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5 毫秒
1.
夏飞 《党的建设》2009,(11):59-60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前无古人的。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周边局势。1960年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3.
夏飞 《党建》2009,(9):54-55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4.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始至80年代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实施的一项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周恩来总理作为三线建设的主要组织者,从决策到实施,始终关注和指导着三线建设,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霞飞 《党史纵横》2008,(1):42-45
毛泽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中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的威慑力。中国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6.
张旭东 《世纪风采》2008,(12):16-19
利用外资来建设新中国曾一度是中国共产党的既定政策。建国初期,新中国获得了苏联3亿美元的低息贷款,与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建立了一些合营公司,并努力尝试和西方国家接触。但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受苏联逼债以及严峻国际形势的影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开始放弃了利用外资的设想,产生了“既无内债,又无外债”、“无债一身轻”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正>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营造了中国战略大后方,改善了全国生产力布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工业基础。重庆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1964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一直在思考如何防御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问题。6月6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是原子弹,而是常规武器。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  相似文献   

8.
王丽颖 《世纪桥》2010,(7):19-21
20世纪50至60年代,中国与苏联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论战,在论战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就是:苏共党内出现了以赫鲁晓夫为首的修正主义,苏联已经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共高举反修大旗,广泛开展了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并日益形成系统的反修防修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毛泽东开始审视中国社会,考虑在中国如何防修的问题。最终,毛泽东决定发动一场"文化大革命",以完成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中西部进行了一场跨越三个五年计划长达近20年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决策者和组织实施者.后来,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决策推进了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为三线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0.
自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70年代,世界形势复杂多变,中国国家安全长期面临严重威胁。毛泽东对战争威胁的判断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对战争威胁主体的判断。新中国成立后,  相似文献   

11.
程秀龙 《党史文汇》2013,(12):16-25
20世纪50年代,由解放军总后勤部提出、60年代由毛泽东肯定并完善的"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那是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为应对外敌侵袭而做出的一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各自矛盾的逐渐暴露,各国都从自身围家利益出发,更加注重维护本国的安全。与此同时,中国还面对来自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从南北两个方向的压迫和威胁,国家安全环境十分严峻。为了准确判断形势,毛泽东提出让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四位身经百战的老帅研究国际问题,密议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13.
陈立旭 《党史博采》2023,(11):10-14
<正>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世界上一些拥核强国幻想垄断核武器,威胁不听他们话的国家,也想通过对一些与之亲近的国家提供核保护而控制这些国家。毛泽东不信邪。他领导中国人民打破核垄断。新中国拥有“两弹一星”,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了不起的大事情。毛泽东既藐视原子弹又重视原子弹美国于1945年初期最早造出了原子弹,试验时展示的威力震惊世界。1946年8月6日,  相似文献   

14.
上海的小三线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是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环境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制定的。当时,美国发动了侵越战争,印度在中印边境向我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苏联在中苏、中蒙边境不断增派兵力。鉴于此,党中央和毛泽东提出要加强国防,进行备战。毛泽东在1964年6月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各省都要有军事工业,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毛泽东还指出,一有战争征候,工厂就要搬家,疏散到山里去,上海这么多工厂还能留给敌人吗?在这些思想指导下,全国各战的气氛日趋浓…  相似文献   

15.
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重庆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建设和调整改造中受益匪浅,甚至有论者认为,三线建设是自重庆开埠以来的第三次(重庆开埠、抗战时期、三线建设)大的发展机遇。2006年11月17日,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就重庆三线建设有关问题,专门采访了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马述林。他原任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长期在发展改革系统从事国民经济管理工作,是重庆经济界的资深专家。  相似文献   

16.
正建设小三线国际背景20世纪60年代,我国处于美国、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势力的包围和威胁之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紧张局势,在1964年、1965年间,多次指示"要准备打  相似文献   

17.
韩洪洪 《党的文献》2005,2(4):97-101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基于对当时国际形势的判断,党中央决定进行大规模的三线建设.邓小平作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成员,参与了三线建设的决策.在三线建设实施过程中,他多次到西南、西北三线工程较多的地区,调查研究,解决问题.许多重大项目的决策都与他有关,许多困难是在他直接过问下解决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三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邓小平和党中央作出了"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战略决策,使三线军工企业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得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郑婕 《世纪桥》2010,(12):4-9
<正>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制定实施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指导思想进行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基本设施建设。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作为三线建设的决策者之一,对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制定和实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李振 《前线》2019,(11)
毛泽东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作出了"美国要跟中国建交"的战略预见。毛泽东指导中国应对美国对华政策的方法主要是两条:一是坚决斗争,以斗争求缓和;二是以我为主,等待时机。20世纪60年代末期,毛泽东通过乒乓外交破局,推动了中美关系由对抗状态走向两国关系正常化。  相似文献   

20.
田姝 《红岩春秋》2010,(1):22-31
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在中国大陆中西部十三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次以备战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建设,称为“三线建设”,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丑年计划,其决策之快,投入之多,规模之大,动员之广,时间之长。堪称共和国建设史上少有的生产力布局重大战略调整,对以后的国民经济结构和布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