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方文兰 《世纪风采》2011,(12):34-36
创刊于1923年的《中国青年》是共青团中央的机关刊物,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它曾三度被迫停刊,又三度复刊。它曾推出了雷锋、王杰等一系列闪光的人物,最早公开喊出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组织了“潘晓讨论”轰动全国……人们对胡乔木和《中国青年》或许并不陌生,但却未必知道,这位革命人物和这份刊物之间有着长达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2.
驳第三次“左”倾路线的九篇文章与“历史草案”《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编写组编者按:《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分“谈话录”和“初拟稿”两部分。这里先发表“初拟稿”中的一篇,以飨读者。在1941年9月政治局会议以后,毛主席写了两个很重...  相似文献   

3.
胡乔木在指导《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的写作过程中,两次提及张荫麟,赞赏他的观点。笔者认为,胡乔木是借此希望《中国共产党历史》的编写者,能够继承中国传统史学的优良传统,注重描写历史人物,通过历史人物展示社会的变迁,写出政治性、理论性和形象性、可读性有机统一的史学论著。  相似文献   

4.
今年 6月 1日是胡乔木诞辰 90周年纪念日。胡乔木生前直接参与了中共中央 1 945年《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 1 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和修订工作 ,为这两个历史决议的制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值此胡乔木 90周年诞辰之际 ,本刊特发表胡乔木关于两个历史决议的三封书信 ,以志纪念。这三封书信 ,是从胡乔木传记组编辑整理、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乔木书信集》一书中选摘的。  相似文献   

5.
博览之窗     
胡乔木琐谈 延安整风 胡乔木在《关于历史问题决议的起草》中,曾涉及到延安整风问题。他说:“让我给整风打分,我不会打100分。”那时,胡乔木是毛泽东的政治秘书。他说:在整风中,康生几次攻击说陈云关于干  相似文献   

6.
杨必军 《湘潮》2005,(4):16-17
1938年10月,中共中央青年工作会议在延安召开以后,中央青委书记兼组织部长陈云号召中央青委的干部走出延安,到全国各地去宣传抗战,传达贯彻中央青年工作会议的精神。于是,在中央青委工作的胡乔木于1939年8月从延安长途跋涉来到长沙。同年11月,经常德进入湘西辰溪,随后到达湘西安江。胡乔木在湘西境内两次遭遇国民党宪兵的盘查,最后智勇脱险。巧借《英文词典》智退宪兵中共湘西工委当时驻在沅陵。但是胡乔木没有去沅陵,因为湘西到处是机关、学校、工厂,有一派“战时繁荣”的景象,加之国民党军队军营关卡遍布,所以不敢四处多活动。胡乔木去了…  相似文献   

7.
<正>胡乔木193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37年前往延安,1941年2月调任毛泽东秘书。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胡乔木协助毛泽东编写《六大以来》《六大以前》《两条路线》 3本“党书”,为《解放日报》撰写社论响应并传达毛泽东的整风思想,配合毛泽东的整风步骤,参与撰写修改党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由此成长为党内“一位了不起的大笔杆子”。延安10年特别是整风运动的3年,是胡乔木政治思维和政治地位极大飞跃的时期,其凭借敏锐透彻的政治领悟力、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的《毛泽东年谱》(中卷)曾披露了1941年毛泽东撰写批判王明“左”倾错误专题文章的有关情况.1994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一书,更加详细地介绍了此事的由来及详细情况,这为深入研究40年代初中共党内反对王明“左”倾错误斗争的历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季羡林与胡乔木相识于清华大学读书期间。1930年夏.季羡林与胡乔木同时考入清华大学。当时,胡乔木考取的是物理系。因其喜欢文科,入学后随即转进了少时就钟爱的历史系。18岁的胡乔木是清华园内的活跃人物。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当时名为“胡鼎新”的胡乔木,因参与并领导北平学生进行游行示威,上了北平市警察局的黑名单。  相似文献   

10.
胡乔木是我们党内著名的理论家、大学者和辞章家.他一生写了大量的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文献,人称“中共中央一枝笔”.在他去世不久,新华社于1992年10月3日发出电讯《胡乔木同志生平》,对胡乔木的一生进行了高度评价:“胡乔木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献身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光辉的一生.他一贯努力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他博学深思,勤奋笔耕,经过长时期的刻苦磨炼,终于成为才学超群的在党内外享有盛名的学者和辞章家.”“他几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的精力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党的思想宣传事业,奉献给了党的重要文献的起草和编纂工作.”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党内第一枝笔”,胡乔木一生见证并经历过中共历史上的许多重大事件,其人生命运也曾起伏跌宕,沉浮于时代风云的波峰浪谷间……1977年初,胡乔木处境很难粉碎“四人帮”后,胡乔木的复出经历了曲折的过程,要不是邓小平的充分理解和肯定,他的冤屈不知何时才是了日。1976年10月6日,党中央一举粉碎了“四人帮”。胡乔木一直受江青欺压,同张春桥形同水火。早在1975年九十月间,胡乔木就曾在中南海汪东兴的办公室向汪说,江青他们有野心。可是,粉碎“四人帮”后,胡乔木的处境却没有多少改变。不过,他已经用不着检查交代了。在国务院政研室内,农伟…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位颇有影响的文学家周瘦鹃(1894—1968)。他曾创作了大量的散文和小说,被认为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同时,周瘦鹃在本世纪初还曾长期负责主编中国最早的报纸一上海《申报》、《新闻报剧文艺副刊,并主编《礼拜六》、《紫罗兰》、《红玫瑰》等期刊。周瘦鹃在从事写作和编辑之余,还待别致力于国艺、花卉和盆景的研究与栽培,是“苏派盆景”的代表性人物。他还曾在3O年代上海举办的5次“中西行花展”中4次夺魁,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呢!周瘦鹃是苏州人,他把自己养花置景的堂屋命名为“爱莲堂”。在这里,…  相似文献   

13.
1941年,《中国青年》发表了胡乔木的作品《说难》。70年后的今天,细细品味《说难》一文,仍觉得字字珠玑、启迪良多。特别是文中关于难与不难的哲理,对于今天打好县域经济攻坚战、推动贫困地区超常规跨越式发展,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03年9月《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3辑,由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和上海革命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该书共设:“纪念中共三大召开80周年”、“人物述林”、“文献与资料”等8个栏目,其中,刊登了殷夫烈士和《列宁青年》的史料介绍,《列宁青年》属本馆馆藏国  相似文献   

15.
汪建新 《党史文苑》2023,(11):17-19
<正>从1941年2月到1966年,胡乔木担任毛泽东秘书达25年。胡乔木站在中国政治舞台核心的最近处,参与并见证了诸多重大历史事件,也赢得了“党内第一支笔”的盛名。他与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酬唱奉和,但彼此之间经常切磋、研究诗词。毛泽东的不少作品曾反复向诗家,包括胡乔木征求修改意见。毛泽东对胡乔木写的诗词也总是给予热情指导、精心修改。  相似文献   

16.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马克恩主义”最有影响的一个流派,这个学派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攻击和歪曲,而且也给以“民主社会主义”为旗号的当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出现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以重大影响。这个学派用以攻击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即“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它的主要论者是号称“青年造反者精神之父”的法兰克福学派第一代理论家马尔库塞和它的第二代理论家、该学派右翼代表人物哈贝马斯(后者在1971年曾参与制定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社会改  相似文献   

17.
正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一年后,《青年杂志》更名为《新青年》(以下统称《新青年》)。《新青年》杂志是中国近代史颇具影响的刊物之一,它曾对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新青年》杂志登载了大量的书刊广告。这些书刊广告不仅见证了《新青年》从普通学生刊物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著名刊物、再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的历史演变过程,而且见证了《新青年》由宣传民主主义到宣传马克思主义、再到宣传社会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早年胡乔木     
中共才子胡乔木已渐行渐远。然而,他那博学深思的学人情怀,缜密严谨的治学精神,以及对中共党史乃至对哲学、社会科学诸多学科的贡献和建树,却是学人们常说常新的话题。当年,“和他在延安相识,长期共事,断断续续,前后有五十多年”的杨尚昆,曾深情地写下《我所知道的胡乔木》一文,详尽地回忆他与胡乔木同为秘书身份的共事历程,借以缅怀胡乔木的秘书思想和秘书实践,讴歌胡乔木在党的秘书工作方面所作出的功绩。  相似文献   

19.
《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4):F0002-F0002
程中原 1938年5月出生。江苏省无锡市人。汉族。中共党员。曾在无锡市当小学教员三年。1959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1959年至1976年在江苏省涟水师范、淮安师范等校任教,先后任教导处副主任、进修部主任,1977年至1983年在淮阴师专讲授中国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为讲师、副教授,任党委委员、教务科长、学报主编。1983年当选为江苏省六届人大代表。1983年至1991年在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任《江海学刊》副主编、主编,为研究员,1990年获“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祢号(省级)。1991年调至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任编研室主任,1996年起任副所长,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著作有《张闻天传》、《张闻天论》、《1976—1981年的中国》(合著)、《文坛录踪录》(合著)等,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著作和张闻天著作、胡乔木著作多种。  相似文献   

20.
以革命回忆录《我的一家》(后被北京电影制片厂改编成电影《革命家庭》)影响了一代青年而被广大读者尊称为“陶妈妈”、“革命老妈妈”的革命老前辈陶承,没有正式上过学。她于1911年结婚后,曾师从丈夫、战友欧阳梅生学过诗。她说:梅生教书的那个地主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