的一些脉络.  相似文献   

20.
倪志安  李丽昆 《探索》2006,1(5):179-182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到底怎样理解"以人为本"才是科学的?以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思维方式为指导,我们应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的"以人为本"发展观,以增强人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推进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