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性与蒙昧:中国流行服饰文化王晓华流行服饰文化是20世纪大众文化的主要样式之一。在服饰的生产和销售成为大规模的工业──商业运作之后,服饰文化从总体上讲必然要扩张为大众文化。一如其它的大众文化样式,策划在服饰文化中占据着中心环节,而这意味着表面上变化莫...  相似文献   

2.
西江苗族先民历史上经历了长期迁徙,其服饰随着生境的变化而改变。之后,千百年其先民在西江独特的自然与文化环境中传承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同时,在与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过程中吸收了部分周围民族的服饰文化符号,不断扬弃和发展其服饰文化,呈现出突出的兼具传统性与兼容性的服饰特点。  相似文献   

3.
论水族服饰艺术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雅、清丽的格调是水族服饰的主要特征,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独具风格。水族服饰文化与布依族、壮族、侗族以及汉族的服饰文化关系密切,水族服饰文化在与兄弟民族服饰文化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改革和丰富自己,并且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而嬗变。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表征,服饰具有鲜明的社会审美意蕴。一方面,经济活动成为了服饰审美的一个重要参数;另一方面,服饰审美文化现代诉求还表现在审美价值多元趋向上。在深受宗法礼教之害的服饰文化回归现代社会的曲折历程中,其现代型构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服饰文化研究体系尚未确立。生态世界观衍化而成的生态哲学可以看作构建中国服饰文化的第一质素。在服饰语言和艺术语言上必须准确地定位并遵循“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5.
服饰是一定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我们既要发扬民族传统服饰文化,又要注重时代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青年与服饰现象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青年影响服饰潮流的着眼点出发,认为青年不仅是服饰流行的追随者和创造者,而且是服饰文化的建设者和推动者。进而从服饰现象对青年心理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服饰上的“哈韩”、“哈日”及“动漫”现象等,与青年的崇洋心理、西化的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并对此提出了对策分析。本文认为,要把服饰文化作为青年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要大力提倡传统文化和本土艺术,发展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青年服饰文化。  相似文献   

7.
服饰,作为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同时兼具内涵丰富的精神表现元素。服饰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表现了不同社会角色的价值诉求和情感张力。从服饰文化社会学方面探求中国服饰文化的内在价值和情感意蕴,可以拓展服饰文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雷山县西江苗族服饰经约三十代人的创造发展,在苗族服饰中一枝独秀。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中,在功利因素驱使下苗装工艺技术衰微,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引发了种种问题,应及时保护西江服饰文化精华。探求将苗族服饰要素应用于时装设计的方法,将传统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使西江苗族服饰文化艺术在时装中永存。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旅游中,民族服饰是重要的旅游资源。面对日趋激烈的文化旅游产业市场,必须深层次挖掘服饰文化来服务于旅游业,让游客从服饰文化中去了解少数民族同胞的生存方式、审美情趣以及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10.
服饰最直接地反映了社会历史变化的基本风貌,是一部生动活泼的人类文明发展史。唐代多姿多彩的妇女服饰文化,形象直观地显示出唐朝文化的多元性、特定人群的精神风貌以及当时社会的流行风尚,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标准、妇女的观念与政治、社会、经济等环境的影响。唐代妇女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服装有襦、衫、裙和半臂等。襦和衫为上衣,红和绿的服色较为普遍。襦为冬季抵御霜寒的衣物,衫是春夏着装。唐代妇女喜欢长裙、笼裙、幅裙和破裙等。红、绿、黄的服色最受欢迎。裙上装饰图案丰富多彩。半臂是穿在襦、衫外的短上衣,别称半袖、短袖等,装饰华丽。丰富的文化交流和开放的社会风尚促成唐代妇女服饰文化前所未有的绚丽面貌,成为中国古代服饰文化中最精彩也最丰富的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