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刑法>关于伪证罪的规定可以说是对伪证行为的有力打击,但细究关于该罪名的立法,在适用领域、主体范围、追诉程序及证明规则的规定上仍欠科学性.笔者主张,在对<刑法>修改时应扩大伪证罪的适用领域,将被害人、单位纳入伪证罪的主体范围,并删除记录人;在对<刑事诉讼法>修改时,应完善、确立对该罪的追诉程序和证明规则.  相似文献   

2.
伪证罪主体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少华  贾清波 《法学》2005,(6):44-52
记录人不应成为伪证罪的主体,而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可以成为伪证罪主体的情形则应当扩大到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另外,刑事被害人虽然具有独立的诉讼地位,但是其诉讼行为具有明显的作证性质,应当将其纳入伪证罪的主体范围。至于其他各种诉讼当事人及当事人以外的诉讼参加人,因其诉讼行为不具有作证的性质,则不能成为伪证罪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就伪证罪的立法来说,主要存在未将民事、行政诉讼以及仲裁程序中的伪证行为纳入刑法的调整范围,对罪犯主体的限定不尽合理,对犯罪行为的规定不够准确和全面,伪证罪的罪名过于繁琐等问题,本文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修改与整合措施。此外,还就刑法中亟待增加的两种犯罪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伪证罪研究     
引言 我国《刑法》中,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行为。其中伪证罪的主体范围以及诬告陷害罪、妨害作证罪等一些与伪证罪相关的犯罪与伪证罪的区别等问题引起了众多法学家的讨论,  相似文献   

5.
吴占英 《法学杂志》2006,27(3):34-36
本文对涉及伪证罪的几个疑难问题,即伪证罪中“虚假”一词之理解、伪证行为之基本方式、作为伪证罪主体之一的证人是否包括见证人、如何理解伪证罪主体之一的鉴定人以及伪证罪的罪过形式等,进行了归纳,并就如何正确理解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律师协会秘书长陈舒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透露,律师界反映强烈的“律师伪证罪”将有望取消。陈舒是参加十届全国人大的8名律师之一,她对广大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合法权益常常得不到保护的问题十分关注,并在本次人大会议期间作了讨论。她说,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也提上了议事日程,特别是新刑法中广受争议的“律师伪证罪”的条款将有望取消。  相似文献   

7.
伪证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有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才能构成本罪。有人认为,对于伪证罪中的证人不应作狭义理解,应包括被害人在内。  相似文献   

8.
《法学》1989,(1)
在我国刑法分?体系中,第148条伪证罪一向被认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因而被规定在第4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之中。对于伪证罪侵犯的客体,传统的刑法理论和各种类型的教科书都一致认为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同时也涉及到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笔者经过反复深思,认为伪证罪侵犯的客体主要是国家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而不是公民的人身权利。因此,笔者认为应当对伪证罪的犯罪性质重新考虑,井建议在立法上作适当的修改和在归类上作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伪证罪是一种古老的犯罪,在历史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将之视为犯罪并予以处罚。我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也十分注重惩治伪证罪,都分别在其现行刑法与现行“刑法”中对其加以明文规定。撇开两岸间意识形态的差异以及伪证罪的其他构成要件不谈,单就其各自刑法与“刑法”对伪证罪的主体之规定而言,就存在颇多差异。本文试就两岸间伪证罪立法中的主体问题进行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0.
邓文星 《中国司法》2003,(10):41-42
一、提出问题伪证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的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隐匿罪证的行为。而包庇罪则是指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作假证明予以包庇的行为。当前诸多刑法学者均认为此二罪具有如下区别:其一,犯罪主体不同。伪证罪是特殊主体,只能是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而包庇罪则是一般主体。其二,犯罪的时间不同。伪证罪只能发生在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而包庇罪则可能  相似文献   

11.
伪证罪浅析     
伪证罪的设立古今中外都有之,但是我国现行刑法关于伪证罪的规定几经修改仍然存在一些制度和理念上的问题。因此,完善伪证罪,更好的维护司法秩序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2.
一、基本案情   1999年 10月 23日晚,蔡某在被告人金某家盗窃人民币 5000元。案发后,被告人金某向公安机关谎报被盗人民币 6. 52万元,并唆使其妻赵某、证人安某向公安机关提供虚假证言。后检察院以金某涉嫌伪证罪将其起诉至法院。 二、分歧意见   法院审理此案时认为,伪证罪的犯罪主体只能是证人、鉴定人、翻译人、记录人,而本案被告人金某在盗窃案中的身份是被害人,不是证人,故不符合伪证罪主体身份,其行为符合诬告陷害罪的特征,故以金某犯诬告陷害罪,判处其拘役四个月。 三、评析意见   笔者认为,法院对金某行为的性质…  相似文献   

13.
我对《法律适用》九八年第三期上刊登的陈仕飞先生撰写的《是彻私舞弊罪?包庇罪?还是伪证罪?卜一文中所肯定的意见——伪证罪,有不同的意见,认为柳某不构成伪证罪。其理由如下:认定该案件柳某是构成包庇罪或伪证罪的关键点就在于构成此罪与彼罪的犯罪主体不同,包庇罪的构成主体要件是一般主体,伪证罪助构成主体要件是特殊主体,伪证罪的主体必须是证人、从陈先生所述案情看,柳某在王某盗窃案中不具有证人资格。王案中,王某的实际年龄是是否追究王某刑事责任的关键,有关证明年龄的证明材料是柳通过关系编造的伪证,这个伪证,如果…  相似文献   

14.
吕凯 《天津检察》2006,(2):36-37
伪证罪的主体为特殊主体,即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从现行刑法的规定来看,被害人不应成为伪证罪的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15.
伪证罪主体是特殊主体,特指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伪证罪的主体一直是刑法理论界与实务界研究的热点.本文结合我国立法现状,从亲属间作伪证为视角,建议完善亲属间的拒证权、增加亲属作伪证从轻处罚的量刑规定、规范亲属的范围.  相似文献   

16.
诉讼欺诈之刑法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诉讼欺诈表现为财产性诉讼欺诈和非财产性诉讼欺诈两大类。财产性欺诈犯罪属诈骗类犯罪,立法应为其单设诉讼诈骗罪,当前可以诈骗罪或其他特殊诈骗罪定罪处罚。非财产性诉讼欺诈属妨害司法类犯罪,立法应扩大现有伪证罪、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伪造证据罪、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罪适用诉讼领域和犯罪主体范围,合并罪名为伪证罪与毁灭、伪造证据罪。  相似文献   

17.
我国《刑法》第305条规定:“在刑事诉讼中,证人、鉴定人、记录人、翻译人对与案件有重要关系的情节,故意作虚假证明,鉴定、记录、翻译、意图陷害他人或者隐匿罪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我认为伪证罪的犯罪目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可以分为法定目的和非法定目的,认定构成伪证罪应仅限于妨碍刑法的行为.因此我国刑法关于伪证罪的法条有待修正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刑法》中,伪证罪和包庇罪均列在妨害司法罪中,从管辖来看.现同归公安机关管辖。笔者从多年实践中体会到,如果伪证罪、包庇罪改由检察机关管辖,更便于打击此类犯罪,主要理由有:一、从两罪的构成特征上看,此二罪均是指违反法律规定,使用各种方法妨害国家司法机关正常诉讼活动,破坏国家司法权的行使。伪证罪与包庇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司法机关正常的诉讼活动,即国家司法权的行使。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法律规定,妨害司法活动的犯罪行为。两个犯罪行为,均系作为犯罪。从主体上看包庇罪为一般主体,而伪证罪是特殊主体,两种…  相似文献   

19.
就法律层面分析,法律对"律师伪证罪"客观方面描述不清是辩护律师被滥诉的重要原因。但更为关键的是,现行法律体系没有设置合理的程序防止此罪名被曲解、滥用。因此,法律除了要对罪状做精准描述之外,还要构建一个公正的程序防止相关罪名成为职业报复的工具。就此而言,《刑法》不应单列"律师伪证罪",《刑事诉讼法》也没有必要单列条文强调辩护人不得伪证的义务。《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虽然对相关条文作了修改,但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一、被害人能否成为伪证罪的主体,从伪证罪的概念可以看出,本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只能是在刑事诉讼中的证人,鉴定人,记录人和翻译人,在刑事诉讼法学理论中,证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