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释“躈”     
“躈”,《辞海·语词分册》(修订本下册第2152页)释为:“马的肛门”,《中华大字典》(中华书局1979年版缩印本下册第2247页)释为“马口也”,引例皆为《史记·货殖列传》:“马蹄躈千”。同一“躈”字,在同一例句中,一说是马的肛门,一说是马口。口与肛门,不容混同,故孰是孰非,亦或二者皆非,大有辨清之必要。考之典籍,二说皆有所本。《史记·货殖列传》说:通邑大都,“马蹄躈,千,牛千足,  相似文献   

2.
释“立枯”     
《楚辞·九章·惜往日》有专泳介子推事迹的诗句:“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页哭之。”对“立枯”一词的涵义,《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5年第2期和1986年第4期曾先后发表过翟振业的《“立枯”新解》和钱益民、王体芳的《“立枯”辨析》两文,翟文对王逸《楚辞章句》的解释“文公得国,赏诸从行者,失忘子推,子推遂逃介山隐。文公觉寤,追而求之,子推遂不肯出,文公因烧其山,子推抱树烧而死;故言立枯也”提出异议。认为不合史实,是“向壁虚造”“无稽之谈”,“立枯”一词的正确解释  相似文献   

3.
龚自珍《病梅馆记》有:“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之句。这里的“蠢蠢”一词,课本未加注解。有关参考资料把它作“愚蠢”讲,这是不妥当的。《说文解字》:“蠢,虫动也。”蠢蠢,从构词上来看是重叠式,其含义是蠢动貌(即“虫子爬动的样子”)。《庄子·天地篇》有“蠢动而相使,不以为赐”毒。《辞源》对这个“蠢动”作了注释:“用其自动,故动而不谢。”意思是说,民的动作出于自然本性。南  相似文献   

4.
《法学》1986,(9)
友人擅画,几可称“家”,多次扬言赠我丹青,说是将令满室风雅,近日终于践言,打开一看,竟是一纸漫画。草草大写意,寥寥人物俩。甲问:请释“民主”二字?乙答:“为民作主”是也!题为《普法考试》,令我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5.
北地方言,“川”字的义训有时与常用语山川之川有分别。山川之川,古代用声训为穿,《说文》所谓“贯穿通流水也”的解释,指水不指地。方言之“川”在北方指可以放牧的草原,其重点在地,虽然牧区必需水草丰富。由此而形成“平川”一词,使用已相当久远,北地人民大都了解,但南方人士往往不甚明瞭此义。在北方口语中流行“平川  相似文献   

6.
《汉书·礼乐志》载:“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对于“采诗夜诵”一句的解释,前代学者颇有分歧,颜师古注云:“夜诵者,其言辞或秘不可宣露,故于夜中歌诵也。”于是引起了钱大昭、何焯、周寿昌等学者纷纷提出不同的意见。钱大昭认为:“颜说非也。夜诵、官名,员五人。”并进一步说明官名夜诵的原因,“古宫掖之掖,亦作夜。因诵于宫掖之中,故谓之夜诵。”周寿昌批驳颜注说:“诗辞为上所欲秘,  相似文献   

7.
两汉“鞫狱”,现今学者一般都认为是刑事诉讼中的再审程序。如统编教材《中国法制史》和山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法制史简编》的编著者,论及两汉鞫狱,均认为判决书为“鞫”,宣告判决为“读鞫”,人犯称冤,乞求再审,为“乞鞫”,“读鞫”、“乞鞫”以及官府再审,含称为“鞫狱”。征于两汉史实,可知上述观点为误释。“鞫”在两汉,是认定被告所有犯罪事实的司法文书;“读鞫”是官吏宣告本案已认定的被告全部罪行,“乞鞫”是被告认为官府所认定的犯罪,与  相似文献   

8.
部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所选《梦溪笔谈》二则的《雁荡山》中,有下面这节文字:“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但此土彼石耳。”编者以“成皋”、“陕西”释为两个地名,注为:“(成皋(gāo)]古地名,在现在河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书》的编者将《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则固僵仆烦愦”释为“那么本来(就)僵硬地仆倒,(心里)又烦又乱(的我)”。我以为把“僵”释为“僵硬地”是不妥的。(1)从字义来看,《说文》:“僵,偃也,从人,畺声。”段玉裁注曰:“仆,前覆也”;“僵谓仰倒”。可见,“僵”是个形声字,它的本义是仰倒。“僵”作“偃”用  相似文献   

10.
《汉志》“小说家”试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书·艺文志》始立“小说家”一门,录十五家千三百八十篇,论述云: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天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掇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颜师古注:“稗官,小官。”又引如淳注:“《九章》:‘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据此,今人往往认为《汉书》所谓“小说  相似文献   

11.
《法学》1983,(11)
为七君子辩护的知名律师谢居三先生指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现在通常的解释是:由于庶人卑贱,礼和庶人无关,即庶人可不讲礼节之意;由于大夫尊贵,刑罚不加到大夫身上。这些都是对原意的曲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释了甲骨文中的“索”字,并结合金文、传世文献中有关材料,对其在甲骨刻辞中的用法作了初步讨论,确认有三种用法:一同“索马牛”、“索牛”之索,有选择义;一为族氏名或人名,即“殷民六族”之索氏;一指索求、索取。同时,对殷商王朝与邛方之间过去鲜为人知的一些情况作了简要的说明。  相似文献   

13.
谢晴川 《法学研究》2022,(4):93-111
商标法中的“显著特征”往往被等同于“显著性”或“来源识别性”,然而其究竟指向影响来源识别性的商标外观要素,还是指向来源识别性的整体,抑或指向与指定使用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区分,仍然存在模糊之处。问题的根源在于《巴黎公约》和TRIPS协定代表的不同立法模式对我国商标法发展进程的先后影响,以及来源识别性的正面定义方法和反向推断规则之间的混同。解决之道在于明确来源识别性的构成要素,补全反向推断规则。商标的外观要素也是来源识别性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但在不同法域中体现为各异的形态。基于我国的立法传统及实践经验、商标的三元符号结构以及相邻学科的理论借鉴,可以把“显著特征”重释为“商标在符号外观上的、足以影响来源识别的区分性”。  相似文献   

14.
“出入得古今之平”是对唐律规定的刑罚制度和刑罚适用所作的精辟且符合实际的评价 ,即刑制平缓 ,轻重适中。就法定刑而言 ,采用的是一罪一刑的方法 ;死刑仅有绞、斩二等 ;对加刑作了严格限制 ;对数罪择其重者论 ;对老幼残疾有相应的减免刑的规定。体现了唐统治者“寓教于刑”和“仁义”治天下的立法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荀子·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杨椋注:“輮、屈,槁、枯,暴、乾,挺、直也。”杨说为后来的多数学者所采用。梁启雄《苟子简注》引用杨注之后,又引用  相似文献   

16.
马小红 《法学研究》1987,(2):83-85,71
《礼记·;曲礼上》中记道:“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这句话对后世的政治制度及法律制度都起过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汉字"日"和以"日"为结构素的符号系列,借助审美想象重建为修辞幻象,从而偏离现实所指,成为语言建构的想象中的现实。通过讨论"日"的修辞幻象形态、相关语码的修辞置换、作为生命符号的"日"姓和"日"名,可以看出汉字"日"的修辞化,是中国古人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世界的生动写照。其间既有古人对现实的审美想象,也折射出修辞幻象与封建政治合一的社会图景。  相似文献   

18.
(一) “精彩”本义。“目光”《文选》宋玉《神女赋》:“……似逝未行,中若相首,目略微眄,精彩相授,志态横出,不可胜记”。李善注“目略微眄,精彩相授”八字曰:“目略轻看,精神光彩相授与也。”案,李注“精彩”为“精神光彩”,一千多年来皆因之而未闻异议,如新《辞源》即引例条释“精彩”为“神采”。今质之以医籍辞例,则知李注实误。如隋《诸病源候论》中用“精彩”四例(其中一例作“精采”),兹举两例于下:  相似文献   

19.
关于古汉语中的“如何”结构问题,自东汉郑玄笺注《诗经》开始,古今许多语言学者作了可贵的探讨,但答案都不大令人满意。因此,这些年来,仍有不少论著对这个老问题提出了新的解释方案(详见湖南师范大学《古汉语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笔者有感于斯,想从合音词的训释角度,谈谈自己对“如何”以及“那”、“奈何”结构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逐。”这是元稹名篇《连昌宫词》中的两句诗。就中“逐”字的词义比较费解,历来众说纷纭。《元氏长庆集》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本(缩印江南图书馆藏明嘉靖刊本)、中华书局四部备要本(据明刻本校刊)都作“逐”字。清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