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佳鹏 《思想战线》2012,38(2):16-20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年龄结构转变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人口转变的第二阶段与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经济起飞阶段结合产生第一次人口红利;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与第三产业比较成熟的大众消费阶段结合产生第二次人口红利。PADIS百年人口预测显示,2010~2030年是中国劳动力最为丰富的时期,1987~2034年是第一次人口红利期;2040~2080年60岁及以上老龄人口接近或超过4亿,是收获第二次人口红利的重要时期。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现充分就业,用好第一次人口红利;实行积极老龄化战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开发第二次人口红利;始终坚持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战略,大力提高人口素质,顺利从第一次人口红利过渡到第二次人口红利,为经济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2.
《人民论坛》2012,(3):57-58
1.渲染人口红利消失背离中国现实国内外思潮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无视,对"人口红利消失"及老龄化危机的渲染,背离了中国现实。老龄化影响中国远弱于西方,庞大人口规模对发展的制约作用还将长期延续。近年的民工荒不是什么"刘易斯拐点",恰反映了劳动力大量剩  相似文献   

3.
穆光宗 《人民论坛》2011,(7):174-176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随着老龄人口比重的不断增加,老年人口红利将成为社会人口红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挖掘老年人口红利成为了我国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新的动力点。挖掘老年人口红利,就必然要求我们在人口老龄化加快的阶段,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战略,延长老年人口红利的收获期。  相似文献   

4.
从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口发展的基本趋势大体已定,主要表现在生育水平提升乏力,将长期在低位徘徊;人口增长减速,即将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老龄化快速发展,即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供给下降,人口红利接近尾声。我们要认清形势,积极作为,在确定性中争取最好可能性。对此,建议进一步放开生育限制,消除生育障碍,营造有利于生育的社会环境;积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强化创新驱动,提高增长质量;尽快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提高劳动参与率,减缓劳动力供给下降趋势;继续推进养老金改革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出台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完善基本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5.
人口红利发展模式的动因内在于"人口机会窗口"。依赖于一系列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人口红利才能得以变现。中国借助于人口红利发展模式,实现了数十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同时也正在向人口负债时代快速转换,产生大量劳动力闲置、收入差距拉大、产业结构升级举步维艰、以人口红利为支撑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潜力不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思维定式与路径依赖等隐患。这一系列问题,必须通过促进有效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适时调整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统筹把握好下一阶段的城市化进程、加强人力资本投资和利用、适时调整退休年龄等政策举措予以积极化解。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人口发展已经完成了从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的转变。表现在人口生育水平和死亡水平不断下降,人口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疾病模式也发生了转变。在这一过程中,我国的人口政策也一直在调整变化,以适应人口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当前我国的低生育水平对劳动力资源的供给造成了挑战,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引起养老负担加重,预期寿命的提升并未伴随健康水平的全面提高。建议提供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营造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着力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以质量型人口红利推动经济的稳步增长;完善养老照护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养老照护需求;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与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7.
一个国家的人口结构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源泉。过去30年改革期间,劳动力优势带来的人口红利是催生中国出口导向模式的主要原因,较低的劳动力价格和特定的经济制度导致产出分配趋于悬殊,衍生出高储蓄、低消费的结构特征。然而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衰减,中国的潜在增长正在下降。据世行估计,人口红利的结构性优势对中国经济高增长的贡献度达到了30%以上。然而,人口红利从来不是永  相似文献   

8.
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带来的劳动力供求的变动,这些变动虽然加大了劳动力供求矛盾,但是也为中国能否利用"人口红利"推动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人口红利"势必会逐步消失.因此,一方面中国要采取措施确保"人口红利"有效利用,另一方面,要在"人口红利"消失之前,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确保中国新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9.
农村劳动力老龄化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福平 《求索》2010,(11):74-76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择优迁移",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成了影响当前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劳动力老龄化是我国农地流转的重要诱因,受种粮比较利益偏低的影响,农地流转后的出现了"非粮化";同时,农村劳动力老龄化自身也会带来劳动供给的"非粮化"倾向。实证结果表明,农村老年劳动者的健康自我评、有无养老金、有无配偶、子女外出情况、灌溉条件、交通条件、种粮机械化程度、粮食销售价格、种粮方面的产业化组织和地区差异等10个因素对农村老年人种粮参与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参与被正式列入"积极老龄化"的发展战略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所谓"健康老龄化"指的是老年人群体健康长寿,群体达到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完美状态。时隔9年,在1999年国际老人年的世界卫生日这一天,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的口号。  相似文献   

11.
我国人口红利期与经济快速增长的战略机遇期重叠,并共同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但同时,我国人口转变的进程短,人口红利期也短。人口红利的消失意味着发展模式的转变、维持高速经济增长的基础条件发生变化以及老龄化挑战的不断加剧。为此,应把促进劳动生产率的不断增长,作为人口红利消失后经济工作的核心任务。  相似文献   

12.
赵永乐  徐军海 《群众》2013,(3):I0044-I0045
江苏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省份,人口红利是短板,人才红利是优势。当前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步减弱,现代人才红利的优势正逐渐显现,劳动力素质的全面提高、人才优势的充分发挥,是江苏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最大红利。  相似文献   

13.
莫把人口欠债当成人口红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的社会在人口结构上是最轻松的时代。我想提出商榷的是,这部分利益,将来是要偿还的,实际上是一笔借债,不是真正的"红利"。要纠正这种误解,对将来不利的人口结构有所准备,应将"人口红利"改称为"人口负债"。  相似文献   

14.
我国实现了从传统意义的数量型人口红利向第二次人口红利的动力转换,主要包括质量型人口红利、结构型人口红利和空间型人口红利以及以储蓄体现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应完善针对不同群体特征劳动力的引导机制,完善对雇用行为的规范与引导机制,完善劳动供需数量、质量、结构匹配的发展政策和引导机制,完善基于空间视域丰富人力资本投资策略,以释放我国第二次人口红利,推动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一、问题的提出蔡昉(2004)[1]的研究证明人口结构是决定经济稳态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成功的人口转变,较早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于劳动力供给和储蓄率提高的人口红利,是改革开放以来创造的经济奇迹的重要因素。"人口红利"主要是基于人口结构特征对经济发展影响而提出的一个概念。包含两大基本要素:一是劳动力数量和比例相对较大;二是抚养负担相  相似文献   

16.
中国预计将于2035年前后从当下中度老龄化社会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这一阶段性演变意味着老年人口数量规模超大、高龄化现象凸显、失能失智群体剧增、人口负增长加速、劳动力缩减且抚养负担沉重等方面的人口特征更加突出,加之家庭结构转变、区域发展分化等因素交织,疾病扩张风险积聚、经济生产活力弱化、公共财政收支失衡、居民养老福祉保障不足、社会不平等诸多问题的加剧势必将成为中国社会必须面对的“灰犀牛”式风险。对此,应把握积极应对的机遇窗口期,在思路上更加注重风险的识别管控、化解风险的制度重构和长寿红利的释放,在举措上针对焦点性重大风险做好超前制度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人口红利期":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由1978年的55.1%上升到2010年的68.2%,至2011年,我国所具有的"人口红利"已经达到顶峰状态,正面临着"人口红利"越过拐点的特殊时期。"人口红利"对我国影响深刻,一方面,多年的"人口红利"带来了充裕的劳动力供给,提  相似文献   

18.
正61.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因人口红利是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因蔡昉:经济史表明,当人口转变处在劳动年龄人口持续增长、人口抚养比相应降低的阶段,人口因素有利于实现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因而带来人口红利。随着2010年以后劳动年龄人口转向负增长,人口抚养比迅速提高,传统人口红利开始加速消失。劳动力短缺导致工资持续提高,迄今已超过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幅度,制造业的比较优势减弱。随着新  相似文献   

19.
宋平 《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5-18,69
"人口红利"被社会所广泛关注,其最终出发点是人口总量及结构的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总量的拐点进行了预测,显示2015年我国人口达到最高峰为147006.1万人,在此基础上测算了不同年龄人数并对未来的人口结构进行了预测,表明我国"人口红利"时代终结在即;并从人口素质、劳动力结构、资源配置等多个层面论述了当前计划生育国策在过去几十年享受"人口红利"后将付出的代价,最后提出了缓解"人口红利"终结及应对负面冲击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老龄化是全球性人口发展大趋势,也是我国人口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十四五”时期,追求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而人口将步入中度老龄化的新发展阶段,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也迎来开局时期。在新发展阶段,树立积极老龄观、摒弃对老龄化社会的各种认识偏差,有效推动经济社会的适老化转型,对于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