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新班子要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戴,就必须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始终把一切为了人民幸福作为最大的执政责任和追求.要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群众是衣食父母,党员干部是人民公仆.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以敬畏之心、感恩之心对待群众,把激情、智慧和才干倾注到为民造福上.新班子走马上任,群众对过上越来越好的生活充满期待.要把这种期待当做莫大光荣,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高准则,时刻牵挂群众安危冷暖,殚精竭虑办好群众之事,通过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现在,有的干部打官腔应付群众,找托词糊弄群众,甚至口出狂言辱骂群众,说到底是心里瞧不起群众,颠倒了主仆关系,把应尽职责当成对群众的"恩赐",值得深刻反思.  相似文献   

2.
在检查1942年减租减息工作中,刘少奇认为,依靠群众,把各项工作做好,首先要发动群众、做好群众工作.而做好群众工作最重要的是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在长期从事群众工作的实践中,刘少奇总结了很多做群众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比如: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先做群众的学生;以平易近人的态度对待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启发群众;讲清长远利益说服群众;突破一点,做出示范,引领群众,等等.  相似文献   

3.
由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王培芝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05BDJ025)成果为研究报告《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生活相适应的群众工作机制研究》,2008年7月结项.这份报告就构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型群众工作运行机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一、确立群众工作运行机制的主体要素.从群众工作的性质和方向来看,应当从整体上确立执政党和人民群众共为主体的群众工作主体要素:即执政党和人民群众共为群众工作的主体要素,党组织和群众工作者是群众工作的组织主体、协调主体、整合主体;人民群众是群众工作的价值主体、实践主体和实现主体.人民群众在群众工作运行机制中处于主体地位,是整个群众工作运行机制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4.
我在天津讲过: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说"群众最可敬",是说他们是历史的主人,历史上一切大的进步无一不是人民群众的功劳.说"群众最可爱",是说他们干的事很多,要求却不高,中国老百姓有什么了不起的要求?能吃上肉就高兴得不得了.说"群众最可怜",指的是群众是最艰苦的,我们的决策出现失误,后果谁来承担呢?最终还是群众吃苦头.  相似文献   

5.
我们党的根基在群众,血脉在群众,力量在群众,做好群众工作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再次要求,各级党政于部要站稳群众立场,把一切为了群众、为了群众的一切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群众工作是包括组织工作在内的我们党的一切工作之本,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走群众路线,以扎实有效的群众工作推进组织工作,是提高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做好群众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最大优势,是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正确认识群众工作重要性,增强群众工作本领,是我们党适应新时代新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党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现实需要.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树立一切为了群众的思想,创新群众工作体制,完善群众工作服务机制,提高群众工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群众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7.
群众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制度决定秩序和生活,群众工作已然形成了一些方法、制度.制度是不断变迁与发展的过程,以群众工作的制度化建设推动群众工作的科学化成为新时期群众工作的必然选择.群众工作制度化水平的提高首在明确人民群众在制度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重在制度本身的建构、开发与整合.  相似文献   

8.
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官僚主义,要力戒“三气”.第一、要根除傲气,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我们有的领导干部傲气十足,自恃高明,目中无人,以为自己高人一等,把与之共同奋斗、同舟共济的人民群众不放在心目中,误以为自己的职务上升了,水平就自然提高了,什么群众的呼声、意见、建议都充耳不闻,殊不知这种观点,是十分有害的.毛泽东同志曾反复强调,要做群众的先生,必须先作群众的学生.实践出真知,群众是真正的英雄.领导者只有经常深入人民群众,处处尊重人民群众,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才能不断地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取得各项工作的主动权.第二、要打掉官气,在感情上贴近群众.一个官气十足的领导者,是无法贴近人民群众的,只有彻底打掉官气,才能密切联系人民群众.我们每个党员领导干部,都要在思想  相似文献   

9.
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执政基础.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工作路线,重视做好群众工作历来是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党的最大政治优势.群众工作做得好不好,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党成立87年来,在不断的曲折探索中积累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新时期新阶段,总结并借鉴这些宝贵的经验,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群众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成败兴亡.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注重群众工作,他们能正视群众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并且能妥善地做好群众工作.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争取选民的做法对于我们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信访工作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云南省楚雄州坚持用群众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做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的探索实践,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启示.解决信访问题需要我们站在群众的立场上,坚持群众利益为先、至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为了群众,相信群众,理解群众,尊重群众,以群众工作为统领,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群众公认的导向是提高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公信度的一个根本方向.干部的道德品质好不好、能力强不强、水平高不高、作风实不实,群众心里最有数,最有评判权,最有发言权.选拔任用干部的公信度最终要体现在群众的评价上.所以,要注重选拔心里装着群众,经常联系群众,能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得到群众信任拥护的干部,树立起群众公认的导向.  相似文献   

13.
岸门口镇唐家院村党支部:共有党员7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时刻牵挂群众.身为唐家院村党支部书记,我很荣幸,群众选我们干上这个差事,那我们就应该对得起群众的信任.要像我们广场上修建的“孺子牛”雕像一样,扎根群众,服务群众,带领群众致富增收.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文章从党的群众工作、群众观点和坚持走群众路线、群众的需要和群众的自愿原则、群众工作方法四个方面阐速了党的群众工作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政治发展视域看群众概念的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政党依靠力量视角对群众概念予以界定,缺少对群众个体利益、作用的现实考量,需要重新审视.一方面,群众的外延在扩大,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包含新兴阶层等在内的各个阶层、各个团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另一方面,对群众内涵的认识有待深化.这样,有利于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更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推动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公开选拔是我国新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而要使这一制度发挥预期效果,就必须做到公正.在公开选拔制度的实践中,考核(考察)是比较难以客观化、标准化的环节.目前的公选考核主要是一种群众评议活动,以群众公认为标准.但群众评议的结果也不一定完全真实可信,这就要求对群众评议反复比较,认真甄别,不断优化群众评议形式,强化对群众评议的责任承担.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先进的组织,它始终与时俱进.而党员则是人民群众的"领头羊",群众则把希望寄托在党员的身上.如果党员都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那么我们党将如何有资格谈先进性,将如何取得群众的信任,如何带领群众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路线.群众就像是一面镜子,如果没有了群众我们党将不能看到自己的错误,将在发展的道路上迷失自我.如果没有了群众的支持和拥护,这可是件十分可怕的事情,意味着我党必将走上衰亡.  相似文献   

18.
群众工作始终是党的一项根本性、基础性工作.任何时候,党的工作都不能脱离群众,不能脱离群众的现实问题.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群众工作,提高党的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要根据变化中的形势和变动中的任务,正确看待群众工作,深刻把握做好群众工作的关键性内容.  相似文献   

19.
党的二大关于党组织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有着非常明确的说法,指出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对于政党来说, “群众党”是一个很要紧的概念,世界上还没有哪个政党敢公开声明自己是不代表群众的.但是, “群众党”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政党的阶级性(代表广大劳工群众)、群众性(同人民群众鱼水情深)与包容性(包容社会各阶层)的高度统一.文章从党的二大说开去,试论“群众党”的当代意蕴以及对新时期党建与党的群众工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坚持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现实生活中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的新形势,党的群众工作需要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提高群众,从而最大限度地凝聚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