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徽因(1904.6.10~1955.4.01)一生,以她天然的才气、"精致的洞察力",在诗歌、小说、散文的文学创作领域,演剧舞台美术设计的艺术领域以及建筑学领域均"留下自己的印痕"①。而伴随这些不凡成就的是林徽因独特的家世、有幸走在时代前列又  相似文献   

2.
在汉代,文学成为一门显学,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上至帝王,下到平民百姓,都通过文学作品的写作来呈现生活,表达自己的生命感受。汉代文学主要的文体形式有:赋、散文、诗歌。从总体上来看,汉代文学作品既关注现实人生,又充满了激情洋溢的浪漫主义色彩,体现出一种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特征。于是,我们在汉代文学作品中便看到了了一个姿态万千、衣食住行并陈的众生社会。主要是分析汉文学作品中的服饰形象,从而体会汉代人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3.
他以文名与商誉并称于海内外、驰骋于中国文坛,他著述并发表了200多万字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还有<周颖南文集>等十几种文集问世,中国现代文学馆特辟有"周颖南文库"加以收藏,他成为获此殊荣的海外第一人;<20世纪中国散文英华>等均选刊其小说诗歌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4.
包雷 《学理论》2009,(5):105-107
首先谈一下关于“知青文学”的定义。笔者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无力对此下精准的定义,只能根据经验性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知青文学”是特指反映“文革”时期置身于“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代知识青年的生活命运的文学作品(也延伸至“文革”结束以后的“后知青时代”及其子女的生活命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其中有曾是知青身份的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还有大量非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这类“民间”知青文学作品主要以“知青网络文学”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5.
《民主》2017,(8)
<正>按常理,进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术圈之后,我首先应该研究的是冰心。但环境使然,我变成了"吃鲁迅饭"的人,而对冰心却基本上没有研究。为什么按理我应该研究冰心呢?因为在新文学作品中,我最早接触的是冰心的《繁星》、《春水》、《寄小读者》、《关于女人》。她那篇悼念母亲的散文《南归》,也曾赚了我青少年时代的不少眼泪。冰心作品充满了爱:母爱之爱,童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5,(32)
木心文学的一个基本特质是"智性",他的文学作品是他对人生的炽爱与参悟的载体,不管是散文、俳句、诗,均满含智性的文学思想。其中他对于"奖"的看法和他"精微的悲观主义"两点文学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对待"奖"这东西上,应引导学生客观理性地看待;在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时,应引导学生不要颓唐自暴自弃,也不要盲目乐观、自欺欺人。  相似文献   

7.
《侨园》2017,(Z2)
正林徽因是中国现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她不仅是一位著名诗人,更是一位杰出的建筑学家,她同时也具有文学、建筑、设计、戏剧、美术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她的每一首诗都有对视觉色彩、听觉感受、形体建筑化的细腻刻画,在读者眼前创建出一个属于她的唯美时空。林徽因善于运用"诗意"与"建筑意"相交融的写作手法,把"建筑意"带入"诗意",将读者以最直观的感受带入其中,以此成就她独具特色的艺术美学观念。在《深笑》一诗中,林徽因运用艺术通感等艺术手法,将建筑意象化、声音视觉化、色彩听觉化,营造出一个灿然的笑的世界。在"诗意"与"建筑意"的交融下,为读者带来别具一格的独特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8.
魏裕铭 《学理论》2010,(12):150-152
对《孟子》散文艺术的幽默风格的研究,学者关注较少,仅少数专家点到为止。详细讨论了《孟子》散文的比喻和引人入彀的幽默手法,并与苏格拉底风格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9.
余秋雨的历史文化散文在文化界有着独特的地位,某种程度上引领着散文的潮流,但余秋雨部分历史文化散文中饱含的"滥情"却使其文化智性大打折扣。这种散文对当代散文创作的影响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0.
洪何苗 《学理论》2010,(12):169-170
毕淑敏的散文中常出现医生为病人治病的片段,她以笔为手术刀在散文创作中对读者进行文学治疗。通过对毕淑敏散文中的病人与文学治疗现象进行分析,探讨毕淑敏散文中文学治疗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1.
正梁思成是20世纪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日本归侨,他和一代才女林徽因的爱情故事广为人知。作为近代名流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1901年6月生于在日本接受了幼儿园和初小教育,1913年随母亲回国,此后入清华学校学习整整8年。1927年,26岁的梁思成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并获硕士学位,随后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就读。第二年,就在与林徽因完婚后不久,一个偶然的机遇,梁思成肩负起创办中国第一个大学建筑系的使命。在父亲流亡日本期间。他  相似文献   

12.
平生爱读散文,也爱写散文。散文真实,有时代感。她虽不是长篇巨作,却也言之有物;写来非易,写好更不易。曾经有人轻视散文,不大愿发表和出版散文作品。为此我也写过文章,要求编辑同志能够对散文青眼相看。现在情况似乎好转些,去年十月中居然在盐城还出现了“散文节”盛会,这一创举应该说是一个可喜的开端。  相似文献   

13.
刘莹 《学理论》2013,(3):151-152
古典文学在我国的艺术领域有着重要的位置,就目前的学术界而言,研究古典文学的人非常多。古典文学美是我国古典文学的关键部分,首先从人性美、文字美、语言美、自然美、对比美,以及哲理美六个方面对我国古典文学美的表现进行了详细的叙述,然后从抛弃功利观念、彻身沉浸于古典文学,充分发挥想象力,以及参与文学作品的创作三个方面对我国文学作品的欣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廖泽香 《学理论》2013,(12):275-276
在分析文学作品对高校思政政治理论课教学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选择文学作品应遵循的三个原则,并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教学实践,对运用文学作品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民主》2021,(1)
正比起作家的散文,学者的散文有什么特异与不同?说这个话题得拿出一个上好的例子——那么,读读朱永新的散文就知道了。其实,就散文的本质说,学者们的散文并非另类。散文是性情文字,心灵诉说,审美表达。张中行、季羡林的散文莫不如是,与作家们的散文何有两样?永新是一个真实又鲜明的人。热情饱满,精力充沛,热心公益,关切多多。由于天性中抗压能力强,脸上总带着笑容。  相似文献   

16.
"新散文"作为一个重要的当代散文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晚期。经过十年的发展,成为当代散文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新散文"是如何发生的?其概念的落定在理论与创作中又是如何凸显的?"新散文"现象与前期的散文思潮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些是本文力图梳理及厘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毛梦溪 《民主》2014,(5):62-63
<正>在我印象中,中国散文界曾时兴过一段艺术散文。所谓艺术散文,我想应该是相对生活散文而提出来的。风行一段时间之后,尤其是近些年,受快餐文化的影响,散文的艺术性在消失,生活化倾向在迅猛扩展。扩展到了随时随地来来往往,又随时随地且拾且丢的地步,还不及云烟过眼。看过了读过了,也就过去了,大抵是留不下什么印象的。这是近些年中国散文大众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散文界的难言之隐。翻看了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彝族女作家李云华的散文集《相思住》,一种  相似文献   

18.
从文学本身看,英美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必须要通过深度挖掘和鉴赏才能被读者感知.因此,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能够让读者展开丰富的联想,增加对英美世界文化的了解,提升文学综合素质,丰富文化底蕴,提高精神境界.本文将围绕英美文学作品的鉴赏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9.
刘军 《学理论》2009,(18):87-88
“新散文”作为一个重要的当代散文概念,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晚期。经过十年的发展,成为当代散文发展史中一个重要的现象。“新散文”是如何发生的?其概念的落定在理论与创作中又是如何凸显的?“新散文”现象与前期的散文思潮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些是本文力图梳理及厘清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毛梦溪 《民主》2013,(4):59-61
在我印象中,20多年前,中国散文界曾时兴过一段艺术散文。所谓艺术散文,我想应该是相对生活散文而提出来的。风行一段时间之后,尤其是近些年,受快餐文化的影响,散文的艺术性在消失,生活化倾向在迅猛扩展。扩展到了随时随地来来往往,又随时随地且拾且丢的地步,还不及云烟过眼。看过了读过了,也就过去了,大抵是留不下什么印象的。这是近些年中国散文大众化的结果,也是中国散文界的难言之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