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阿拉伯国家的变革与中阿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拉伯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与政治事务中不断发挥独特战略作用。阿拉伯国家从未中断政治与经济改革的步伐,取得相应成就,但受各种内外因素制约,国与国间的改革进展不一。阿拉伯国家的政治与经济改革,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外力不能改造阿拉伯世界。在新世纪,中阿关系的全面发展面临历史新机遇,双方应抓住机遇,实现利益共赢和世代友好。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政治基础。进入新世纪,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中国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共建和谐世界的理念,其核心思想是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和谐共处",共同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外交思想的新发展,也必将引领中阿和谐关系走向更美好明天。  相似文献   

3.
四、美国与沙特的关系沙特阿拉伯是阿拉伯世界的领袖,又是伊斯兰圣地麦加和麦地那的所在地,对全世界的穆斯林具有重要的心理和象征意义。它作为伊斯兰世界的精神中心和世界穆斯林大会、世界伊斯兰联盟、伊斯兰会议等组织的创办者和总部所在地,引领了“新泛伊斯兰运动”的发展方向。它又作为伊斯兰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和资助者在穆斯林世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它还是石油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对美国的石油利益和国际能源市场具有重大意义。“9·11”事件后,沙特成为美国打击伊斯兰极端主义、重塑“大中东”乃至整个伊斯兰世界所无法回避的重要国…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由来已久,长期以来,广大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在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相互支持,求同存异。阿拉伯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与中国政府和人民在持续不断的交往中结下了日益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为双方持续、稳定的经贸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阿中经济具有明显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5.
2010年底起于突尼斯、2011年以来迅速扩散的北非、中东动荡引起了世界广泛关注,其发生的根源、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对中国的启示及中国的应对也是目前我国政界、学界集中探讨的热点问题。当前中东变局的深层根源是什么?骨牌效应会扩散到哪里?会不会改变中东政治力量对比甚至重塑中东战略格局?会不会影响全球战略态势?中东变局对中国的经济影响与战略影响如何?中国从中东变局的发生根源及其影响中可得到些什么启示?围绕这些问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现代国际关系》杂志社于2011年3月10日举办了题为"当前北非、中东变局及其影响"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国防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及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2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他们从不同角度就上述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现将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辑录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伊朗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结怨已久,但在伊拉克战争后,双方关系拉近,并不断改善.随着伊朗核危机态势的发展,伊朗和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关系获得新机遇.这一关系的变化给美国对中东战略带来挑战,也给本地区以美国为主导的地缘政治格局带来冲击.无论是伊朗核问题的前景,还是伊朗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关系未来的发展,都面临很多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7.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阿拉伯世界就掀起了一场以宪政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政制变革运动,但国际社会并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由联合国发展署资助、阿拉伯国家学者执笔完成的2002年《阿拉伯人文发展报告》指出三大赤字即自由、女权和知识赤字是阻碍阿拉伯国家人文发展的三大障碍,并强调民主是弥补这三大赤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9.
就世界体系思想而言,1500-1800年间的东南亚地区已被西方力量强行“嵌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外部领域,正处于朝贡体系和资本主义经济体两种世界体系相互竞争、利用与共存的复杂历史时期。本文试就上述历史背景下的东南亚地区国家关系及其影响下的华侨华人体系的发展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第三世界国家身份的认同,20世纪70年代中国和墨西哥迅速拉近距离,实现了建交和两国关系的快速发展。同时,也正是这种认同使中墨关系超越了相互间在历史、文化背景、基本国情、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的巨大差异,发展成为第三世界国家友好关系的典范。在此过程中,国际格局的阶段性变化、国内政治经济变革的压力是加深彼此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安全利益、发展利益、责任利益对于主权国家,特别是对于有影响的大国而言,是国家利益中最重要的利益。大力发展中欧关系,对于中国这三方面的利益至关重要。中欧关系的平稳发展,既要发挥中欧之间的各种积极因素的作用,还要考虑到中美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与主要伊斯兰国家的关系:重塑与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美国与主要伊斯兰国家的关系,既是美国与伊斯兰世界战略关系的政策体现,也是双方关系宏观架构的微观反映;既显示出这对战略关系的共性,也因地区和国别差异而具有各自特点。美国与"大中东"的土耳其、埃及、沙特、伊朗、伊拉克、叙利亚、苏丹、利比亚、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中亚5国  相似文献   

13.
冷战后,国际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国际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国际关系的“全球化”浪潮、国际关系的“民主化”要求等方面。中俄关系的发展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国际关系这种结构性变化的产物。同时,作为指导新世纪中俄关系稳定健康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及其框定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已经远远超出双边关系的意义,将给整个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结构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范鸿达 《西亚非洲》2020,(4):144-160
中国和伊朗的国家发展存在诸多可比较之处。两国均历经几个兴盛的发展阶段,都不止一次成为所在地区的强大国家,这给两国民众植下延续至今的大国之心。近代以来中国和伊朗均遭受到欧美列强的侵略凌辱,都为摆脱这种命运进行了艰苦斗争,这使得两国在面对欧美时都情感复杂。伊朗在波斯帝国时期就发展到国家历史的最高峰,其后再度崛起的伊朗诸王朝均没有再达到波斯帝国的世界影响力;秦朝以来中国诸王朝的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至唐朝达到高峰,之后长期维持在高位发展直至清朝"康乾盛世",这使得中国人的心理落差比伊朗人要小。从现政权对国家复兴的贡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已经再次把民族国家复兴到一个历史高位;伊朗伊斯兰共和国非但没有把伊朗复兴到历史高位,而且即使与被其推翻的巴列维王朝相比它对国家的复兴贡献也没有优势。中伊相似或相异的发展轨迹给当下两国的互相认知造成一些影响,并进而影响到双边关系的深度发展。目前,中伊之间存在发展更密切关系的积极因素,两国恰当的自我和互相认知是今后双边关系深化、升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博大精深、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持久生命力的文明,在全球化浪潮和大变革、大调整的世界格局中日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文化多元主义是人类文明史和国际关系史上的一种健康、积极、建设性的国际关系范式.中华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在基本人文精神与一系列伦理思想方面有惊人的相似性和广泛的一致性,为二者对话与交往打下了厚实的思想基础.二者应该而且能够在生态环境、世界和平、全球伦理等领域进行对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尽管马克思本人没有直接写过国际关系理论方面的文章, 但他对资本主义的研究给 了许多国际关系学者以启示。后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 取得了很好 的效果。马克思主义对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世界体系理论和新马克思主义, 都以 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出发点, 对国际关系进行分析和评述, 但由于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态度的不 同, 它们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国际关系的变化侯若石20世纪即将过去,它是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的世纪,也是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加突出的世纪。在这个世纪,发生了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也最残酷的两次世界大战,但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球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协调行动。国际...  相似文献   

18.
去年习近平主席访美时首次提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今年已将其扩展到包括发展中大国在内的所有大国之间都应致力于建立新型大国关系。这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不仅对国际政治具有重大意义,对国际关系理论也是一个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和剧变以后的中东欧国家同为转型国家,在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背倚着共同的出发点,即苏联社会主义的政治模式,但是二者在政治发展的启动背景上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摆脱传统政治模式的方式,政治发展的路径选择和目标模式设定上截然不同,因此两种政治发展的实践效果差异也比较大,分别构成当今世界转型国家比较有代表性的政治发展的不同图景。  相似文献   

20.
中朝关系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同盟关系到正常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50—70年代,东西方两大阵营成为中朝双方建立同盟关系的基础,而精英集团核心成员之间感情纽带及相同政治价值观又有力地支持和强化了这种同盟关系。但1980年代后,这些赖以支撑双方同盟关系的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中朝关系开始重新定位并向正常的国家关系转变。国家利益成为处理两国关系的重要原则,但传统友谊仍将发挥长期影响。另外,朝鲜政治趋向及朝鲜半岛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均会影响中朝关系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