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是否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国际刑事法院于2002年7月1日成立以来,批准和加入该国际法院的国家已达104个之多。我国由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虑,至今还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但尽管不是缔约国,中国应对《罗马规约》中的规定,其中尤其是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以及国家与法院问题等,都要进行细致研究。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它涉及国家主权。加入还是不加入,或是什么时候加入?主要应从如何对维护国家主权更为有利方面来考虑。《罗马规约》在国际法上比较特殊。它里面关于法院管辖权及其他方面的规定,就是对非缔约国也会产生影响。对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应该有一个权衡,应该在弄清法院管辖条件,起诉启动机制以及程序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是否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作出一个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自国际刑事法院于2002年7月1日成立以来,批准和加入该国际法院的国家已达104个之多。我国由于一些具体问题的考虑,至今还未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但尽管不是缔约国,中国应对《罗马规约》中的规定,其中尤其是国际刑事法院管辖权以及国家与法院问题等,都要进行细致研究。国际刑事法院是一个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它涉及国家主权。加入还是不加入,或是什么时候加入?主要应从如何对维护国家主权更为有利方面来考虑。《罗马规约》在国际法上比较特殊。它里面关于法院管辖权及其他方面的规定,就是对非缔约国也会产生影响。对国际刑事法院成员国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应该有一个权衡,应该在弄清法院管辖条件,起诉启动机制以及程序特点的基础上,对我国是否应加入国际刑事法院作出一个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以下简称《罗马规约》)自2002年7月1日起便已生效,然而从《罗马规约》生效之时起便质疑声不断,尤其是针对《罗马规约》第12条第2款第(1)项的解读更是纷争不止。探其真意,该条款的真正内涵实际上是主观属地原则与客观属地管辖兼而有之。当然,这种近乎普遍管辖的"兼具型"规定虽广受诟病,但客观属地原则很难也不应被《罗马规约》所舍弃,而应继续发展、完善,以更好地实现《罗马规约》的宗旨和目的。  相似文献   

4.
《罗马规约》赋予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自行调查的权力,引起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质疑与担忧,并一度成为拒绝加入《罗马规约》的重要诱因。从检察官自行调查权合理性的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完善建议,以期为我国加入《罗马规约》做一点理论上的准备。  相似文献   

5.
2010年6月11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第一次审查会议通过了侵略罪修正案,对侵略罪的有关事项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缔约国关于侵略罪的国家管辖问题仍存在许多争议,且缺乏这一方面的实践。所以,国家能否行使对侵略罪的普遍管辖权、何时行使普遍管辖权、如何行使对侵略罪的管辖权都是当下国际刑法领域的热点问题,也是侵略罪管辖问题中应当重点研究的对象。这不仅体现了缔约国达成坎帕拉协议的重要目的,也有助于考证国际社会能否真正将侵略罪置于国际刑法管辖之下,使之同其他严重国际刑事罪行一样受到应有的惩处,也为将来侵略罪管辖的实践做好理论上的指引。  相似文献   

6.
7月1日,被视为联合国宪章诞生以来最重要的国际司法机构——全球第一个永久性国际刑事法院(CPI),在荷兰海牙正式成立。法院有权起诉并审判犯有种族灭绝罪、战争罪与反人道罪的人,希望以此防止希特勒等暴君的重现。迄今为止,已有139个国家签署了《国际刑事法院规约》(又称《罗马规约》),拥有75个批准国。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维和人员性犯罪问题严重侵犯东道国受害者的人权并使联合国声誉受到重创。各管辖主体在对犯罪嫌疑人实际行使刑事管辖权时,存在诸多障碍:维和人员在东道国享有豁免;各国刑法在域外适用上的规定不同和派遣国主观上不愿对本国维和人员性犯罪行使管辖权;维和人员性犯罪难以被认定构成国际罪行;混合法庭须经东道国同意才能成立;维和人员性犯罪是否构成《罗马规约》中规定的国际罪行和受《罗马规约》约束的国家有限。改进建议包括:多方管辖权相互补充;成立对性剥削和性虐待作出快速反应的小组;起草《联合国官员和特派专家刑事责任公约草案》;联合国在东道国设立混合法庭;派遣国在东道国进行实地军事审判等。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非洲国家宣告退出ICC的举动引发了国际社会对条约退出行为的广泛关注。作为退约权的具体实践,缔约国退出ICC的行为不仅在《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和《维也纳条约法公约》中存在合法性依据,其正当性基础也由国家主权的对外独立属性所奠定。在国家主权原则之下,各主权国家均享有退出国际条约的权利。从条约法的历史演进来看,缔约国在行使退约权的过程中,其行为方式表现出从消极行使向积极行使过渡的实践特点,并且退约权的行使也逐步成为各国进行政治博弈的法律手段。主权国家通过行使条约退出权以争取新的合作形式,创造新的利益格局,虽然有利于各国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但也应当保持审慎的态度,严格遵循相应的程序性规则和实体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如何保证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负责任地行使自由裁量权,始终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罗马规约》为了保障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的独立性,赋予其很多自由裁量权。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在选择情势方面拥有联合国两个特设国际刑事法庭检察官所没有的权力,但其并不比很多国家国内的检察官拥有的权力更多,只不过国际刑事司法的性质决定了其比国内检察官更受世人关注。为了回应国际社会对自由裁量权问题的关注,国际刑事法院检察官试图不断通过公布检察政策的方式表明自己将以公开和一致的方式行使这种权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际刑事法院的建立,普遍管辖原则又重新提到了认识的高度。本文通过对普遍管辖原则与国家主权两者关系的联系,分析了如何更好地减少主权因素对普遍管辖原则的限制,以更好地打击国际犯罪。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一些等待美国援助来加强军备或警务力量的国家来说,今年的7月1日是个“不祥”的日子。这一天,美国政府宣布从即日起中断2003财政年度内对大约35个国家的重要军事援助,因为这些国家“不给美国面子”。磁浮列车,跨越的选择总部设在荷兰海牙的国际刑事法院是根据1998年签署的《罗马规约》而设立的永久性国际刑事裁判机构。在该规约的139个签字国中,已有90多个国家批准了规约,超过了规约生效所要求的60个国家,因此该法院自2002年7月1日起已正式开始运转。法院的设立使国际社会第一次可以对有组织暴力中所涉及到的各种反人权罪、战争罪进行普…  相似文献   

12.
曲文胜 《人权》2002,(4):28-30
2002年7月1日,《国际刑事法院罗马规约》(以下简称“规约”)正式生效,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常设性的国际刑事司法机构宣告诞生。尽管国际刑事法院(以下简称“法院”)正式运作还需一段时间,但规约的生效意味着人类向长期以来的崇高理想——通过实现司法正义维护永久和平——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人类文明史又是一部战争史。无数战火的摧残使人类对和平的渴望愈发强烈。近代以来,国际政治和国际法的发展都是以防止战争、维持和平为主要目标。第一次世界大战因其空前残酷而被称为“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但随后发生的更为惨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将这一美好预言打得粉碎。痛定思痛,人类在战后废墟上重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国际法中有关国家主权的规则的列举,结合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而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分裂国家法》第8条的实践进行阐释,详细论证了《反分裂国家法》第8条在国家主权方面的国际法依据;通过对国家主权与反分裂的关系的剖析,说明了规定《反分裂国家法》第8条对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显明意义,是中国政府面对“台独”分裂势力挑衅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主权意味着一国政府有权制定关于外国人管理的法律,执行体现权力分配的法律制度。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主权的绝对性,而是有一定的相对性。这种相对性有其历史基础,也有其管理对象的两面性:对外国人的双重管辖以及对无国籍人和难民特殊群体外国人的属地管辖和国际人权保护。在外国人管理实践中,国家主权相对性主要表现在:既要考虑国家主权,又要考虑国家间相互依存的现实及国际人权保护;既要遵守国内法,又要遵守国际条约;既要承认外国人法律地位的平等与正义,又要考虑由此可能给国家利益带来的影响;既要重视服务,又要加强管控。在不违背所承担的国际义务的条件下,达到维护国家权益、保护外国人合法权益、促进国际交往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主权是国家的构成要素之一,国家主权原则仍然是当代国际法的基石。国家主权原则是当代国际法的各项原则中最为基础和核心的原则,各国均应当在国家主权原则的基础上处理与国家主权相关联的其他方面的问题。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国家主权的行使受到国家的自我约束和国际社会的限制,受到一些一般国际法原则或制度的冲击,国家主权权能和管理职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让渡和转移,但这正是国家行使主权的表现,是国家主权的延伸。人权与主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内部管辖事项,不能代替或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  相似文献   

16.
联合侦查是《联合国反腐败公约》规定的国际合作打击腐败犯罪的重要措施,在联合侦查过程中应遵守国家主权、双重犯罪、协调行动与信息共享等原则。我国法律目前没有规定联合侦查的内容,但在实践中,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联合侦查,应积极探索和创新联合侦查方式,建立符合新形势的惩治腐败犯罪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新刑法对我国刑事管辖权制度作了较大修改,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公民在域外犯罪的管辖问题.原则上规定中国公民在域外犯罪都适用我国刑法,取消了以犯罪地法律为标准的规定,增加了有关特殊主体的刑法域外效力的规定.二是普遍管辖权问题.新刑法第一次在我国刑法法典确立普遍管辖权制度,有利于我国行使国家主权、履行国际义务,与国际犯罪作斗争.  相似文献   

18.
刘士平 《湖湘论坛》2004,17(6):72-73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与国家主权的关系1 国家主权概念的演进。最早提出主权理论并将主权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是法国政治思想家博丹 (15 30 -15 96 )。他在《国家论六卷集》一书中指出 :“主权是一个国家进行指挥的、绝对的和永久的权力” ,是“公民和臣民的不受任何法律限制的最高权力”。其后 ,被称为国际法之父的荷兰学者格劳修斯 (15 83- 16 4 5 )进一步将国家主权原则从国内推向国际社会。他在《战争与和平》一书中强调 :“所谓主权 ,就是说他的行为不受另一个权力的限制” ,即国家主权是指“国家独立自主地处理对内对外事实的最…  相似文献   

19.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十四条规定:“刑事案件由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审判更为适宜的,可以由被告人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辖。”刑事案件坚持属地管辖原则,经济犯罪案件也不例外。如公安部1997年10月9日下发的《关于办理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第三项规定:“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案件由犯罪地的公安机关办理,犯罪地包括犯罪行为地和犯罪结果地。如果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办理更为适宜,可以由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公安机关负责办理。”但是,当前经济犯罪案件大量出现,这一规…  相似文献   

20.
国际条约的适用与我国宪法规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焱 《人大研究》2003,(12):29-31
“约定必须信守”是一项古老的原则。这一原则不仅在国内法领域内得到广泛认可 ,而且发展成为国际法上一项重要原则。它要求在条约缔结后 ,各方必须按照条约的规定行使自己的权利 ,履行自己的义务。由于当今国际社会国家主权平等的特点 ,这一原则为国际间的相互信赖创造了条件 ,从而为维持和发展正常的国际关系、保障国际和平与安全提供支持。正因为如此 ,国际法理论和实践一向确认条约必须遵守的原则并强调其重要意义 ,许多重要的国际文件也都载有条约必须遵守的规定 ,如196 9年《维也纳条约法公约》和 1986年《维也纳国家和国际组织以及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