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城市贫困问题日渐突出,而在西部欠发达的省份尤为明显,该文以贵阳市为例,从城市贫困界定、城市贫困形成的原因、城市贫困的解决对策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城市贫困问题。  相似文献   

2.
反贫困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反贫困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中国贫困问题的产生有其法律制度性根源。反贫困斗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求法律机制的介入。反贫困立法属特别立法 ,应以对农村特殊贫困群体的救济和农村扶贫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 ,以实现权利义务在相关主体之间的合理配置和反贫困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在市政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弊病和问题,其中城市新贫困问题可谓是市政管理的软肋.贫困是一个老话题,但城市新贫困却是随着城市化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现的有新特点的问题,本文在探析新贫困的定义及其主体、剖析城市新贫困产生的原因和影响的基础上,对市政管理中如何解决城市新贫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深入,贫困人口与日俱增,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因此,城市贫困问题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本文从影响城市贫困的因素来深入的探讨城市贫困的成因问题,只有找到了城市贫困的根源才能为解决城市贫困找到突破口.  相似文献   

5.
农村医疗救助制度的建立,有效分担了患病贫困农民的经济负担,提高了农民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对农村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当前,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存在着救助基金非常有限使得其对贫困农民的补助只是杯水车薪;管理监督体制的不完善导致医疗救助效率低,基金安全风险大;关于贫困人口和贫困线的确定和医疗救助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医疗救助可操作性差,救助功能受到削弱,农村医疗救助制度亟需完善。  相似文献   

6.
黄颖 《法制与社会》2012,(33):166-167
新时期,我国物质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精神贫困的人数日益攀升。着眼于因物质匮乏而精神贫困的群体,从对精神贫困的概念界定入手,分析新时期我国精神贫困滋长的原因,提出转变我国反贫困路径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安帅 《行政与法》2022,(2):64-73
截至2020年底,我国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也为其他国家解决贫困问题、加强农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但是,解决了现行标准下农村的绝对贫困问题并不代表农村的贫困问题已经彻底消除,相对贫困问题、防止返贫现象发生成为巩固脱贫成果与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前提.基于此,本文对部分深度贫困村进行实地调研,...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中国城市贫困问题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虽然我国政府已经在城市反贫困领域中投入大量的财力和人力,但对于消除城市贫困是远远不够的。近年来,由于一些非政府组织不断的介入城市反贫困工作中,使反贫困工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本文将从非政府组织参与反贫困的理论必然性出发,分析中国非政府组织在反贫困中的优势及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视角下的反贫困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静 《法制与社会》2010,(11):184-185
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的贫困状况有所改善但贫困问题仍不容乐观。反贫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内涵之一,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执行者有责任和义务为陷入贫困的民众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不断完善农村与城市的社会保障政策是反贫困工作的重要内容,也应是我们不断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摆脱贫穷,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共同富裕,始终是近代中国的主旋律,也是中国共产党努力奋斗的中心任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中国的反贫困提供了崭新的制度空间和实现路径,取得了诸多成就,但不幸陷入了"同步富裕"的深渊和陷阱;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摸索出了一条以"三步走"战略为核心,以"先富带动后富"为实现过程的新路,但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又面临贫富差距有可能拉得过大的难题;在市场经济逐步完善,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在保持适当差距以维持社会发展的持续动力的基础上,如何解决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及其进一步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包括下岗工人和落后地区贫困农民在内的贫困群体的生活和再发展问题,是第三代领导集体必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中央制定"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资源枯竭型城市由于资源主导产业的衰退造成的贫困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问题的题中应有之义.资源枯竭型城市存在较严重的集体性失业、群体性贫困等问题;资源型城市的贫困问题除了资源枯竭这一客观因素外,与一系列的失衡不无关系;破解资源枯竭型城市贫困难题的主要对策,就是促进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  相似文献   

12.
魏雅华 《检察风云》2012,(22):16-18
2012年中国经济减速,对启动内需的关注越发迫切。启动内需我们已经喊了多年,可内需就是启动不了。问题出在几十年来,我们始终绕着中国农村的土地制度走,我们的城乡差别不但没有缩小,还在继续扩大,土地问题不仅是农村问题,更是中国问题。土地活了,一切便都活了。解决农村的贫困,这是一把神奇的钥匙。  相似文献   

13.
在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显,因而对他们的存在问题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产生健康问题的原因,并积极地探索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余菊芬 《法制与经济》2009,(16):131-132,134
在构建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环境中,高校贫困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突显。因而对他们的存在问题的关注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分析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探讨产生健康问题的原因,并积极地探索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从寻求保护地球机会的“另外之路”到破解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可持续发展逐渐登上国际舞台,并与人权在一定时空邂逅。其关乎人的自身发展问题,包括消除贫困以及平等、人权等诸多领域,而人权是加快取得更公平和可持续发展进展的明智方式。两者相互耦合、相互促进,可持续发展因人权因素的渗透而使其内涵不断扩大,人权的内涵也因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介入而更加丰富,两者在不断深化内涵、增添时代内容中悄然演进。贫困是不可持续的根源,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贫困状态严重妨碍人权的充分实现和享有。中国消除贫困的国际法意义深远,不仅为国际扶贫脱困提供中国样本,而且在维护世界稳定、和平安全、人权保障、消除恐怖主义等方面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失地难民现象"法理透视和制度救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培忠 《法学杂志》2005,26(5):40-42
土地制度问题和权利的贫困及救济的不利,已经使得中国农民成为弱势群体--中国失地难民.从法理的角度透视农民失去土地沦为难民的原因,必须从制度和权利的角度进行,尤其是农民权利的缺失和权利贫困(poverty of rights)是中国农民失地难民现象的原因.具体解决问题的基本假设是土地制度意识的突破和建立土地自由制度及允许自由交易,防止形成失地难民现象,提升和丰富农民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17.
王喆 《法制与社会》2011,(24):178-179
贫困陷阱是指低保者在城市社会保障补差制和低保捆绑式救助的负激励效应下而陷入一个低水平生活的长期恶性循环,是一种制度性贫困。对其解决措施有实行负所得税制、强制工作和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社会救助、分类施保等。  相似文献   

18.
城市贫困是我国城市主要的社会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企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我国又出现了另一个贫困群体,即城市贫困,这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本文从城市社会学的角度,总结了当前我国城市贫困的概况和特征,并分析了它形成的原因,重点总结分析了它的治理手段,最后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阶层结构发生着急剧变化。目前由于低保对象中的一部分因对福利依赖而造成的"贫困陷阱"问题造成了降低效率、破坏公平的负面影响。文章探讨当前我国"贫困陷阱"问题的出现原因及其影响,并寻求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本文重点从社会、家庭、学校和贫困大学生自身的角度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